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麦版《吉檀迦利》编辑手记——书背后的故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913年,泰戈尔因《吉檀迦利》获亚洲首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前,这部东方诗集在西方初一上市便感动了一批诗人:叶芝在公交车上读时默默流泪;纪德说,没有任何诗集能像《吉檀迦利》一样,给我以灵魂的震撼。至获奖时,这部诗集已重印多次。
直至今日,《吉檀迦利》在国外仍感动无数读者,然而在我们中国,《吉檀迦利》在开卷上的数据相较于《飞鸟集》和《新月集》仍相差很远。
为什么泰戈尔感动世界的诗集,至今在国外网站上仍被很多读者奉为感动一生的读物,在我们国内却销量惨淡不为大众所知?

是诗中的情感和我们国人有距离吗?还是太为深奥让人难以理解?
做这部诗集的过程中,了解越多,越发感到并非这样。一个很强的感受就是,越是经典的诗集,我们越要抛去标签,从空白处去读它。
这篇编辑手记很长,比较“纪录片”地写了此版《吉檀迦利》的成书过程,讲了一些书背后的故事,是记录,是总结,也是感激。做了编辑才体会到,书是“厚”的,背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连接着很多人,这也便是为什么我想用“纪录片”式的方式去记录。故事背后是人,私心觉得,有些背后的故事值得被记录。也期待在这个过程中让读者对这部诗集有更多了解。
01 认识萧兴政老师——全新译文源于被诗集打动
认识译者萧老师要非常感激朋友的引荐。当时是想做另一部诗集,萧老师告诉我,他也翻译完成了《吉檀迦利》。
萧老师说,在十五年前他已翻译了《吉檀迦利》,此期间一直完善打磨,并写有相关文章。任教于厦门大学英文系已二十多年,他喜欢诗,也创作英文诗。为什么翻译《吉檀迦利》?他曾不止一次对我说,他并非专门做翻译的人,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诗人,而不是译者,翻译《吉檀迦利》,是被诗集打动,对泰戈尔和印度灵性有了深入了解后,使他认为有必要重新翻译。
青年时,他读《吉檀迦利》被感动,为了追寻泰戈尔诗意的源头,他查阅了许多印度文学资料,感受到印度古诗的美丽、虔诚和灵秘。2004年,他开始翻译《吉檀迦利》,至2019年,已十五年过去。
十五年间,他创作了很多中英文诗歌,对英诗韵律有了更深体会,并阅读了多部重要的印度文学典籍,对泰戈尔有了更深理解。他说,每过十年,今我可为故我师,十五年来,他不断以新的眼光,无数次阅读,修改译文,对诗集的感受也愈加深厚。
我上学时读《吉檀迦利》,留在心中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但那时读书浮光掠影。再读萧老师有关诗集和泰戈尔的文章,一面读一面感动,才进一步了解到,原来《吉檀迦利》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原来泰戈尔是这样的泰戈尔。
了解了这些背景,重新回来再读《吉檀迦利》英诗原文,一首首读下来,才体会到诗集中蕴含的情感,便读哭了。第一个感觉是,泰戈尔是如此孤独,又如此伟大。一个遭受诸多不幸又屹然挺立的老人,站在旷野中,他为苍生落泪,又无处可去;其次,诗集中的情感横跨时空,如此真挚强烈,我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使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一个声音告诉我,如果我要做《吉檀迦利》,就一定要在书中附带《吉檀迦利》的创作背景,附带介绍泰戈尔的文字,让大家在读这部诗集的时候,先了解文字背后的泰戈尔。
萧老师的文章,让我感受到他对泰戈尔对印度文化的理解,以及他对这部诗集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和萧老师的一次次交流中,也感染着我。正是这些因素,《吉檀迦利》在我心中变得亲切,我也开始尝试走进一个百年前老人的心中,和他隔空对话。这个时候,萧老师在我心中也亲切起来。
02 要翻译好《吉檀迦利》并非易事
泰戈尔在音乐上极具造诣,他的诗也极具音乐的律动。青年时留学西方,他也感受过西方英文诗的韵律。我个人认为,韵律为情感服务,《吉檀迦利》之所以能够打动西方诗人,除了情感以外,还和泰戈尔用韵律营造的感染力有关,这种韵律造就了一种动人的美,这种美,体现在每一句诗每一首诗乃至整部诗集中,从序曲到高潮至结束,整个都跌宕起伏、动人心魄,103首诗,像一支完整的交响乐,韵律和情感相得益彰。
所以,要翻译好《吉檀迦利》并非易事。不仅要懂英文诗、懂诗的韵律和情感的关系,有一定语言功底,也一定要了解泰戈尔和泰戈尔的文化背景,在用词上把握好。
