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容,婉容

晚上在书店,看到一本溥仪妻李淑贤的回忆录,书对我并不新鲜,少年时溥仪的这一类书我看过不少,难得的是看到一张照片,高墙旁的皇宫屋顶,瘦小的一个溥仪独自站着,配图说,墙里的皇上登高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这句话很有意思,钱钟书先生说的围城,适用情境颇多,这也是一种呢。
宫城里的皇上想望出去。
其实后来这个皇帝被驱除出了紫禁城,是第一个成为公民的末代皇帝,出宫后的人生是几多闹剧,而成为公民后又谦卑到令人惊诧的地步,逢人便满脸堆笑,点头哈腰。要知道,当年他是多么不可一世飞扬跋扈,他的人生实在太过于传奇。
很多东西我们没法选择,比如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些画面我会记得那么清楚,即使事隔多年,依然清晰仿佛昨日。在平房的小屋子里,晕黄灯光下,第一次看到那些照片时的平静或者惊讶。那些脸,又清楚又模糊。北京,天津,长春,抚顺。
我着迷似的看着那一张张照片,皇上总是一副枯瘦的模样,从半大少年到伪满洲的傀儡,惊人一致的表情是你根本看不透这个人心里在想什么,这种人据说才是搞政治的料,可惜他聪明反被聪明误。而皇后呢,我对她的美好记忆永远定格在她的年轻时代,有一张在花园里的照片,简单的耸起的发髻,刘海梳向两边,刘海下是两道浓眉,单眼皮的眼睛不大,嘴唇略厚,表情,大概有一种向往吧,那种表情我们并不陌生,年轻的人看未来总是充满幻想,还有的是一种桀骜。不够暖。我喜欢的女子大概都有一点清冷,只一点,不要决绝。那张照片就有这么一种冷冷清清的味道,但是气质正好。她的衣衫有波浪形的边,瘦伶伶的女子,站在花园里,对未来尚一无所知。
后来的事证明,皇后生涯一场梦,人生悲剧的大幕就此拉开,直到几多风波后于40岁的华年,死于我的家乡。那时候她早不再是那个聪明伶俐、知书达理、花一样的贵族少女,她被摧残得已经没有一个普通人的尊严,经血弄得四处都是,瘦得脸颊深陷,不停抽烟,大烟瘾犯了也没人管她,独自呼天抢地罢了,那时候她大概只会用可怜人的语气,怯怯的求一点帮助,那时候她是饥寒到偌大一个人间没有一个落脚之处,溥仪丢下了她出逃,她在延吉监狱凄凉谢世。那是1946年,婉容死后被人用旧炕席裹卷起来,埋到了附近山坡上。
那个地方后来建起了一座艺术剧场。是我小时候市里最好的一个剧院。贴着当时还很新鲜的琉璃瓦样的瓷砖,黄的——宫里也有琉璃瓦呀,也是黄色的吧。人民群众在电影在中华大地热热闹闹的年景,一次次步入这艺术的殿堂,看悲欢离合,人情百态。地下呢,回响着的,是否有一个古老的记忆?地上呢,可有上演过她的故事?没人想起。
前几年跟妈妈去那座剧场,听一个台湾来的大师讲课,讲的内容全忘了,记得两字曰“福报”,就是你做了好事,也就会有福报。因之说的是因果循环的道理。这个剧院早不似先前那样风光,如同许多其他的电影院一样,将来总难逃关门的命运。黄色的瓷砖居然在这许多的岁月风尘后,依然顽强的贴在墙上,破损,颓败,没有了光彩。剧院不再演电影,偶尔会有这样的报告会,讲点奇怪的事。就像我小时候在不同的剧院里见识过的气功表演,发功之后总有观众“蒙福”,扔掉拐棍站起来,等等,这一次我看到的催眠,也是一样稀罕,可惜我早学会不稀罕,所以全忘了,记得的,是这个地底下的一段故事。如果真的有鬼魂,她可冤魂不散?如果上头搞这些稀奇古怪的事,她可愿意出来凑个趣?反正剧场里并不见光,有的也只是灯光。
