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前行:二十世纪前叶成都的变革
城市是我们赖以容身的场所。每天在其中忙忙碌碌,却鲜有人停下脚步加以审视,因为司空见惯。而城市总在默默前行,今天的变化是承继于昨天,承继于我们鲜有了解的过往。
总有人回望过去,他们耗费了不为人知晓的心血,从渐行渐远的往昔提出鲜活的记忆。而这记忆,却让城市的面貌逐渐清晰,它提醒着我们,不该忘记的过去。
成都,这座脚步从容的城市,历来以不紧不慢而自豪,成都人安于自己的慢条斯理,活得优雅淡定。在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里,我们看到风花雪月;而在司昆仑的笔下,则是令人心潮难以平伏的哀惋和热烈。这座城市曾有过多么艰难的前行,在风火不定的岁月中,它蹒跚着,却几乎完全被埋没在历史的深处。
对于成都近代史的研究,我们都熟悉的一个作家是王笛,他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与微观世界(1900-50)》是从茶馆这个街头最为常见的公共场所来切入研究成都;而《袍哥》则研究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主角是四川无处不在的袍哥。王笛是众所公认的研究成都的专家,并为此赢得了人们的欣赏和认同。
而司昆仑则是国内少有人熟知的美国学者,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 。她是研究巴金和李劼人的专家,曾在四川大学留学一年研究成都近代史。研究巴金,她写了 《巴金〈家〉中的历史》;研究成都近代史,她出版了《新政之后》。
《新政之后》是从整体上回顾成都前叶的变革史,这就有别于王笛的研究方向。从整体上把握一座城市的近代史,是有难度的。因为这就需要尽可能从方方面面来加以研究,需要大量投入精力,缺少不了主次取舍。司昆仑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资料中撷取所需,她的着力点是成都市前叶的两次改革,即晚清时期的新政和1920年代的城市管理运动。而在先后变革的描写上,则以警察的代表周善培和军阀的代表杨森为主,这也正是本书副标题所所指出的。
也许有人先入为主地认为此书是一部严肃枯燥的学术书籍,其实不尽然,作为一部严谨的学术研究书籍,本书是可信赖的。而如若作为这样一部书,书中却有充斥着大量可读的故事性,读起来也是颇为有趣的。至于书中散见的珍贵的平常难以一见的黑白照片,则常常改变了我们对于民国的刻板印象,它也有轻松,也有快乐,更真实总胜过想象。
从篇幅上看,两次改革各占一半的篇幅。第一章是对成都的大体介绍,最后一章则是新政的影响。书名《新政之后》,似为不够确切,如若改为《新政前后》,应更好些。
在新政部分,司昆仑极为欣赏的人物是周善培。正是在周善培的努力下,成都警察系统初具规模,并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司昆仑定位周善培是儒家治国论者,周学习、吸收邻国日本东京的城市治理方案,梦想着把成都建设成中国式的东京。司昆仑进而认为城市改革的关键在于新式警察,成都的新式警察正是在周善培的付出下,才走上从无到有的道路,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在1920年代,成都是军阀一统天下的时代。杨森新政不同于周善培时代,他更注重城市管理。在晚清新政观念的引领下,杨森对提高城市市民的文化程度大有兴趣,开办夜校是其中的举措之一。而他更看重的则是推广体育锻炼运动。此外,杨森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拓宽道路和修建一条全新的春熙路这样的事情上。但是作为军阀,司昆仑指出杨森是平民化的独裁主义,表面充满激情,实则野蛮粗鲁。
在警察和军阀之外,司昆仑也注意到其他力量在成都变革中的作用。新政时期的街正,有相当地位和威望的五老七贤,资源和人脉都广的袍哥,正是在上述这些力量的共同促进下,成都的变革在磕磕碰碰中曲折前行。
《新政之后》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成都这座城市。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开拓未来。在司昆仑的笔下,二十世纪前叶的成都,鲜活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而对于成都这样一座城市的性格形成,我们也有了更多的认知。经历了大风大浪,才会更从容,成都的过往就是对成都的当下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