彼时我尚未看到萧老师的译文全部,但在他的文章里,引用有部分他的译文,印象很深的几行诗是:“去离你自己最近的地方,旅途最长;弹奏至纯的曲调,需要最繁琐的练习。旅人要敲遍异乡人的门,才能最后来到自家的门前,人要在异域四处漂泊,才能最终到达最深的内殿。”这是《吉檀迦利》第12首诗的节选,我感受到萧老师译文中的韵律。后来,又看了他分析自己译文的文章,加深了我对他的译文特点的了解。
在没有看到萧老师全部译文前,我其实有种担心,对于经典诗集,压力尤其大。诸多版本前,即使我私心喜欢一个新的译文,但是从商业的角度而言,“名家名译”更有市场感染力。萧老师之前并未出版过译作,直白说,并未有读者基础,走入市场,如何让读者去信服?
一部并不太好翻译的经典诗集,不排除被分析比较,也有着被质疑“资历”的压力。
但是,那时,在心底相信着,时代在变化,语言和情感在更迭,好的书籍值得有多种样貌有新的呈现,让读者更多认识,去继续传承——只要在此基础上,是从心而发的。
萧老师说,“译诗无需太多理论,只需译者一颗敏感的心,对原文本语言与目标语言的熟练把握,以及与原文作者心领神会,在信、雅、达的基础上,在灵性上与作者合拍,表达出诗集的精神内涵。”他的话让我有一种相信。
所以,感到做一本经典书也是如此吧,抛弃掉顾忌,带着一颗心去做一个新的产品,就像我们公司给我们说的,把经典书当成新书去做。这本书的“新”字之一,便是新的译文,全新去呈现。
所以,虽然有压力,但姑且去努力。
03 写提案,一个重要的重新审视书的过程
写提案也是一个重要的积淀过程。我们的提案需要重点阐述一些要素,比如这本书的价值本质,不同版本的特点,同类书的市场情况,简言之即为什么做这本书,价值在哪里,市场情况如何,重新做的话会怎么做。这要做工作。编辑要对书有足够了解,对市场有充分把握,才能在取长补短做出差异化上有一个清晰的方向。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部诗集,除了萧老师的文章以外,我看了很多泰戈尔的其他作品,像泰戈尔的演讲,有泰戈尔关于民族政治,教育习俗等的所想所感,以及关于诗集的研究文章等。对泰戈尔和诗集了解愈多,就愈发觉得对《吉檀迦利》不能轻易定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吉檀迦利》。抛开以往这部诗集的标签,从空白开始,每个人都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情感。泰戈尔在诗集中与之对话的“你”,我们每个人也都会有独属于自己的与之对话的那个“你”。我组长也告诉我,对这本书要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所以,我想做一部亲近每个人的版本,落到人间,从高高的单纯宗教抒情诗的定性中解脱出来。它可以是宗教抒情诗,也可以有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寄托。即使是序言和附录,去介绍诗集中的情感和背后的故事,目的仍是,通过这些文字给读者打开一个窗口,至于它究竟是什么,就交给读者去体会。
这样的想法,直接影响了后期和萧老师沟通序言和附录的思路。提案当时全票通过。我的组长在我写提案时的指导,以及参评提案的领导和同事,在分析提案中给出的判断以及提出的建议,在以后做这本书时都打开了我更广的思路。
04 萧老师再次全新梳理译文,一个尽所能做到放心的过程
一如前面所说,经典书难做,因为版本众多。经典书难翻译,尤其是有名家译文在前,导致很多读者第一反应不是新译本的好坏,而是更关心一个译者是否有“资格”去翻译。新的译本要走入市场有很大压力,需要有耐得住“打”的底气。
萧老师的译文之前,已有冰心等诸位老师的译文。比较起来,萧老师的译文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有读英诗原文时的韵律和节奏感,有些诗句早已印在心里,比如:
“我的旅程费时很长,旅途漫漫。天刚破晓,我就驱车远行,穿越大千世界的旷野,在许多星体上留下辙痕。”
“如果你静默不语,我就忍受着,用你的沉默充满我的心。我将静静地等候,像黑夜在星光灿烂中无眠,耐心低首。”
“这别离的悲痛,整夜沉默地望着星辰,在七月多雨的黑暗中,变成抒情诗,汇入树叶沙沙的声响”。
“你的世纪接踵而至,只为了使一朵小野花尽善尽美。”
“相传,一线新月初生的柔光,接触到正在消逝的秋云边缘,那里,微笑首次诞生在露水洗过的清晨梦中。”
“星辰仍在夜里守望,晨曦依旧升起,时光仍像海潮一样起伏,荡起欢乐和哀伤。”
可以说,几乎每一首诗都有直触内心的诗句。发声去读的时候,更能体会此种的感染力。英诗原文的情感具有的感染力,被英文独特的韵律所带动。我们中文一字一顿的特点,想要兼顾这种英诗韵律带来的气势并非易事。符合我们中文韵在字上押韵很难,因为押韵的字可能不能更好传达诗中词语的意思。不顾中文韵,则有可能译出来像是散文,意思兼顾到了,整体的韵律美便不能顾及。译诗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萧老师理解经典诗集出版的压力,虽然他对译文有信心,但为了进一步保证译文的质量,他又重新斟酌全部译文。对我说,有任何的疑问、不解,我们都可以随时沟通交流,不管多晚,都可随时向他发来。我感到他对译文是珍视的。