当年我对着书里那一张照片发呆的时候,并不知道她香消玉殒的地方离我不过几公里。人生就像一袭华美的袍,长满了虱子。可不就是。锦缎包裹来的生命,是用旧炕席带去的,倒也是种平衡。幻梦一场。
她的浓眉毛真美。顾城最喜欢英儿的浓眉。大眉毛,精神极了。
宫城里的皇上想望出去。
其实后来这个皇帝被驱除出了紫禁城,是第一个成为公民的末代皇帝,出宫后的人生是几多闹剧,而成为公民后又谦卑到令人惊诧的地步,逢人便满脸堆笑,点头哈腰。要知道,当年他是多么不可一世飞扬跋扈,他的人生实在太过于传奇。
很多东西我们没法选择,比如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些画面我会记得那么清楚,即使事隔多年,依然清晰仿佛昨日。在平房的小屋子里,晕黄灯光下,第一次看到那些照片时的平静或者惊讶。那些脸,又清楚又模糊。北京,天津,长春,抚顺。
我着迷似的看着那一张张照片,皇上总是一副枯瘦的模样,从半大少年到伪满洲的傀儡,惊人一致的表情是你根本看不透这个人心里在想什么,这种人据说才是搞政治的料,可惜他聪明反被聪明误。而皇后呢,我对她的美好记忆永远定格在她的年轻时代,有一张在花园里的照片,简单的耸起的发髻,刘海梳向两边,刘海下是两道浓眉,单眼皮的眼睛不大,嘴唇略厚,表情,大概有一种向往吧,那种表情我们并不陌生,年轻的人看未来总是充满幻想,还有的是一种桀骜。不够暖。我喜欢的女子大概都有一点清冷,只一点,不要决绝。那张照片就有这么一种冷冷清清的味道,但是气质正好。她的衣衫有波浪形的边,瘦伶伶的女子,站在花园里,对未来尚一无所知。
后来的事证明,皇后生涯一场梦,人生悲剧的大幕就此拉开,直到几多风波后于40岁的华年,死于我的家乡。那时候她早不再是那个聪明伶俐、知书达理、花一样的贵族少女,她被摧残得已经没有一个普通人的尊严,经血弄得四处都是,瘦得脸颊深陷,不停抽烟,大烟瘾犯了也没人管她,独自呼天抢地罢了,那时候她大概只会用可怜人的语气,怯怯的求一点帮助,那时候她是饥寒到偌大一个人间没有一个落脚之处,溥仪丢下了她出逃,她在延吉监狱凄凉谢世。那是1946年,婉容死后被人用旧炕席裹卷起来,埋到了附近山坡上。
那个地方后来建起了一座艺术剧场。是我小时候市里最好的一个剧院。贴着当时还很新鲜的琉璃瓦样的瓷砖,黄的——宫里也有琉璃瓦呀,也是黄色的吧。人民群众在电影在中华大地热热闹闹的年景,一次次步入这艺术的殿堂,看悲欢离合,人情百态。地下呢,回响着的,是否有一个古老的记忆?地上呢,可有上演过她的故事?没人想起。
前几年跟妈妈去那座剧场,听一个台湾来的大师讲课,讲的内容全忘了,记得两字曰“福报”,就是你做了好事,也就会有福报。因之说的是因果循环的道理。这个剧院早不似先前那样风光,如同许多其他的电影院一样,将来总难逃关门的命运。黄色的瓷砖居然在这许多的岁月风尘后,依然顽强的贴在墙上,破损,颓败,没有了光彩。剧院不再演电影,偶尔会有这样的报告会,讲点奇怪的事。就像我小时候在不同的剧院里见识过的气功表演,发功之后总有观众“蒙福”,扔掉拐棍站起来,等等,这一次我看到的催眠,也是一样稀罕,可惜我早学会不稀罕,所以全忘了,记得的,是这个地底下的一段故事。如果真的有鬼魂,她可冤魂不散?如果上头搞这些稀奇古怪的事,她可愿意出来凑个趣?反正剧场里并不见光,有的也只是灯光。
当年我对着书里那一张照片发呆的时候,并不知道她香消玉殒的地方离我不过几公里。人生就像一袭华美的袍,长满了虱子。可不就是。锦缎包裹来的生命,是用旧炕席带去的,倒也是种平衡。幻梦一场。
她的浓眉毛真美。顾城最喜欢英儿的浓眉。大眉毛,精神极了。
© 本文版权归作者 wlhui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