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研究的里程碑:《欧美生态文学》细读笔记

本书对生态文学概念的界定尤下功夫,从概念确立,思想资源,各国生态文学发展进程以及其思想内涵,富有逻辑。但是非文学部分太重,压制了文学性,强调生态主义思想。同时归纳多于创造,引介之功甚巨。 第一章:生态文学概论。
生态主义的核心是生态整体主义,而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文学产生的外部原因是生态危机(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等),内部原因是文学发展规律的趋势所致(一个完整平衡的文学应当包括人本身、社会、自然三方面,很长一段时间自然受到忽视)。关于概念,究竟是使用生态的还是环境的,这不仅仅是概念的厘清,其背后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很多相近概念的辨析都存在这个问题):生态的强调生态整体主义,是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而环境的,是在生态危机出现后人类为了自救而开始关心环境,是一种新人道主义,来自扩大化了的博爱主义,其本质依旧是从人类利益出发。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所谓环境保护主义者包括我们自己很大程度上依旧坚持的是人类中心主义,值得进一步反思。 其后,作者给了一个中肯的定义:“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并从事和表现独特的生态审美的文学。生态责任、文化批判、生态理想、生态预警和生态审美是其突出特点。” 生态文学研究或生态批评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并不断兴盛。“文学与环境研究会”(ASLE,1992)是西方最大的相关学术组织。斯诺维克是创始会长。第一家生态批评刊物是ASLE的机关刊物《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1993)。代表专著有美国布伊尔教授的《环境的想象:梭罗,自然书写和美国文化的构成》。第一本资料汇编是《生态批评读本》(1996)。回顾了学术史后,作者认为“生态批评”是在生态哲学思想指导下的文学批评,强调思想性。生态批评研究和评论的对象是整个文学,而不仅仅是生态文学(不能把生态批评简单理解为对生态文学的批评)。最后作者归纳出生态审美的自然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交融性原则、主体间性原则等。 第二章:生态文学的思想资源
自古以来许多思想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提出过许多极有见地的观点,比如阿那克西曼德等,包括尊重自然规律,不滥杀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日心说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拨等。到了18世纪生态思想得到大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是卢梭。19世纪达尔文、边沁、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提出了著名的一线胜利二线失败论)等。20世纪涌现了许多现代生态思想包括利奥波德的生态整体观、拉夫洛克的“该亚假说”等。 其中对生态整体观最全面最深入的论述便是罗尔斯顿的生态整体主义。他认为绝对不能完全否定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正如不能把这种控制无限扩大化。同时有人对这种生态整体主义提出批评,认为这是牺牲个人利益而满足整体利益,甚至有人将其称之为生态极权主义。这种观点显然有点走极端,但也值得思考,因为它确实有忽视人类个体价值的倾向。 欲望动力论所表达的意思是欲望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无限的欲望同时也会带来深重的灾难。社会生态学家布克钦认为“人统治自然绝对根源于人统治人。”由此不禁使人想到生态殖民主义与生态女性主义,将破坏自然的元凶聚焦于殖民者与征服者和男性。 第三章:生态文学的发展进程
此章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上古至十八世纪末的生态文学。许多神话就有许多突出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工作与时日》《创世纪》等,印第安文学中的《西雅图宣言》。后来的《仙后》《太阳城》《失乐园》等。接着作者对卢梭的生态思想进行了归纳:征服、控制自然批判、欲望批判、工业文明与科技批判、生态正义观、简单生活观、回归自然观。接着是浪漫主义时代的生态文学。比如德国作家蒂克童话集《金发的埃克伯特》、英国诗人亨特的《鱼、人、精灵》,另外还有湖畔派华兹华斯抒情诗、柯尔律治长诗《古舟子咏》、爱默生散文以及大名鼎鼎的《瓦尔登湖》等。再者是19世纪与20世纪中叶的生态文学:威尔斯《时间机器》、刘易斯《人之废》、列昂诺夫《俄罗斯森林》(这让我想起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等。特别提到缪尔这位美国著名生态文学作家,《我们的国家公园》《我在塞拉的第一个夏天》《约塞米蒂》等。利奥波德是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生态文学家和生态思想家,代表作《沙乡年鉴》。最后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生态文学,标志性作品是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向这位一生钟情于大海的女性致敬。 接着作者从国别的角度讲述了许多生态文学作品 。法国的勒克莱齐奥、图尼埃等,德语的君特格拉斯、瑞士作家霍勒尔等,加拿大的麦克尔 奥塔杰、莫厄特等,苏联的艾特玛托夫《死刑台,阿斯塔菲耶夫《鱼王》、诗人普列诺夫斯基等。美国的诗人缪尔、斯奈德等。同时作者介绍了生态文学的最新进展,如美国作家伊博尔的《地球之友》、加拿大作家阿特伍德的《“羚羊”还是“秧鸡”》等。作者还对反生态文学进行重审,如《巨人传》《鲁滨逊漂流记》《浮士德》《白鲸》等。 我怀念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 我们也应当关注中国,如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阿城《树王》,贾平凹《秦腔》、韩寒的《他的城》等。 第四章讲述生态文学的思想内涵。可以说与卢梭接近,包括征服、统治自然批判、工业与科技批判(科幻小说中常有,我想也包括现在的灾难片,末日片,包括《生化危机》《机器人总动员》等,甚至我想到了文明6DLC《风云际会》)、欲望批判、生态责任、生态整体观、重返与自然的和谐等。基本上是从作品中找出和归纳质疑和批判的观点。,包括鲁滨逊的许多衍生作品,如《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虚无境》《鲁滨逊-克鲁索的结局》(鲁滨逊再也找不到那个小岛了,再也找不到一块净土了)等。 我们应当正视一个问题:尽管作者对生态文学下了极为苛刻的定义,但在现实生态文学举例中却趋于关注人与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等思想的简单状态中。前人没有如此高或也不关注此种思想境界,如若全以概念套,真正符合的作品凤毛麟角,故作者作了一点妥协。而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生态批评,而非仅仅局限于生态文学。 总之这本书很有专业性,但不够有趣,可以当做工具书,文学性不够。在中国的生态文学研究学者中,王诺是绕不过去的。 最后以著名生态学家巴勒斯的一句话作结:“只有你能伸手摸得着的自然才是真正的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