于是,这个过程中,我把自己当成一个读者,也像一个莽撞的小孩,结合着英诗原文,凭着阅读的感觉和萧老师开始了长达数月的沟通,可以说贯穿了书稿的整个审校的过程。
我们一遍遍看,一遍遍问,这里要不要去掉“的”,还是断开更好,这个词语为何是这个翻译,有无其他表达方式。萧老师耐心,认真。将他的思考以及背后的知识点耐心地讲给我听。在和他的交流中,我受益匪浅。
日后证明,这个每一行诗充分交流的过程非常宝贵,在不知不觉间也是对译文更有信心的过程。这些过程,现在在心中已有了珍藏的感觉。书本质上是一个商品,但它是一个携带灵魂的商品,是跨越时空的情感和思想的传递。所以做书的过程,是一个要连接作者、译者、读者等多面向的过程。
做一个编辑,除了要考虑市场情况外,对书本身而言,也是一个想要对得起作者也想对得起读者的心理。萧老师同样如此,他把译稿当成自己的孩子一般珍视。一遍遍朗诵、体会,对编辑而言,能够遇到这样的译者老师是一种幸运。这里写出来,也要特别感激萧老师,他为这部译稿所付出的心力让我动容。
05序言和附录,从冰山一角为读者打开一个看到冰山的窗口
序言和附录就是想为读者打开一个更好认识诗集的窗口。
从做这本书时就想,要放置关于诗集创作背景和泰戈尔的文字。所幸萧老师自己写有很多文章,这些文章很宝贵,但是篇幅与形式不适合直接放置于书中。有对译文的介绍,也有对泰戈尔的介绍。整合为一篇文字,体量很大,内容驳杂,直接放置书中,会给读者压迫之感,弄不好弄巧成拙。并且,在一篇文章中,删减、修改,难免会顾此失彼,甚至打乱逻辑,试验之后,效果不佳。
于是,给萧老师打电话沟通,抛却掉以往的所有文章,我们不在原有的文章上修改,而是另起炉灶,重新写新的。介绍译文和介绍泰戈尔的分开。一篇序言放置书前,从译者的角度,介绍译文特点和对诗集的介绍;另一篇附录放置书后,重点介绍诗集创作背景和泰戈尔的人生思想。
这个想法和萧老师一拍即合,他非常赞同。并很快给了我新的稿子。新序言和附录感觉很好,有之前文章的部分素材,但逻辑和架构是全新的。只是附录还是长,一万多字,担心太长会喧宾夺主。
和萧老师沟通,附录的目的是期望读者了解泰戈尔后更好了解诗集,所以,其他故事介绍、背景介绍能减少就减少。这件事也很纠结。因为有些故事点也很打动人。这些东西看似不直接介绍泰戈尔,但是,都是对他极为有影响的事件。
比如,介绍泰戈尔嫂子的那段文字,本来觉得一笔带过即可,不必着墨太多。但后来,稍作删减后,又加回来了。为什么?因为这个嫂子卡丹巴丽给过少年时代的泰戈尔爱,有种母亲的角色,也让泰戈尔心中产生朦胧的依赖与爱恋。但是,她嫂子自杀了,25岁。自杀的原因令人心痛。这件事给泰戈尔怎样的影响?难以估量。嫂子的去世一定给青年时代的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以及对一些事的质疑、反思。
在我读到第66首诗时,那句“把她藏在深心里,我浪迹天涯,我生命的枯荣,围绕着她起落”,就让我想起卡丹巴丽。删减的过程需顾及整体逻辑,盲目删去一些内容,会导致后面一些内容的不明不白。所以,现在的文章,也是萧老师经过反反复复修改完善才最终达成的。这些内容希望能帮着读者多面向多角度体会诗集。
序言是萧老师一稿就很好的,几乎未做太多修改。需要说明是,翻译方面,萧老师本来有专门的文章分析冰心译文和新译文的异同。在序言中对于译文分析的内容便简笔略过,未做过多提及。译文方面,交由读者自己体会最好。诗集中隐藏的情感,就像一座冰山。说出来的只是一个小小小小的角,没有说出的还有很多。
希望这些序言和附录不是框住了读者的想象,而是打开了一扇门,一个窗口,让读者进去,能找到自己躲藏的角落。
序言和附录定了,书的整体框架便定了。特别庆幸的是,虽然前期也有意识去顾及印张,但最终修改排版完成后,发现所用的印张恰恰好,没有空余白页,这也是让人开心的事。
06 校对,进一步从每一个字体会诗句的过程
我们是编辑全流程负责一本书,编辑要首先进行校对,然后会发三次外校(根据稿子的情况),送出版社社审,再由出版社责编老师最后把关审核。但编辑要首先对文字负责,校对并对外校返回稿核红。
这个过程有必要,尤其对于新的稿子,在校对的过程中,对文字可能会有的问题有一个把握,也是重新审视全稿的过程。第一遍读和第二遍、第三遍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发现。对诗句的理解和很多想法,校对与核红时让我慢下来去想句子和词本身。
在这里,要感谢我们校对刘老师,英文部分,他参校1914年、1916年以及1918年的麦克米伦版本校对。也感谢陈老师和沈老师,在校对中提供她们的宝贵意见。同时也要特别感谢出版社老师的最终把关。以下是参校的三个版本书影:

