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彷徨

用了一天时间把《安藤忠雄都市彷徨》看完了。并不是一本很厚的书,再加上内页设计故意只用半页,留半页空白。这种“留白”的方式被很多人骂,说是黑心书商赚钱不要脸。我却觉得不错,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含量,用安藤最喜欢的形容来说,是充满“压倒性的力量”,如果不留白,翻页之间就太沉重了。其实,这并不是一本晦涩的书,它记录了建筑师年轻时游历世界各个城市,考察建筑,风土的见闻和所感。虽然早已经为安藤的作品折服了,读罢本书,再为他细致深远的洞察力折服一次。
彷徨是一个很暧昧的词,但它不是漫无目的的游荡。对于安藤来说,他的旅行总是会有一个初始的目的或者地标,但是在旅行的过程中,因着某件艺术品的吸引,或者阴差阳错的偶然事件,或者只是等待船期,他被引导到一个完全在路线之外的城市,人群,艺术环境。这是一种半发散性的旅行,他也会把一些未能成行的地点作为下次的目的地。安藤是一个从未受过专业教育的建筑师,他的教育几乎全部来自旅行。他怀着对建筑,对人类,对空间的浓厚兴趣,前往世界各地的城市乡间,去寻找和体验来自历史,人文,环境的激情和生命力。他的记录文字并不只是关于建筑,事实上他一直提到的并不是体块,规划,造型,而是城市的生活状态。“随时间改变而移动的光影,吹过的风所携带的味道,建筑中人们的交谈声,在周边漂浮的空气给皮肤带来的触感。。”
他两次记录纽约,却几乎没有细细描述纽约的摩天楼森林和建筑形态,第一次他写了一个日本朋友的美国梦,还有波洛克画作中的肆意挥洒和强烈的“毁灭”意象。为了体验孕育出波洛克这一疯癫灵魂的城市,他向往纽约,“半夜醒来,巴士正好临近布鲁克林大桥,窗外是以前曾在照片上看到过的摩天大楼。它们的绚烂光彩如同波洛克画一般的美,强有力地映入我的眼帘”。这是全篇最后一句,结束在他终于抵达纽约之时,整个城市的大画卷,戛然而止。第二次记录纽约,却是深入到城市最深处,破落街区一个地下室的爵士乐酒吧,黑暗中两三米远的地方突然响起小喇叭的声音,Miles Davis的演奏,微光中浮现的背影,那种忘我的,无视周围的演奏,颤动之美。安藤着迷于那个即兴的瞬间,生命力的交会,由此想到建筑的即兴演出。
“年轻时代的旅行具有深远的意义。”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的这句话,促使安藤启程。彷徨中,他寻找,体验,记录着城市的生命,力量,与激情。其实,那也是建筑创作的根本所在。
彷徨是一个很暧昧的词,但它不是漫无目的的游荡。对于安藤来说,他的旅行总是会有一个初始的目的或者地标,但是在旅行的过程中,因着某件艺术品的吸引,或者阴差阳错的偶然事件,或者只是等待船期,他被引导到一个完全在路线之外的城市,人群,艺术环境。这是一种半发散性的旅行,他也会把一些未能成行的地点作为下次的目的地。安藤是一个从未受过专业教育的建筑师,他的教育几乎全部来自旅行。他怀着对建筑,对人类,对空间的浓厚兴趣,前往世界各地的城市乡间,去寻找和体验来自历史,人文,环境的激情和生命力。他的记录文字并不只是关于建筑,事实上他一直提到的并不是体块,规划,造型,而是城市的生活状态。“随时间改变而移动的光影,吹过的风所携带的味道,建筑中人们的交谈声,在周边漂浮的空气给皮肤带来的触感。。”
他两次记录纽约,却几乎没有细细描述纽约的摩天楼森林和建筑形态,第一次他写了一个日本朋友的美国梦,还有波洛克画作中的肆意挥洒和强烈的“毁灭”意象。为了体验孕育出波洛克这一疯癫灵魂的城市,他向往纽约,“半夜醒来,巴士正好临近布鲁克林大桥,窗外是以前曾在照片上看到过的摩天大楼。它们的绚烂光彩如同波洛克画一般的美,强有力地映入我的眼帘”。这是全篇最后一句,结束在他终于抵达纽约之时,整个城市的大画卷,戛然而止。第二次记录纽约,却是深入到城市最深处,破落街区一个地下室的爵士乐酒吧,黑暗中两三米远的地方突然响起小喇叭的声音,Miles Davis的演奏,微光中浮现的背影,那种忘我的,无视周围的演奏,颤动之美。安藤着迷于那个即兴的瞬间,生命力的交会,由此想到建筑的即兴演出。
“年轻时代的旅行具有深远的意义。”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的这句话,促使安藤启程。彷徨中,他寻找,体验,记录着城市的生命,力量,与激情。其实,那也是建筑创作的根本所在。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