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雨》:对鲜活生命的热爱,对道德低处的包容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雨》讲述的是,在南太平洋岛上的旅馆里,一个严厉固执狂热的传教士戴维森,力图救赎偶遇的风尘女人汤普森,却最终失败的故事。
在传教士的权势威压下,汤普森无路可走,只好向戴维森忏悔,答应去往旧金山接受惩罚。随后的几天,汤普森被笼罩在恐惧和绝望中,毫无生机的她视戴维森为精神支柱,戴维森便夜夜陪汤普森祈祷。
但在离开前一夜,戴维森却被发现自杀在海滩,汤普森也恢复了浓妆艳服的傲慢模样。原来是在最后一夜,戴维森露出了他压抑的欲望,撕开了包裹着欲望的神性面具。戴维森为自己的堕落羞愧自杀,汤普森也更加蔑视传教士一行人的道貌岸然。
小说的传教士戴维森夫妇,作为“神的使者”却没有爱和仁心,而是严厉冷酷,用威胁的手段规范民众,勾结当地政权力量进行打压。
而汤普森,作为人性最低处的代表,放肆不羁,在戴维森的威胁下无路可走,失去了生机和希望,又在发现戴维森真面目时迅速恢复鲜活泼辣。
医生麦克费尔作为旁观者,对戴维森不以为然,对汤普森同情怜悯,后来捕捉到隐含的踪迹,发现了戴维森自杀的原因。
小说通过大量的象征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借由旁观者医生的视角,揭露了神性的虚伪和传教士的“堕落”,表达出作者对于真实人性的尊重与包容,和对鲜活生命的热爱。
01 神性与人性的对比:虚伪与真实,刻板与鲜活
1. 神性:传教士夫妇的严厉冷酷——神性虚伪,没有爱与仁心
作为“神的使者”,传教士夫妇缺乏宽容和平等的爱,他们在船上看不起中下等舱的人,认为只有医生麦克费尔夫妇可以结交,上岛之后又鄙夷岛上的土人,他们的外表和行为都透露着冷酷。
- 通过外貌描写展现戴维森夫妇的严厉刻板,暗示戴维森压抑着的欲望
他的身材又高又瘦,常常的四肢松散地连接在躯体上;两颊深陷,颧骨粗气地高突;
从外表上看,传教士戴维森严肃沉闷,你能想象到他一本正经,瘦而有力的样子,仿佛对无知世人的失望和要拯救苍生的责任,把他累成这样,全靠出于对苍生负责的精神力量将他支撑起来,他为了拯救世人而存在,对他来说,身体是个无关紧要的躯壳。
他是个沉默而经常闷闷不乐的人,是你感觉到他的和蔼可亲,完全是基督教给他的一种任务。
这副自苦的狂热奉献模样,配上只浮于表面的和蔼可亲,多少显得不搭,可知其对世人的奉献绝非仁慈的教化。
而他“丰满而性感”的双唇,放在这样一个传教士身上,显得更加怪异,暗示了他压抑着的欲望,也为后来自杀而埋下伏笔。
戴维森夫人表现出的,则是简单直接的严厉和冷酷。她一身黑衣,戴一副夹鼻眼镜,身材瘦小而机警,声音僵硬难听。
她最最令人注意的是她的语调,高亢,刺耳,一点也不婉转;听进耳朵里是中僵硬单调的声音,搅动得神经不安,一如风钻的无情喧嚣。
- 通过描写戴维森夫妇救赎他人的方式,揭露其作为“神的使者”的冷酷
戴维森夫人认为跳舞伤风败俗,认为土人的萨摩亚围腰是“最猥亵的穿着”,她时常提到“如果是在我们的那个区”如何如何,她秉持着严格的等级观念,不吝对一切人,尤其是她眼里的下等人,进行道德上的批判,同时有着非常强的优越感和控制欲,即便是对于“高看一眼”的医生夫妇,也要指手画脚。
他们的教化方式是指定规矩——跳舞罚款,衣衫不整罚款;对于不服从管教的人,戴维森以教会的力量施压,让当地政府配合,使他们倾家荡产,逼迫他们投降。戴维森作为传教士,“神的使者”,却没有仁慈之心。
2. 人性:汤普森和土人的放浪形骸——人性虽恶,但鲜活而温热
作为传教士的救赎对象,汤普森和土人与戴维森恰恰相反,戴维森夫妇刻板压抑,而土人洒脱愉快,汤普森热烈鲜活。
- 土人生性愉快,天真活泼,却神秘恐怖