07 关于插画,信任的感动,非常感激马克·麦金尼斯
目前国内的版本,我没有发现在严格意义上有专门针对诗集创作的插画。为什么要做插画?因为这部诗集是“美”的,有很多内在的情感,大量自然的意象。相契合的插画,是诗集灵魂的展现。
一开始是想用泰戈尔自己的画做书中插画。泰戈尔的诗配泰戈尔的画,也别具纪念意义。他留下了几千幅的画作,用铅笔、钢笔、水彩等糅合创作的绘画别具特色,充满灵秘感,很有辨识度。和我们组长最终商议后,最终放弃了这个方案,为什么放弃?我们考虑,画本身整体色调偏暗,印刷出来是不是会给人压抑感?另一个原因是,这些画充满宗教和神秘感,让人感到高深。
读《吉檀迦利》时,感到诗集中的丰富情感,这些情感,涵盖极广,会触及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只要有孤独,有爱,有迷惘,有挣扎,有期望。理想主义者,漂泊者,寻求爱与珍藏爱的人,爱自然与生命以及探寻信仰的人,等等,我相信都能从这部诗集中得到情感的触动与依托。泰戈尔诗句中的情感和思想,就像是地下河,但并非远离人间。
所以,如果选用插画,便不想把《吉檀迦利》呈现出太强的高深感,以至于让很多读者觉得有距离。就像一开始说的,想做一部亲切的《吉檀迦利》——这部诗集并非高高在上,诗集中的泰戈尔也并非高高在上。泰戈尔说过,我不是某一种宗教的追随者,我的宗教是诗人的宗教。后来插画师马克·麦金尼斯也说:“我相信,不论哪一种宗教追随者,或者不信教的人,都能从泰戈尔的智慧和洞见中得到启发。”
所以,便担心,泰戈尔这些并非专门给《吉檀迦利》创作的绘画,用来配《吉檀迦利》,会不会反倒误导读者对这部诗集的感觉?那么,怎样的插画才是适合的呢?
在《吉檀迦利》中,有大量自然的意象:新月,海潮,花朵,森林,小鸟,太阳,露水,黄叶,小河,风,雷电,旷野,云,星光,雨,小路……
读诗集的过程中,脑海中一页页翻过的有鲜花盛开的花园,夜晚闪烁的群星,新月边的秋云,广阔平静的大海,小鸟展翅飞翔的碧空,巍峨耸立的高山,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的夜晚,暗夜独自行走在雨幕的身影……
所以,渴望的插画,要有这些自然的意象。也想,如果泰戈尔专门为这部诗集创作插画,他的笔下也一定会有这些美丽的自然意象。于是,搜查了国内大量的网站,看了很多绘画,也请教了很多朋友,可惜迟迟不得。也在想,是不是请画家重新创作?但这并非易事,时间是一个因素,其次很难一时找到合适的画家。我们期待能有一些画专门针对这些诗。
幸运的是,我浏览国外网站用关键词检索时,有Gitanjali的字眼,按图索骥,查到画家Mark W . McGinnis(马克·麦金尼斯,以下称Mark)的网站,上面明确说明,这些插画是专为《吉檀迦利》创作,并且,103首诗对应103幅插画,每首诗都有专门的画。我看了这些画,感到它们就是《吉檀迦利》给我感觉。
像这一幅:

