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关键概念测验(后续会陆续补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重复阅读对学习是否有效果?这种学习方法有什么缺点?
重复阅读基本没有效果。反复阅读有三大不足:浪费时间,无法产生持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随着对所阅读的文本越发熟悉,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内容。花好几个小时反复阅读,看起来是很刻苦,但学习时间的长短并不能用来衡量掌握的程度。
2、既然重复阅读没有什么效果,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会坚持使用这个策略?
重复阅读造成了一种假象,让学生对课本内容理解非常流利,但这让他们错认为自己掌握了重点内容、原理,以及真正学习的内涵,错误地相信自己能随时想起学到的东西。能背诵课文或课堂笔记并不代表你理解了它们所描述的要义,也不代表你会应用这些内容,更不代表你知道如何把它们和已知联系起来。而后面才是学习的关键。
3、有哪些简单实用的策略,能让大家学得更好、记得更牢?最好的模式是?
各种形式的检索练习——例如低权重的小测验和自测(给自己出练习题)、间隔练习(比如使用anki)、穿插不同和相关的科目或技能练习(主题学习)、在别人交给你解决方案前先试着解决问题、从不同类型的问题中提取基本原理或规则。
因此,最好的学习模式是:检索+有间隔、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细化+生成
4、为什么间隔练习比集中练习更有效?
因为从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需要一段时间,从数小时到几天。集中练习会产生大量的短期记忆,但对长期记忆的产生没有帮助。另外,隔了一段时间出现遗忘再检索所学的东西,会花费更多的力气,进一步强化记忆。
5、为什么多样化训练比集中练习更有效?
从神经科学上讲,从事不同种类的练习会使用大脑的不同区域。多样化练习和集中练习涉及到的脑区不一样,通过难度较低、集中式的练习学到的东西,被编成了简单的、相对来说更直白的心理表征。相比之下,多样化、难度更高的练习需要耗费更多脑力,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东西会被大脑编成更灵活的表征,适用范围也会更广。
用直白的话来说,多样化训练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如何评估背景,以及辨识问题的差异,从一系列可选答案中选择并应用正确的解决方案。简单的记忆只是帮助我们学习事实性知识,而多样化练习会帮助实现更深层次的领悟,达到概念性的理解。
6、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学习的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对应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分为编码、巩固、检索。
编码:
大脑如何把感官感知到的东西转化为有意义的心理表征,产生记忆痕迹,生成短期记忆的过程;
巩固:
将短期记忆生成长期记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会识别和稳定记忆痕迹,重新演练学到的东西,赋予其含义,填补空白,并把新知和过去的经验联系在一起,和已经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其他知识关联起来。(理解新知的前提是具备已知,从这个角度看,知识是存在复利效应——懂得越多,学的越快)。
检索:根据线索把有效的长期记忆提取出来(在需要的时候成功提取记忆,跟学习本身一样重要)。
7、什么是“生成”?为什么会起作用?
尝试解答一道题或是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坐等信息或解决方案出现,这种行为被称为“生成”。
起作用是因为,当你想方设法寻找答案,从记忆中检索相关知识的时候,在得到答案、填补知识空白之前,你会先强化大脑到这部分空白的检索路径;当努力填补完这部分空白后,你便在头脑中建立起到了新知识的联系。即便尝试失败,也能刺激你发现正确答案后对其进行深度处理,为答案的编码工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因此,解决一个问题总好过记住一个问题的答案。尝试一种解决方法但得出错误的答案,也是要好过不去尝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