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意识的孕育与社会共识的建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这本书之前,在我的认识中,美国革命相较于同时期的法国革命,既没有“攻占巴士底狱”这样大规模的平民暴动,也没有革命后血流成河的恐怖统治时期——整个美国革命给人一种温和的感觉,更像是时代大环境下水到渠成的事情,与“激进”一词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是这本书给予了我看待美国革命一个新的视角,对其存在的激进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背景介绍:戈登·伍德与《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
《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成书于1992年,作者戈登·伍德曾在塔夫茨大学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曾分别任教于威廉-玛丽学院、哈佛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并于1982年至1983年在剑桥大学担任皮特讲座教授。从1969年起,他一直在布朗大学任教,现在是布朗大学的终身教授和历史学教授。1970年他的书《美利坚共和国的建立(1776-1787)》获得了国家图书奖的提名,并获得了班克罗夫特奖和约翰·H·邓宁奖。伍德作为哈佛大学著名历史学教授伯纳德·贝林的得意门生,其研究在大体方向上坚持了贝林的研究宗旨,即强调思想意识的变迁给美国早期社会变革带来的影响以及高度肯定美国革命激进主义的性质,而《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可以说是极大程度上体现了这样的研究宗旨。
本书是伍德从事有关早期美国民主化的研究工作阶段性成果。在书的前言部分,伍德提出,美国人不是生来就拥有任何现代意义上的自由和民主的,他们是逐渐变得自由和民主的,而且他们的自由和民主主要是由美国革命带来的。在他看来,“进入18世纪以后,美国人于1776年抛弃了他们对君主制的效忠,而努力去发现新的依附感以适合具有共和思想的人们。由于生活在一个多样化和多元性的社会,美国人认识到,这些依附感不可能是对旧世界传统的种族和宗教的依附感,也不可能是对部族的忠诚。他们寻找新的开明的关系,把他们的新型的大众社会结合在一起。……他们最终在普通百姓实实在在的行为中,即百姓们每日渴望赚钱的自由,渴望去追求现时幸福的举动中,找到了新型的民主式黏合剂。”在现在的人看来,将普通人的平凡行为看作是社会的基础是很自然的,但是在那个时代,这种做法是相当激进的。因此,作者试图在书中论述美国革命过程中民众的意志对于革命影响的这种激进主义。为论证这种激进主义,伍德运用了大量的史料并进行对比分析,为读者重现了北美洲英属殖民地摆脱大英帝国的统治、建立并发展美利坚合众国这几十年的历史,叙述了美国人民摆脱封建家长制、依附制、庇护制和等级制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中产阶级为主的、民主化和商业化社会的过程。
全书分为三个大部分:君主制度、共和体制和民主制。第一部分君主制度包括等级制度、贵族与平民、家长式隶属关系、庇护制和政治权势五个章节,主要讲述了北美洲英属殖民地建立之初的传统的社会面貌。受母国保守的政治特色和稳定的社会结构影响,这一时期的殖民地维持着欧洲国家根深蒂固的制度体系——等级制、隶属制、庇护制等。分析美国革命前期殖民地地区的政治环境和社会背景,我们很难想象,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革命发源于此。第二部分共和制度包括君主制的共和化、截头去尾的社会、社会关系的松动、开明的家长制、美国革命、启蒙运动和仁慈七个章节,主要讲述了美国革命前夕以及爆发之后,殖民地地区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中变化的因素,这些因素如暗流一般潜藏于平静的社会表象之下,孕育着推动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力量。这一时期的殖民地地区虽然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君主制和等级制,但传统君主制自我修正机制中蕴含的共和因素、等级制下逐渐开明的家长制以及在此环境下逐渐松动的社会结构等,都为美国革命的爆发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第三部分民主制包括平等、利益、对贵族统治的进击、民主化任职、美国的内部世界、赞颂商业和中产阶级阶层七个章节,既讲述了美国革命后新一代的美国领导人如何在破除旧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新的法律并重建社会体系,同时也讲述了民众如何在这些政治精英的领导下,以彼此间的社会共识为基础,创造了一个新的国家。三个大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层层递进,囊括了美国革命前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哲学、文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反映了美国建国初期,上至精英阶层下至普通民众的整个社会的意识、心态的变化。
