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南洋雨林下的迷失和探求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最开始的那些年,每回返乡,只要睡两个晚上,几乎就可以把离乡的日子“忘掉”,好像离乡只不过是一场梦,原就不曾离开过。随着离乡的日子愈来愈长,返乡之眠不再有忘却他乡的功能(也许根本的原因在于从小居住的老家没保留下来),即便在梦里,也已知此身是客。
黄锦树祖籍福建,出生在马来西亚的柔佛州,曾经在台湾留学并获得了博士学位,此后在台湾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而他首次被国内的读者所熟知,是由于短篇小说集《雨》的发表。
《雨》是黄锦树第一部被引进大陆的作品,曾多次斩获华文文学奖,一经发表便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对于初读黄锦树的人来说,他的作品有一种惊艳感,带有魔幻色彩的文字在精巧的叙事结构之中很容易让人着迷,最大的特色是对他生活过的南洋雨林细致入微的全景式刻画,能把读者一起带入到南洋雨林那种黏湿迷离的氛围之中《乌暗暝》也是黄锦树的短篇小说集,虽然在国内的出版时间相对于《雨》较晚,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创作时间更靠前,属于黄锦树的早期作品。
如果说《雨》这部作品带来的是惊艳和震撼,那么《乌暗暝》则可以体现黄锦树早期的创作历程,追本溯源的话,《雨》更像是对《乌暗暝》中一些文本的重塑,所以相对于《雨》来说,这本《乌暗暝》更能直观地反映出黄锦树写作风格的雏形。
在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黄锦树对于过去的反思和质疑,可以看到马来西亚南洋雨林里华人曾经的沉痛和无奈,还可以看到,尽管身处在这黏稠迷离的环境当中,也总有那么一点星火照耀着前方。
“乌暗暝”这个词在闽南语中就是对夜晚的称呼,人们一般会直接称“暗暝”,加上一个“乌”字之后,更能显出那种幽暗苦闷的意境。
小说以一个家庭等待久未归家的儿子这个情节展开,分别将视角放置在等待中的家庭成员和归途中的儿子身上,双重视角穿插进行,作品结构看似松散,其实做到了高度统一。
作品开始是一家人吃晚饭的普通场景,一对父母和他们的儿女各怀心事,父母虽未明说,但心中一直挂念着出国后久未归家的另一个儿子,从父母喋喋不休又带点焦急的语气来看,他们对儿子的归来望眼欲穿。
另一个场景中,正在返家路途中的儿子耐心也几乎被缓慢的列车折磨殆尽,他一边想象着家中的各位亲人,一边被漫长的归途折磨得烦躁不已,为了加快归家的步伐,他决定舍弃列车不辞辛苦地去搭巴士。
两边各自的焦急之中都带着一些不安,因为风波不断的南洋胶林下隐藏着各种罪恶,在这种不安定的环境之下,非法移民经常做些打家劫舍的勾当,所以,在等待儿子归来的同时,外面的风吹草动又在家中引起了各种骚乱。归途中的儿子情况也十分不妙,孤单影只的他时刻被当地居民看做不怀好意,在这种肃杀的氛围之中,即将上演着一场悲剧。
即使是白天,我们也养成了警戒的习惯。一点点风吹草动,狗吠、鹅叫、火鸡的回声和我们紧张的神经,共同组织了胶林家居的日常戒备。
作品采用了元小说的叙事手法,这种后设性的叙述让结尾具有开放性,回味无穷。
《乌暗暝》这部作品最让人叹为观止的部分就是结尾处,不同于一般作品,他的尾声分别设置成了两个不同的场景,这是黄锦树试图突破传统小说叙述方式的大胆尝试,而这种突破显然是成功的。
传统的叙述方式关注作品中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而元小说则突破了这种限制,作品中的故事不再是作者的目的,而只是作者实验叙述方式的工具,因此,相对于传统小说中固定单一的结局,《乌暗暝》开放式的结尾让我们产生了无限遐想,在欣赏一部悲剧的同时也会感叹作品文本的精妙。
前文的铺垫注定了悲剧的上演,所以其中一种结局就是在儿子遇到袭击回家之后发现全家已经遇害,死寂的环境下一股凉意直达心底,而另一个结局则留下了一线希望,尽管这一线希望虚无而缥缈——儿子在拂晓时分听到了母亲的脚步声一如既往地踏进了厨房。
他心中突然有一股莫名的不安,狗的吠叫和灯火的紧张,无端地制造了恐怖气氛——仿佛什么糟糕的事情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
