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啊钱,真的只是用来买东西的那些个“家伙”吗


若干年前,朋友出去旅游,回来后留下了两张纸币,是面额分别为1000和500的两张越南盾纸币。看起来似乎不少,实则加起来,换成人民币还不够5角,实在是微不足道。看起来,越南盾和韩元、日元有得一拼,都是面额巨大却不经花,动辄出手就得几万几十万地来!似乎像极了解放战争打到了1948年时的法币,就连小偷强盗都不想多看一眼!不过,这大概还不是反差最大的,津巴布韦元估计才是第一名——2019年12月9日这一天,1元人民币和8693940286元津巴布韦币是等价的。不必试图去数它究竟有多少位,只需要知道它确实不值钱就足够了。
这就是如今的货币,简单地来说就是钱。那么,货币或者钱究竟是什么呢?政治经济学上的定义是,货币是度量价格的工具,是购买货物的媒介,也是保存财富的手段。可以充当货币的有很多种,甚至于贝壳、丝帛都曾经担任过货币的角色;金属里的金、银、铜、铁,在中国货币史上都曾经是“热门选手”,特别是前两者,至今都是。不过,现实生活里倒很少或者没有人会拿着金币、银币来买东西,就是现在,身上带着纸币的人都很少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微信或者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手段——假以时日,等到央行的“DC/EP”全面落地,微信、支付宝都要不禁叹一口气了!到那个时候,铸币厂的职责恐怕就只是满足人们收藏之用了!
这个关于货币的发展趋势或者前景,在几千年的中国货币史上,恐怕是想都不敢去想的。我国著名的货币史学家和钱币学家彭信威在他的厚厚上下两册《中国货币史》中,按时间顺序讲述了货币产生并发展至清朝的整个历程。透过这一历史,不难了解到不同时期的货币制度、货币理论、货币购买力、信用和信用机关等相关知识。如果足够留心,大致翻一下这套书,肯定会对电视剧上那些似是而非的“大手大脚”嗤之以鼻:太没有“技术含量”了,编剧根本就不走心,简直就是在胡说八道。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货币种类和“明星”,其中以战国刀币、“秦半两”、汉五铢钱、北宋的交子最为知名,至于金银,确实值钱和保值,却不常用——直到明中期以后,银才越来越多地进入了社会经济生活。不管是交子,还是大元、大明宝钞,甚至包括现在,倘若没有国家信用作为背书,纸币都是不好用的。总之不难想象,一部《中国货币史》,折射出的是几千年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变迁、曲折。钱之所以为钱,就在于它能够换来东西,是一般等价物;换不来东西,那就连废纸都不如了。
有一首歌曲中对钞票有这样的描述:“是谁制造了钞票?你在世上称霸道。”看似是这样,实则并没有这么简单。钞票,或者说钱要想“在世上称霸道”,显然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这其中的很多知识,翻一翻《中国货币史》,大概就可以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了!
而且还必须明白,如果是乱世,钱不值钱了,受损的只有普通人。就像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所写的那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吧,这才是最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