在一棵树上,呈现了从花蕾到花苞,到盛开到果实成熟的全过程,对应的第81首诗中的诗句是:“隐藏在万物心里,你孕育种子发芽,蓓蕾成花朵,花朵成果实。”
还有这一幅:

对应的是:“同一股生命的川流日夜流经我的血管,也流经这世界,随着节律跳起舞。同样的生命从大地尘土里,喜悦地萌生出无数片芳草,迸发出花与叶的欢腾浪花。”
于是我马上给Mark写邮件,交流情况并问是否可以授权给我们使用。当半夜手机上提示有来自Mark的邮件时,看到他的肯定回复,表示也很期待能有机会与我们合作,并把全部103幅插画的小图让我详细了解时,忐忑的心终于放下,那一刻,非常开心。
以下打开后部分图的呈现:

一开始我们担心把所有插画全部买下来会不会成本有些高。所以也考虑选出一部分。但是,因为每一幅画有专门针对的一首诗,有的诗有插画有的没有,完整性便降弱了。这里要感激公司的全力支持,最终决定,把所有的插画都签过来。我至今都记得我们总编辑说——我们先把书做好。
方案敲定后,和Mark进一步交流,他已经近七十岁,担任过美术教授长达三十年,他是一个很谦逊亲和的人,一个很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他关心自然,画有大量以自然为素材的画作,关心人和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爱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这一点和泰戈尔极为相似。
后来了解到,他是在2001年时,读《吉檀迦利》被深深感动,决定放下手头工作专门为诗集创作插画。为此他阅读了大量泰戈尔的其他作品,力争让自己沉浸在泰戈尔的心灵世界,曾旅行印度也带给他宝贵的体验,通过反复试验打磨,才最终创作了这些插画。
得到这些插画也是一波三折。因为高清的插画存放在CD里,时间太久了,Mark告诉我,他现在无法打开,但他会尽全力想办法解决。时隔几日,当Mark很开心地告诉我问题已解决时,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那段时间的心情,像是过山车。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要讲。因为合同规定,要先支付插画师一部分费用,插画师再将高清图发给我们。但是,这需要时间。没有高清图,我们的设计师在版式设计上就会受限。并且Mark告诉我,他马上要进行一个手术,手术后,会有大约两周的时间不能使用网络。
我一方面为Mark的健康忧心,不想反复打扰他,影响他休息。但如果等他手术后再处理一些事,就会耽误一些时间。不得已,我尝试问他,因为支付费用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现在书的设计需要用到高清图,那么可否先将高清图发给我?写邮件时,马克·麦金尼斯要在第二天进行手术了。我有些不好意思。但没想到,他很快回复了我,告诉我,没问题,可以将剩余所有高清插画全部发我,他会分三封邮件分别来发。

