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黑客”从何而来

蚂蚁和鸟类都有储藏的嗜好,犬类、各种啮齿类动物、某些螃蟹以及智人也不例外,它们都有收藏冲动,喜好储存与生存无关的物品。研究表明,人类的此类冲动或许具有遗传性,常常从幼年时便展露出收藏本能。外国人的收藏本能从八国联军时期就发挥的很好,国人的收藏嗜好则被压抑了几十年,而如今得以爆发。收藏不只是精神消遣、文化娱乐,更是激情澎湃的事业。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某出版社陆续寄来一些书,其中有两本关于文物收藏的,一本是《国家宝藏》、一本是《谁在收藏中国》。前者是响应“让国宝活起来”的指示,后者则是美国人反省内疚式地陈说抢夺中国文物的历史故事、在美国各地博物馆的收藏、文物回流以及对共同研究的愿望。一来百年前流窜的中国文物多不是正规拍卖得来、名不正言不顺;二来中国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化体系实在博杂、即便是哈佛恐怕也只能略窥门径。


央视那个“国家宝藏”节目里有一节是黄渤跟小鲜肉王嘉作为国宝守护人,一个演皿方罍器身、一个演器盖。1919年国宝皿方罍被在山上捡肥料的农人挖出,器盖被送给学校充当了孩子的学费,还好当时这校长有文化、认出了铭文是商代器物,就使得器盖一直得以保存。不幸的是器身在1924年被倒卖,后来陆续被中国人、日本人、法国人都收藏,器身器盖失散百年。
这个器身回归的很不容易,2001年的时候上海博物馆和保利艺术博物馆联合筹集巨资去纽约佳士得竞拍,结果被法国买家以高出中方近四成的924.6万美元买走。2014年皿方罍重现拍卖市场,中方去跟卖家洽购,并统一全球华人战线,全球华人、全球藏家、海外藏家共同出面促成洽购一事。公开信结尾说道:“恳请海内外华人藏家在拍场中以大局为重,万勿以个人好恶哄抬价格,期待全球华人藏界和衷共济,为后世子孙计,促成此次国宝回家的盛举,成就中华收藏的又一佳话。”
6家湖南企业慷慨捐款,最终以5000万美元购回皿方罍器身,拍卖会当天付定金500万、每次只能刷5000美金,刷卡就刷了1000次、签名1000次,虽然很累,但是每刷一次就感觉宝物往家多走了几里路,心里很甜。故事讲到这里的时候,弹幕里的观众已经热泪盈眶,有很多观众问怎么不说6家企业是谁,热心观众说湖南卫视出了大力气,立马又有观众打出了6家湖南企业的名字。
经济强了文化也要跟着强,文化强了国民方能更自豪自信、有更强认同感和团结力、思考决策方式不局限于短期利益而更深远、格局更高,这样也从而利于国家和国民获取更大的持续性的成功。不像那天吃火锅时旁边坐着俩三十多岁的80后大姐,一边吐槽自己加班多累心态多崩溃,一边感叹同学聚会里所谓混的最好的就是能够移民的。
有没有想为什么致全球华人一封信,就能少花冤枉钱较顺利地购回宝物呢?因为中国艺术品的中国买家几乎支配了国内和国外的市场。2012年,邦瀚斯、佳士得、苏富比三家国际领先拍卖行统计,中国买家掏出的美元,占据了其销售额的70%。同时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于禁止非法交易文化财产的《1970年公约》,还有中美签订的“视从中国进口任何考古文物为非法”的备忘录。
拍卖场抢国宝很难,已被各国馆藏的中国文物要想回归就更难了。2010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宫,一群盗贼潜入皇家宫殿的中国馆,盯准3个展柜,在几分钟内携带一大批古老精美的中国展品逃之夭夭,文物专家估计它们很有可能被运往中国。
2012年4月,盗贼们闯入英国都汉姆大学东方博物馆的马尔科姆麦克唐纳展厅,拿走一个中国大玉碗和一件瓷雕,估值200万英镑。2012年5月,英国警察逮捕了两名嫌疑人,他们参与了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盗窃案,该案涉及18件珍贵的中国文物,多数是玉器。2013年1月,挪威卑尔根市科德博物馆丢失了23件中国文物,主要是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的战利品,早在2010年盗贼们就拿走了56件藏品,博物馆馆长认为那些盗贼有一个明确的“购物清单”、完全清楚自己要拿什么东西。
2013年9月,英国警察开展全国性黎明搜捕,逮捕了17男2女的团伙,他们谋划偷盗了菲茨博物馆的文物,警方在欧洲范围内开展了一项有关偷盗博物馆珍藏品的调查,认为那些东西被中国收藏家“订购盗走”。看起来,电影里的飞天魔盗团并非完全虚构了。
美国作者好奇的问了,会不会真的有人订购被盗藏品?到底是谁卷入了“文化黑客”的事件?考虑到中国在经济和外交方面的全球重要地位,为了解决诸多历史争议问题应该采取一些合乎情理的正规措施。所以,美国人彻底交代了自己是如何、为何收藏的中国文物——《谁在收藏中国》。意思可能是,都梳理好了,针对性的按需开展文物交流活动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