二、激进的体现:如何打破旧世界,如何创造新世界
长期以来,美国人并不愿意把他们的革命看作是激进的,大都认为它纯粹是温和的。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提到的那样,“其他革命的爆发大抵是由与社会罪恶、阶级冲突、贫困化以及严重的社会分配不公所引起的。美国革命的原因与之不尽相同。它没有农民起义,没有火烧城池,更没有监狱暴动。”不过他立马加以论述,“如果我们仅用社会苦难和经济贫困程的程度,或是用多少人被屠杀,多少庄园被焚毁的数量作为标准来衡量革命中的激进主义的话,那么,历来强调的美国革命的保守性的说法就合情合理了。但是如果用实际发生的社会变化的大小,用人们相互间的关系的转变多少来衡量激进主义的话,美国革命就根本不是保守的,恰恰相反,它也像历史上任何一场革命一样激进,一样革命。”在衡量一场革命的过程中始终有两方面的指标,一个是“如何打破旧世界”,另一个是“如何创造新世界”。美国革命在“打破旧世界”过程中孕育了民众们的自由意识,在“创造新世界”过程中建立了新的社会共识,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来,美国革命都存在着激进性。
从“打破旧世界”这方面来说,美国革命前夕民众在社会环境中孕育的自由意识在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下无疑是激进的。18世纪初期,整个殖民地社会在许多方面保持着传统的模式,比如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我们现代人看来理所当然的自由意识,认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放在当时还是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他们自觉地维护君主制社会的秩序,享受着稳固的等级制度带给他们的社会安定。当时的民众中虽不乏歌颂自由者,但同时他们也明白,在等级社会中没有人能够做到真正的独立和完全的自由。“没有任何关系是一成不变的和绝对的,每种关系都是相对的、互惠和互补的。”他们在这样一个等级分明且运行得井井有条的等级社会中,心甘情愿地在自己所属的阶层里按照固有的规则行事,履行相应的义务,并享受相应的权利。回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中,君主制并非腐朽不堪,政治领袖们的社会权威不仅能调动社会资源进行普通民众难以完成的工作,也是保证社会运转和政治制度稳定的重要因素。偶尔发生的民众们局部的暴动不是在渴望自由的心态下完成的,只是“片刻地显示一下他们的力量”,而非反权力主义的——暴民的行为远不是传统权力崩溃的征兆,恰恰相反,他们的行为昭示着他们所处的社会控制机制仍然在运转。然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一种来自于民众内心的自由意识逐渐产生并悄悄地孕育着。随着18世纪中叶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殖民地人口急剧增长,人口的流动性也因此大大增强。在这样的因素下,传统的社会制度受到极大的冲击,“年轻人更加自主,更加独立于家长制和庇护制的关系”。在人口因素之外,经济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旧的思想观念。殖民地商业的迅速发展与民众消费水平的提高相互促进,致使民众改变了以往对待消费行为以及劳动的观念。在他们看来,消费并非贵族独有,也非铺张浪费,而是展示自己的手段;劳动也不是穷人谋生的行为,而是获得更高水平生活的必要行为。同时,一些新的经济因素,如纸币的产生、进出口贸易突飞猛进的增长也在削减传统的政治制度。最为重要的是,这些在民众日常生活中悄然发生改变的因素,逐渐普遍地在民众心中塑造出了一种自由的意识,为美国革命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这样的意识并非仅仅来自于革命领袖的宣传和引导,更重要的是它发源于民众自身,是通过日常生活的变化潜移默化形成的。正如约翰·亚当斯所言,“革命发生在人民的头脑与心灵之中……这场有关人们的原则、观点、情感、感情方面激进的变动就是真正的美国革命。”
从“创造新世界”这方面来说,美国革命推翻了等级君主制后,并未重建古典时代的共和国,而是通过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社会的实践,推动基于民众社会共识的新的联系方式取代旧社会的联系方式。在共和主义不断蚕食君主制的情况下,美国革命的领导者们重拾古典的共和主义,将其作为革命纲领,一举推翻了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君主制。古典共和主义最初是作为反对君主制的一种反主流文化存在,目的是改善君主制的一些弊端,实际上是君主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一种修正机制。