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0504

原本只是想买白先勇的孽子,无意中在博客来看到这本书。因为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读过小说,更是从来没有读过标签“同志文学”的书籍,抱着好奇的心情收入购物车请小伙伴一并从台湾带回。
在此之前我对于同志文学从未有听说过,甚至于觉得耽美小说就是同志文学,后来发现其实两者差别巨大。读过这本虽然不至于说完全了解,但是至少看出一些不一样的地方。耽美小说可以简单理解为女性向的同性恋爱小说,更多罗曼蒂克的情感描写,更多幻想式的人物和背景设定,简而言之可以说是乌托邦或者理想国。同志文学,看了这本小说以后的总结是,边缘人群复杂而敏感的内心对应社会大众的普遍现实,更像某种纪实类文学,对于人性的探讨对于真理的探询更多一些。目前读的感觉,不能一概而论。
说回天河本身,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看到封底后面有几个大字强调这是“吴继文的慈悲心”,一开始不是特别理解。花差不多一周时间读完,大概能感觉到。我以前读台湾作者写的文章,散文和小说都透着一股悲戚,有种离岛的孤独和仿徨的感觉,而且行文温柔细腻。吴继文的慈悲感又不太一样,可以看出作者是完全抽离出自己在写另一个自己(因为是半自传体),隐忍的,自持的,温柔的,却又有起伏的感情线埋在下面。这个故事如果切开给到其他作者,或者说给到做编剧可能弄不好就会出一个60-70年代家庭伦理情感大戏,标题还要加上悲天悯人,乱世沉浮这几个大字来加强戏剧性,增加跌宕起伏的情节高潮等。但是在作者这里就是那么自然的客观的娓娓道来,像是一条涓涓细流直抵读者内心。
小说的写作方式时间空间穿插,每一个章节前面还穿插着一段关于寻找罗布泊的冒险史,一开始看的时候其实并不理解这样安排的意思,包括现在即使读完全文也还是不能完全理解。这可能是作者从这本冒险里面感受到对于生命的启发和感悟,借由每一章节看似毫无关联的情节相互联系,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希望读者也能感受到相同的感动?不管作者最终想表达什么,这样的书写方式增加了整体阅读的趣味性,会想要一读再读。
里面有一段关于漂泊的河的描述是这样的:塔里木河和许多沙漠中的河流一样,也有几个阶段,仿佛人的生命。最初是一条幼年的小溪,汨汨流过山中的苔藓;接着成了少年,奔腾汹涌的急流,用不可抗拒的力量穿破极坚强的岩石。然后它到了盛年,出了大山,进入平坦地带,变成稳重安详的河流。河流也渐渐老去,奔腾的生命力也没有了,水程越流越慢,也越沉静,流量减少,所形成的力量也不再增加了,只有日渐萎缩,这河已像人一样过了生命的顶点了。于是它不再奋斗,被动地改变前进的方向,河身渐渐缩减,最后生命终结,永久地进入了它的坟墓,就是那个“漂泊的河”,罗布淖而。
这一段何止是在写生命的进程,也是人类情感的进程。我们经常形容的“干涸的内心”,用这一段也是可以解释清楚的。所以有时候也在问自己,是如何把自己的内心从沃土变成如今的一片盐碱地的?可能有时候阅读可以稍微拯救一下。
作者只写过两次长篇,也是情理之中。用自己的生命去书写的话,可能真的写不了太多。就好像你一生不可能深爱好几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