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写西读”之《爱与黑暗的故事》

有一种小说,几乎在开始叙述的第一页,甚至第一个句子的时候,就会使你明白,将要阅读的,会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这种感觉大约不是我们的经验,因为伟大的作品并无标准,谁也无法预料,一个开头,将会把故事带向哪里。这也不是一种猜测,明确无误的直觉会像一支离弦的箭,带着我们,射向远处最中央的靶心,我们甚至无法中途停下,那种快速而悠扬的行进感,会使我们觉得迷醉。或者,关于对伟大作品的,一瞬间的发现与期待,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阅读的快感,但这种感觉不是平静湖面的倒影,而是悄然拂过的一缕微风。
“我在楼房最底层一套狭小低矮的居室里出生,长大”。小说从这个句子开始了长达500多页的讲述。另外一个关于伟大作品的认知是,它不会有一个绚丽而惊艳的开头,但绝对会是顺畅而清澈的,像终将成为大河的源头,并且,必然具有一种平静的气质。那些试图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读者,而很工匠气的制造出所谓的悬念与紧张气氛的小说,只能暴露出作者的虚弱与不自信。好的小说是与作者肩并肩的漫步,而非与作者一起跑到气喘吁吁。在这个平淡的句子之后,小说的回忆气氛开始弥漫,那种一半回忆录,一半自传性的舒缓感觉,也就像冬日的暖阳一样,铺洒了下来。
这是一部从孩子的角度进行叙述的小说,而小孩所特有的敏感,也就成为了本书的特质之一。在小说的开头部分,关于一次冬天傍晚独自在家的经历的描写,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敏感与细致,使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作者在文字的背景里,一定看见了童年的自己,独自坐在昏黄光线中的身影。成年以后的人,被岁月磨砺的粗糙与麻木,是绝对“写”不出那种感觉来的,作者所重现的,一定是他的回忆。在那段回忆中,作者写道:你可听得见流云在屋顶间低飞,轻抚着柏树梢头。可听得见浴室里水龙头的滴水声,沙沙声,要么就是抓挠声,声音轻得几乎听不到,只能凭脖颈后的毛发稍感觉,那声音来自衣柜和墙壁之间。而“我”就在那些轻微的声响声中,独自做着游戏,低着头,只留下一个弱小的背影,窗外,天色逐渐就黑了下来。虽然作者的叙述在这一段落中十分平静而轻松,但是,在文字的间隙里,孤独与不安的感觉依旧像黑暗中的水流一样漫了上来。孩子的敏感是更加沉入内心的,也更加能够打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那一种不安,相信我们都曾经有所了解。
如果我们顺着作者缓慢而有节奏的叙述继续读下去,很快就能发现,这部小说,讲述的,其实是一种更大范围的孤独与不安。作者身为犹太人的身份,以及,犹太民族在历史上苦难深重的经历,都注定了凡牵扯到犹太人的小说,都无法回避的不安定与漂泊感。这种感觉,与小孩子的恐慌极其相似,是深植于内心的孤独,是埋藏于心灵的不安,是闪现在眼神中的恐慌。小说中写道的,关于“我”的奶奶对于细菌的敏感与恐慌,就是用了一种近乎荒诞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民族流离失所以后,讲述一个民族被迫害之后的不安全感。这是上升到了民族高度的敏感与不安,由此而酿成的悲剧,即使不是感同身受,我们也能明白,那种痛苦,一定比一个孩子在寒冷冬夜里孤独的盼望更深切百倍。
但是,一部作品能称为伟大,绝不会因为它的控诉、愤怒与无助,就像作者的祖母曾经对他说的:“当你哭到眼泪都干了,这就是你应该开始笑的时候了”。在本书中,被作者用来表现一切悲伤,无望与不安的,不是沉重到窒息的哭诉,而是平静、诙谐、轻松的讲述。这也是希伯来的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哭过之后的笑,孤独之后的笑,悲伤之后的笑,当一个人懂得用幽默来反抗生活,并使生活在微笑前退缩的时候,这个人就伟大了,而他的作品,同样也会伟大起来。在小说中,轻松幽默的语句随处可寻,阅读的过程绝不沉闷,相反,似乎翻过每一页都带着笑容,那种笑容,却更多的是宽容与释然。如果要说起苦难,没有哪个民族比犹太民族更有资格,作为小说中“我”的父母,两个安静而善良的好人,却因为绝望的现实与四周无形的压力而被迫离婚,甚至,“我”的母亲以自杀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孤独与不安。即便如此,作者依然是平静的,就像一棵高山上的树,看见了一切,却不发一言,有风吹来的日子,依旧愉悦地晃动树枝。