紧接着,就看到Mark附有高清插画的邮件一封封发来。三封邮件的时间,在中国时间的凌晨,从6月29号跨越到了6月30号。
一个素未谋面的老人,在手术的前一天,靠着完全的信任,给我发来这些插画。

不知道该说什么,很感动。也很想将这份感动传递给读者。(想要一提的是,6月30号一早收到我妈发给我的生日祝福的微信语音,才意识到30号刚好是我的农历生日,时间好巧,忍不住想,Mark的信任是我这个生日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插画,问Mark,可不可以再写一篇文字,介绍一下这些插画的创作背景与感想。在他手术后不久尚未康复时,他就写好给了我们。这些文字不多,但系统介绍了他创作这些插画的内心情感、用材构思以及他对诗集感受。在这里也要感激萧老师和我的朋友在翻译上提供的帮助。此文在书中放置于画者简介后。
08 版式设计,多方试验,多方交流,沟通很重要
内容和插画定以后,开始内文版式的设计。
在正式设计之前,我们会开设计讨论会。商定需要确定的方向。无龄,保有经典气质等,是我们最终敲定的大方向。
插画比较特殊,因为每一幅插画都带有框。加上色彩较多,印刷不好的话,层次凸显不出来,会有厚重感。也不适宜放得太大。用我们设计师的话说就是,放太大的话,一是像素不是很支持做更大发挥,其次是精致感会减弱。那么就放弃了把插画做跨页的打算。
一诗一画,也不适宜把画和诗放在同一个页面上。放在一起空间不足。那么只能是一页是画,一页是诗。但是,单纯的一幅画放在页面上又会显得单调。就这样,反反复复,和设计师,我们试验了好几稿,像下方:


这是去掉画框,背景设底色的最初始版。一开始,并没有想要中英双语对照。担心中英文放在一起影响读者的阅读流畅性。所以,考虑把译文放一起,英诗原文统一放一起。这样,去掉画框,背景设底色,图下有精句,减弱单调感,非常清新。
单独来看,好看,但很纠结——从整本书分析,每一页都设有底色,一本书下来,会不会颜色太多?包括画的边框,没有框,画显得轻盈,是一本清新轻盈的《吉檀迦利》。
带上框是另一种风格,经典精致。框也是画的一部分,有马克·麦金尼斯的整体思考和呈现。
所以,设计师加上框,再设底色,是这样的:

不过,底色和框很难协调,看来如果带框设底色的话并不理想(当时,我一个好友还尝试帮我将画的框做窄化的特殊处理,发给我看效果,这个方案自然不能采用,因为处理后便不是原画了。但朋友的全力帮助让我很感动)。然后我们设计师再去掉底色和框,尝试如下:

最后设计师尝试加上英文,整体构成了一个协调的感觉,并且,为了使读者的落眼点在译文上,所以,把诗正文居中放,如下:

综合考量,最终保留原画样貌,不去框。这样,也更有《吉檀迦利》印度特色美。也特别庆幸,最终采用原画。后来Mark写的那篇介绍创作背景和创作思路的文章中也说到,用画框因为印度小幅画的传统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最终呈现的样子是:

