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草读后的随笔

搜到的一批城市设计的电子书里面有这本,就草草把作者建设性观点最密集第三篇看了一下。主要的思路是在规划中尽可能保留(自然风貌为主兼涉及建设和文化遗存)环境的整体性、原生性、本土性(比如采用本地植物)和生态性,因此先进行区域生态规划作为“(建设)禁入区”,再在此上考虑过渡问题实现契合良好(高“融合”度)的城市规划。再者就是维持环境的公共性,一部分涉及上面的整体性问题,以及打造开放空间。最终期望实现一种总体的和谐性。
最大的启发在对因势就形这一点上,比如中小型河流的沿河道路设计,道路需要直,河流却自然是弯的,两者互相适应来适应去,道路弯弯绕绕,河流有时为了就路而被人工改道。其实大而方谓势,因此而留下些生态涵养空间和小公园是颇好的。
相融有益,可是分区化自有优势,比如城市农田,尺度上大而造成城市分割,小则机械使用困难成本太高,在确定使用和管理主体这一点上也不好办,似不是好的“城乡融合”,但不是没有处理好的可能;生态化和维持和谐性方面的思路较好,但是未花多少笔墨谈及城市如何契合在营造的环境中,以及城市的密度和整体性等该如何保证——以密度为基础的快捷、方便的人际互动毕竟是城市的本质特征。作者多谈和谐,但城市功能的发挥论得有点太少。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