《乌暗暝》的文字做到了质朴和魔幻的完美融合,让作品在精致炫目的同时不乏厚重感。
黄锦树的独之处正是能用看似朴实无华的文字来构造出一种梦境感,例如随处可见的火苗在他的渲染之下充满了隐喻。
母亲口中多次说出“火笑了”这样一句话,在她看来,跳跃的火苗正是儿子即将归来的征兆,这种对此深信不疑的执着是母亲内心对儿子翘首以盼又焦虑不安的寄托。
母亲说着,盖上锅盖,大功告成了。叹口气。 “以前很有效——火笑了一定有亲戚朋友来,今日——”
另一场景中的儿子和母亲的等待交相呼应,文中的描写并不直接,而是借助各种环境的烘托来表达出这种等待和回归的交融。“火”在母亲眼里是因为儿子即将归来而跳跃,在儿子看来,火则是代表着家的归宿,于是在黑暗之中,这一团微弱的火便照亮了心底。
可惜的是,黄锦树的文字暗涛汹涌,他笔下的家并不是一座避风港,而是在海浪中不停摇晃的小船,儿子在归途中的处境则像是在海浪中抱着唯一的横木不断起伏,只需要一个巨浪,就能将他们葬身海底。
事实果然如此,就在儿子归家的同时,厄运也降临了——
(他)持续地摸到一摊摊的血,黏稠,膻腥。终于,在屋角摸到一具尚有余温,全无心跳与呼吸的肉身。跌跌撞撞地在不同的房间里找到另外几具,沾了一身的血。还是找不着火柴。找遍了屋内每一个角落,就是找不到一个可以告诉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的声音。他想哭,却没有泪。
悲剧已经注定,所以等待终究没有结果,黄锦树正是用这样一种苍凉质朴又带有魔幻气息的笔调勾勒出了这幅残酷的画面,在他的带动下,我们读者只能随着他笔下的人物一起感受着忐忑不安。
黄锦树的作品再现了过去南洋雨林里华人的困境,以及在困境之中的探寻。
每一部作品的力度都和作者本人的经历息息相关,黄锦树能把南洋雨林中马来华人的处境做到如此深刻直观的再现,自然也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
黄锦树从小就生活在如他作品所描写的那种雨林之中,即使后来已经远赴台湾离开了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世界,但是这段经历仍然是黄锦树内心深处牵挂的地方。
那片古老狂野的雨林,以及祖祖辈辈生活在其中的华人,始终在承受着环境的侵蚀,始终在绝境之中寻找出路。
也正是通过黄锦树的这些作品,我们才了解到,现在被称之为旅游胜地、外表光鲜亮丽的东南亚背后,还有着这样一段沉重的历史,有着这样一处隐藏在黑暗潮湿之下的角落。
黄锦树的作品中充斥着阴暗和迷茫,但其中总有那么一点星火会照耀着前方,《乌暗暝》中的儿子,就一直在黑暗之中观看代表着家的灯火,也在畅想将来有一天,可以实现自己那个小小的愿望:在小镇上买间房子,带着家人搬离这片与世隔绝的雨林,这是一条遥遥无期的长路,但也存在着希望。
同样,在黄锦树的成名作《雨》中,也无时不刻地上演着迷茫和死亡,就在这种阴暗的环境之下,作为主人公的兄妹两人也能在黑夜之中看到依稀可见的光明:他们这才发现满天星斗,他们抬起头。无穷远处,密密点点细碎的光,无边无际的布满穹顶。竟然是放晴了。但似乎隔着一层无形的遮拦,那星光有一点难以言喻的朦胧。好像隔了层厚厚的玻璃。寒凉的风似乎也被挡掉了。
所以,黄锦树绝不仅仅是在重现南洋雨林里华人过去的困境和孤绝,也在回忆着他们从未停止过的探索,可能他们的尝试在黏湿密集的雨林覆盖之下显得微不足道,却不能否认他们做出的努力,这种身处困境之中的探求,正是人类原始的探索欲望,生活也是因此而改变。
黄锦树的作品绝大部分都和南洋雨林有关,读完之后本来显得陌生的南洋雨林会成为读者心中的文学圣地,《乌暗暝》和《雨》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书中对他的这段评价极为贴切:
黄锦树以创作、立论对抗历史的遗忘,寻觅马华文学的出路。他的创作参照在故乡的生活经验,承接以往几近于失传的“异史”,经营一个幻魅的历史叙事学,以文学的方式使人重新审视过去,扣问未来该何去何从。
当然,黄锦树的创作也会涉及到其它范围,比如借郁达夫之死所虚构的《死在南方》,就给我们呈现了文人命运的另一种归宿,以鲁迅作品为素材的《伤逝》则可以看做是一种传承和呼应,《梦与猪的黎明》更是能感觉到他的焦虑本色,凡此种种,都能把黄锦树对突破文字束缚所做的尝试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