画右侧加诗句,选的是诗中和图基本直接对应的诗句(个别除外),使图文结合的感染力更强。在版式上,为了和右下角的竖排页码设计形成呼应,使整体更协调,右上角的小截图亦是如此考虑,有一个呼应,形成一个整体。最终的结果出来后,组长、设计师和我都很喜欢。
纸质书和电子书不一样,纸质书是实体的,对排版和装帧的要求会更高。用纸、尺寸、排版,直接影响一本书的气质。尤其有插画的书。所以,充分的交流、沟通很重要。
对于书的设计气质,编辑首先心中有一个设想,我们之前的设计会也保证了一致赞同的大方向。大方向保证不出错,剩下的就是在实验的过程中一步步明确细节。是我们设计师用他的专业、用心、认真和负责,不厌其烦反复试验,呈现了现在的《吉檀迦利》。我的领导、同事以及朋友的意见也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充分的交流很有必要,创意也是在不断地交流中突然冒出来的。
09 封面设计,定好方向,一稿而成
现在的封面,可以说是我们的设计师一稿完成的。
本来想装帧更精致一些,用布包封面,封面上现在的图案用贴纸。但是,核算成本下来,发现,那要定价到七八十块钱,一本诗集定价近百元,大概会有不少读者觉得太贵而望而却步吧?所以,只能放弃这个方案。
关于设计,我们设计师说,当时就是一心想着结合插画设计得美一些,使封面和内文的气质整体是协调的。
仔细看封面上的插画,在正封上,四个角的图是从右上角太阳升起,到右下角太阳高照,左下角夜晚来临,左上角太阳升起,这是一个时光轮回的感觉;再看封底,四个大图和小图,有阴雨雷电,干旱云彩,海潮天空。

封面上这些截图的构成,也直接影响了现在的封底文案。
这些图,让我想起诗中的几行诗句—— “星辰仍在夜里守望,晨曦依旧升起,时光仍像海潮一样起伏,荡起欢乐和哀伤。”这是《吉檀迦利》第92首诗中的诗句。这句诗,应和了封面上日起月落,海潮天空的自然意象。
于是,结合着第91首诗中的那句——“我所有的存在、拥有、希望和爱,一直在秘密的深处向你奔流。”于是,把这两段诗放在了封底上。

书的内封,用的是纯白的颜色,用纸是樱雪白,这个纸有点点颗粒感,手感有点点糙,虽然贵一点,但符合诗集的气质。用的工艺是半烫透。我很喜欢这个内封,干净、清透——诗中的情感也是圣洁的,白色也像一开始所认为的,从空白处去读这部诗集,每个人都可以为它涂自己认为的颜色。

10 选纸,要结合书的整体气质和整体观感
我们一开始选的纸是艾尔莎,这个纸对插画的还原度比较好。但是,做出样书后发现,书有些沉,纸张太白,丝向的问题翻页也不是很好,另外成本高,这样定价也会高。这本书要全四色印刷,加之图的色彩较重,涂层较多,对纸的要求就相对高一些。同时也要结合书的尺寸。
所以,我们最后试了胶版纸,胶版纸有经典气质,符合诗集特点,唯一担心的是图的效果。最后,我们设计师和技术编辑根据纸的特点,又对103幅图一一重新调整,这需要下功夫,因为不同的纸色彩还原度不一样,为了根据纸的特点呈现图的最佳风貌,调图的度的把控要靠经验与反复试验。最后发现,最终印出的图效果还蛮好。
我们终审于老师说,相较于艾尔莎,胶版纸更柔和,一首首诗翻页看下去很舒服,不能孤立地看书中一个图片元素,要从书的整体体验看。很赞同。所以,诗集现在的内文用纸是100g胶版纸。整体经典气质更好,定价也能降下来。
11 印厂的故事,不可想象的气味
当整本书社审最终完成,有了书号和cip,终于尘埃落定,可以下印了。没去印厂之前,对纸质书的喜欢仅停留在阅读体验上。去了印厂以后,纸质书在心中就不再是一个点。
还记得第一次去印厂,是在夏天,兴致勃勃,一靠近车间,就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结果,刚一进去,就被扑面而来的气味打懵了。想象过车间的状态,却从未想象过车间的气味。和我们印制同事待了没多长时间,我就被薰得想逃。为了进一步了解一本书的整个制作流程,当时和印厂师傅在车间走了一大圈。但当时很难受,被冲得难受,看到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师傅也很难受。
记得当时,一个小师傅因为天气太热而晕倒(可以想象高温状态中,热气流和难闻味道混杂在一起的空间情景),头磕在机器上磕破流血了,被送到医院。就是在这种工作环境下,很多师傅没日没夜工作,一天24小时不停歇,做出了这一本本纸质书。
爱纸质书的人,要是都能来这里看看,体验下书是在怎样的环境下被做出来,对书的感情会更深吧。
下面是几张印厂的图片:

