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有趣的书,不过……

先上两张图。


书名是人类消失后的世界,主要内容当然是想象人类消失5000万年后,在各种不同环境下有可能发生的生物(主要是动物)演化。另外开篇还用了将近1/4的篇幅,回顾几百年来的演化学研究成果,很多地方虽然只是短短的一段介绍,其实背后都是一项影响演化理论的大成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最近手上正在翻译一本关于蜗牛演化的书,里面用了很大篇幅介绍的葱蜗牛,这本书里也提到了:
温带林地的多种不同环境中都能见到树丛葱蜗牛(Cepaea nemoralis),这种蜗牛壳上的花纹有几种不同类型。在开阔草地,普通的黄色最利于蜗牛隐藏,其他颜色花纹的蜗牛容易被捕食者看到,很快就会被吃掉。而在落叶覆盖的区域,棕色条纹是更好的伪装,其他花纹则属于被淘汰的行列。这就导致了开阔草地上的树丛葱蜗牛以黄色为主,而林地以棕色条纹为主。
这段写的其实是演化学上的一场著名公案——自古利克与华莱士时代延绵百年的“自然适应”与“遗传漂变”的论战。但本书毕竟是1981年的作品,所以这里把“自然适应”理论写成仿佛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然而就在十年后,以“中性演化理论”推翻适应主义的日本人木村资生获得达尔文奖章,显示出学术界的全面转向。事实上,近年来普遍认为应当用“演化”而不是“进化”这个词,也可以说是基于这股风潮的影响。
这是受限于成书年代的结果。但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对于人类消失5000万年后的生物,书中的想象其实并没有跳出现存生物的桎梏,看不到太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想象。从这点上来说,《深渊上的火》(弗诺·文奇)中构想的爪族,《你一生的故事》(特德姜)中想象的七肢怪等等,才是天马行空的惊艳之作。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丁丁虫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