“我在楼房最底层一套狭小低矮的居室里出生,长大”。小说从这个句子开始了长达500多页的讲述。另外一个关于伟大作品的认知是,它不会有一个绚丽而惊艳的开头,但绝对会是顺畅而清澈的,像终将成为大河的源头,并且,必然具有一种平静的气质。那些试图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读者,而很工匠气的制造出所谓的悬念与紧张气氛的小说,只能暴露出作者的虚弱与不自信。好的小说是与作者肩并肩的漫步,而非与作者一起跑到气喘吁吁。在这个平淡的句子之后,小说的回忆气氛开始弥漫,那种一半回忆录,一半自传性的舒缓感觉,也就像冬日的暖阳一样,铺洒了下来。
这是一部从孩子的角度进行叙述的小说,而小孩所特有的敏感,也就成为了本书的特质之一。在小说的开头部分,关于一次冬天傍晚独自在家的经历的描写,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敏感与细致,使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作者在文字的背景里,一定看见了童年的自己,独自坐在昏黄光线中的身影。成年以后的人,被岁月磨砺的粗糙与麻木,是绝对“写”不出那种感觉来的,作者所重现的,一定是他的回忆。在那段回忆中,作者写道:你可听得见流云在屋顶间低飞,轻抚着柏树梢头。可听得见浴室里水龙头的滴水声,沙沙声,要么就是抓挠声,声音轻得几乎听不到,只能凭脖颈后的毛发稍感觉,那声音来自衣柜和墙壁之间。而“我”就在那些轻微的声响声中,独自做着游戏,低着头,只留下一个弱小的背影,窗外,天色逐渐就黑了下来。虽然作者的叙述在这一段落中十分平静而轻松,但是,在文字的间隙里,孤独与不安的感觉依旧像黑暗中的水流一样漫了上来。孩子的敏感是更加沉入内心的,也更加能够打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那一种不安,相信我们都曾经有所了解。
如果我们顺着作者缓慢而有节奏的叙述继续读下去,很快就能发现,这部小说,讲述的,其实是一种更大范围的孤独与不安。作者身为犹太人的身份,以及,犹太民族在历史上苦难深重的经历,都注定了凡牵扯到犹太人的小说,都无法回避的不安定与漂泊感。这种感觉,与小孩子的恐慌极其相似,是深植于内心的孤独,是埋藏于心灵的不安,是闪现在眼神中的恐慌。小说中写道的,关于“我”的奶奶对于细菌的敏感与恐慌,就是用了一种近乎荒诞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民族流离失所以后,讲述一个民族被迫害之后的不安全感。这是上升到了民族高度的敏感与不安,由此而酿成的悲剧,即使不是感同身受,我们也能明白,那种痛苦,一定比一个孩子在寒冷冬夜里孤独的盼望更深切百倍。
但是,一部作品能称为伟大,绝不会因为它的控诉、愤怒与无助,就像作者的祖母曾经对他说的:“当你哭到眼泪都干了,这就是你应该开始笑的时候了”。在本书中,被作者用来表现一切悲伤,无望与不安的,不是沉重到窒息的哭诉,而是平静、诙谐、轻松的讲述。这也是希伯来的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哭过之后的笑,孤独之后的笑,悲伤之后的笑,当一个人懂得用幽默来反抗生活,并使生活在微笑前退缩的时候,这个人就伟大了,而他的作品,同样也会伟大起来。在小说中,轻松幽默的语句随处可寻,阅读的过程绝不沉闷,相反,似乎翻过每一页都带着笑容,那种笑容,却更多的是宽容与释然。如果要说起苦难,没有哪个民族比犹太民族更有资格,作为小说中“我”的父母,两个安静而善良的好人,却因为绝望的现实与四周无形的压力而被迫离婚,甚至,“我”的母亲以自杀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孤独与不安。即便如此,作者依然是平静的,就像一棵高山上的树,看见了一切,却不发一言,有风吹来的日子,依旧愉悦地晃动树枝。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