共和主义者们试图通过古典的共和思想促使社会改良,仅仅是教化并改造君主制,而非彻底摧毁它。相比传统的君主制社会,这样的共和思想要求民众拥有更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如果(公民)没有公德和自我牺牲精神,共和国就会分崩离析”。因此,按照共和主义精英们的设想,新的美国社会应该是继承了欧洲传统的,充满精英美德的古典式共和国。但是,试图让长期生活在旧制度下的公民都拥有极高的道德修养与政治参与意识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因此,革命者们大力推行教育,进行启蒙运动;培养社会的友爱之情,宣扬仁慈;建立平等的民主制以代替君主制与庇护制,将社会重新凝聚在一起。他们试图通过政治精英们的引导,潜移默化地提高民众们的道德修养和政治参与意识,这显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新生的国家无法给予他们太长的等待时间——整个社会急需新的联系以维持运转,因此,虽然他们的这些尝试虽然是从古典共和主义的一些特色出发,但实际上创造了一个不同于古典式共和国的新世界。群众多元性代表制促使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为个人利益大张旗鼓地辩护,最终导致庸俗、注重物质利益的实利主义产生;革命者们对平等的宣传在摧毁等级制度的同时也引发了普通民众对贵族统治的进击,最终导致了贵族统治的衰落;人们在赞颂劳动者的同时也导致了对脑力劳动者的贬低,进而使得反唯智主义的产生。这样的世界与革命者们构想的存在着一定的出入,但是它的的确确是建立在民众们的社会共识之上。这样的社会虽然达不到政治精英们的完美标准,却在这种普遍的社会共识的维系下,以自己的方式不断运行着。它不同于古典国家,不同于欧洲的财政—军事强国,但它仍然在全社会不断建立维系不同个体之间共识过程中,以自己的方式向着未来世界发展。
三、本书的评价:角度、方法与学界争论
学界对于这本书的评价基本上持肯定态度,但也存在着一些认为其论证不够全面的观点。在此,我将从本书切入问题的角度、论述观点的方式以及相关领域内存在的争论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
首先,就本书切入问题的角度而言,伍德的最大特色在于尝试用以往美国革命研究中容易被忽略的思想意识角度去阐释革命的激进主义色彩,这与当前文化史、心态史研究的调整与重建,以及个人情感因素在历史研究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趋势一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苏麓垒认为,《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是“伍德通过对‘激进主义’一词的重新诠释, 而做出的一种探索性实验, 试图在高瞻远瞩的层面上, 将文化与社会、思想意识与物质基础完美结合起来的一种历史视野”。这样的视角对于重新塑造美国革命时期的历史语境有着极大的帮助。
其次,就本书的论述方式而言,伍德运用了翔实的史料,基于史料的分析让论述更加有力。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伍德在进行史料的挑选过程中仍舍弃了一部分美国早期社会的内容,如奴隶制的内容。这使得本书在论述民众心态的过程中,仍然带着一股贵族精英的意味。
最后,美国革命这一议题研究领域内存在的争议也是评价本书时需要关注的一点。美国革命到底是激进还是保守的问题,一直以来在史学界引发了许多争议。持“美国革命保守”观点的学者们认为,伍德的虽然在书中提到,“美国革命将美国变成世界上最自由、最民主及最现代化的国家”,然而实际上美国革命并未解决奴隶制问题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的问题,废奴运动和女性解放运动在革命结束后仍然经历了长久的抗争过程。不过伍德实际上只是在书中论述了美国革命中存在的激进性,并不否定美国革命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此外,就我个人的阅读感受而言,它不算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书,特别是翔实而生动的史料为阅读增添了许多乐趣。不过有些论述内容的理解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来支撑,且论述方法对于学术写作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因此值得我在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后重新阅读。
综上所述,《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体现了戈登·伍德重视思想领域对于革命的影响以及坚持美国革命激进性的学术研究特色。伍德通过重现美国革命前后整个社会的风貌,还原了历史语境,探讨了当时民众们的思想意识对于革命产生以及发展的影响。自由意识的孕育打破了旧世界,社会共识的建立创造了新世界,无论美国革命是否激进,它无可争议的是一次宣扬民族独立、平等自由的伟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