整理

梳理叙事学的发展史,从最早的史诗到现在后现代主义对于叙事的解构,这中间上演了无数次“俄狄浦斯情结”。口头叙事转变为书写时,这其中带来的是对于表述本身的思考。荷马式的将一个情节反复叙述的方式不再可取,代之的是更多细节的描写以及环境的描写得以保存。而叙事从超凡的英雄模范降为现实主义当中普通的人,人们开始关注更多尘世的东西。然而不可否认,将故事结构提取出来之后,我们会发现可能存在这样一个事实,故事还是那些故事,只不过神换成了人,背景换为更现实的背景而已。 当然这是从现实主义出发,至于反讽、戏谑类的作品则提供了特殊的模式。它们以肯定的方式表达否定之意,不在展现现实,而更多的是否定。
人物的行动、信息、个人特征这三股力量是叙事最重要的成分。故事的母题就来自于这三股力量。
本书最后从视点、读者、元虚构进行了讨论。小说视点绝不只是叙事技巧那么简单,它还包含着思想的表现方式,作者所持的态度。中世纪的叙事作品,直到乔叟和薄伽丘,他们都不在意“讲故事的人”的出现,甚至迫不及待让读者看到这故事是谁讲的。但到了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手里,他们开始有意无意地藏起这个叙事者的身份,然而叙事者的隐藏并不能真的带来“全知”。当小说里出现“她想到”时,读者真的就会相信叙事者所说的话吗?那如果读者不相信的话,他们否定的又是谁的观点?作者和叙事者的态度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而第一人称叙事所面临的是,“我”的限制视角里,怎么讲述与他人的关系?而作者对“我”的态度到底是肯定还是否定的,我们该如何区分?
读者对于作品的意义更多在于解读。每个人对同一作品的解读都是不同的,于是有一派理论认为,将所有读者的态度合到一起就是共享的知识。在这思想之外,我们也不能忘记作者与读者之间或直接或间接的互动。作者在创作作品之前已经有了他的预设读者了,而他整部作品都是在与他的隐含读者说话,作者在下笔之前已经用他的文字淘汰了一部分读者,剩下的才是他选择的朋友,他选择的合作者。“解释是阅读过程的最后阶段”。“作者诉诸读者的自由,以合作生产他的作品。”而也有理论认为,“作品就是阅读本身的声音,在作品中,只有读者说话。”
至于最后一章提到的元虚构,讨论的是虚构、真实与谎言的区别。“虚构作品远比谎言精致复杂。……假装去肯定,而实际上却没有肯定。这就是虚构。”而叙事是什么?在叙事之前,我们面对的一个困境就是,文学作品和科学作品不同,文学作品在创作时作者与读者就很明确自己想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所以关于叙事的很多理论放到其他作品上就会变得不适用。
最后,这本书的译者说这本书是高级的入门读物,我觉得是很恰当的。不难,但也需要一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