可惜,气味看不见。

《吉檀迦利》插画调色。103幅插画,需要一一打样调色,印制真是一件技术事。尤其对四色书。颜色的把控有很多细节。辛苦我们的责任印制梁爷爷。

根据样书对比图片色差。

印制的技术要求很多,是个手艺活。因为刚打印出来颜色还会随着和空气的接触,温度的冷却有变化,最终的呈现不知道要经过多少次的调试才行。越多了解就越发现,这门手艺不仅需要扎实的经验,还需要非常的认真和细心。

封面颜色把控,也是一个难点。

《吉檀迦利》这本书一版版调下来,最终可以放心交印一天已经过去了,我们最终离开印厂已是晚上。辛苦我们的责任印制梁爷爷,感谢印厂的师傅们!
回去的路上,听梁爷爷给我讲十几年间他见证的出版行业风云变化,也是唏嘘不已。做书越来越步履维艰,但是一直相信,好的书籍在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不管时代怎样变化,都相信好书的力量。想起我小学语文老师总是在我作文本上写的一句话:多读书,读好书。
如今,化为工作的座右铭便是:多读书,做好书。印厂让我从一本书中,看到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思维,也让我对工作有了新的感受。
12终于尘埃落定,一次受益匪浅的历程
从1月份开始准备提案,2月份提案通过开始正式准备,内文打磨、校对,插画,装帧设计,社审,印刷,到11月27号正式上市,最终尘埃落定,历时近一年。
一直感激公司,在各方面给予的支持,也允许一个产品拖这么长时间来做。萧老师从始至终都在不断地坚持打磨完善内文。插画师马克·麦金尼斯虽然远在美国,我们从未谋面,但他的信任和支持给我很多鼓舞。还有我的领导多方指导和建议,同事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打磨的过程,以及朋友的坦诚交流和无私帮助。
这个过程让我感受到做一本书的不容易,但收获了很多成长和感动,这也是工作的额外馈赠。从一个书稿到最终的成书,一本书不再仅仅是一本书,在我眼中,是连接的一个个人还有一个个故事。
这些人与故事,使这本书在我心中也有了特别的情感。如今,书已面市数月,销量让我很是惭愧,不知道按照这样的销量什么时候才能让公司回本。
但看到有读者喜欢的评价,便忍不住想,这个新版哪怕只给一小部分读者带去触动,那么,它便是一个有意义的存在吧。一本书做出来,一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对编辑而言,要听各种声音,很多地方去成长,对书保持初心,保持敬畏,面对书的时候能觉得对得起书后的故事。一本书做出来仅仅是一个开始,只有真正被读者读到,被传播才是真正书的意义的开始。
在这里,呈现几张书影:







图片的摄影我的同事坨坨!我们去到一家印度餐厅拍了这些图片。这家印度餐厅很热心地帮我们提供道具,并任我们来回挪动桌椅。特此再感谢。
13 最后的感谢——从心而发,不虚此行。
如今,这部新版的《吉檀迦利》终于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究竟如何,交由读者。忍不住想,如果泰戈尔还活着,他和译者萧老师,插画师马克·麦金尼斯,一定能成为很好的朋友吧。他们是心灵相通的。
《吉檀迦利》是一部感动我的诗集,它已流传了百年,我相信它会继续流传下去,成为更多人心中的珍藏。当今生活节奏日益快速,互联网信息支离破碎着我们的时间和精神状态,多少人游离着,迷惘着,渴望寻求心灵的宁静和精神支撑,这部百年前的诗集就像静河中盛开的莲花,暗自有能流淌入我们内心的馨香。
以上,从一个编辑的角度,分享这本书背后的故事。记录,感激。也期待前辈同行多多指点,诸位读者的感受分享。
【此版编辑手记首发于[做书]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5lfV2YMZeRaF2JUyb-TEIg),也放于此,帮助大家了解书背后的故事。是记录,总结,感激。也将做此书过程中的感动和感受分享给大家,请多多指教,也期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