他们自在地走着,悠哉游哉,身躯挺直;一面笑一面用古怪的语言向他打招呼,扬长而去。
土人在滂沱大雨中的从容,颇有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和乐观。
但是,他们与众不同的装束、刺青、染过的头发,以及独特的语言,使他们变得神秘,而人们通常会恐惧神秘。
你感到也许在任何一瞬间,他们会迅速抢上来,用长匕首在你的肩胛骨之间刺一刀。你猜不透那些土人长得很开的双眉之间,究竟在转着神秘不详的念头。
这就使得土人的洒脱天真背后,多了恐怖的色彩。
- 人性最低处的汤普森,堕落却鲜活热烈
风尘女子汤普森,是毛姆小说中常见的“离经叛道”型人物。她面相丰满而粗野,“薄具姿色”。她在旅馆房间里招来很多男人,放音乐、跳舞。
戴维森夫人和麦克费尔夫人这两位上层女士为汤普森的放荡和泼辣而感到尴尬,而汤普森作为道德的批判对象,几乎处在人性的最低处,却也脱离了许多对于女性的束缚,比如她和男人跳舞,比如她放肆大笑,讥嘲戴维森夫妇,肆无忌惮地在码头上漫步。
汤普森就像她帽檐上的花朵,庸俗而鲜艳。
土人和风尘女子汤普森的形象,与传教士戴维森夫妇正好相反,戴维森夫妇作为传教士,即“神的使者”,严肃刻板冷酷,却透着虚伪和压抑的欲望,土人和汤普森处在道德和礼教的底层,却鲜活洒脱。
在这种极端身份对立下的“救赎”中,戴维森的虚伪和欲望,一览无遗。
02 神性与人性的交锋:用象征和比喻,营造暗潮汹涌的氛围,深刻揭露传教士的虚伪和“堕落”
在戴维森的威胁下,汤普森在一番挣扎后最终投降,向戴维森忏悔。戴维森为了“救赎”汤普森,每天夜里在她房间呆到很晚。在离开的前一晚,戴维森却被发现自杀,医生从汤普森愤怒不屑的态度和语言中,察觉出了戴维森自杀的原因。
小说并没有直接写出戴维森和汤普森的正面交锋,更多是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对整个过程进行了暗示,让我们揭发出戴维森的“堕落”,更深刻地表现了戴维森的冷酷和专横。
1. “雨”作为小说题目,象征人物心理与环境氛围
小说中的这个岛,闷热、潮湿,连日下雨使得整个故事的氛围更加压抑沉闷。“雨”作为小说题目,在关键情节处起到了刻画人物心理、渲染气氛的作用。
① 在提出谈话遭到汤普森漫不经心的拒绝后,戴维森一言不发地走出屋子,继而医生听到汤普森说了“请进”。
小说没有直接描写他们的对话,但这时的雨,“让你感到大自然原始力量的邪恶”,几乎会“使人达到疯狂的程度”,让人感到如果再不停下来,“你就会尖声叫喊起来”,然后“又突然觉得无能为力......只有痛苦和绝望”。
雨的力量就像戴维森的威胁,强大、邪恶,让人无法与之抗衡,而汤普森即使尖叫、怒骂、不以为然,最终都将无能为力。
② 在戴维森威胁旅馆老板,要将汤普森赶出去时,汤普森怒骂了旅馆老板。医生意识到,事情远远没有结束:
麦克费尔看看落下来的雨水。
“好,我看要等到雨收天晴时没用的。”
③ 后来,戴维森对走投无路的汤普森提出了严厉的惩罚,汤普森跪求他,他也不为所动,汤普森终于崩溃。戴维森接着狂热地为汤普森祈祷,连他自己都大大感动,仿佛自己是个救世主。
但雨揭露了真相:戴维森感动自己的背后,是残忍,是狠毒。
屋外,无情的雨点落个不住,沉重地敲打着,带着一种人世间全部残酷的狠毒。
④ 离开前的最后一天,汤普森已经变得顺从、恐惧、痛苦、麻木,她蓬头垢面,了无生气。她像即将被献祭的牺牲品,面对的是未来痛苦的惩罚,她的生命仿佛已经被耗尽。
这时的雨,营造出一种绝望感——威胁永远在,痛苦即将继续,生命已然枯竭。
同时,大于仍是残酷地一个劲儿下个不停。你感到九天之水全已枯竭,但却还在下注,滂沱倾泻,在铁皮屋顶上疯狂地周而复始,永无了日。
2. 利用比喻和细节描写,暗示传教士戴维森的“堕落”
在汤普森投降之后,戴维森每日都去她房间,与她一同祷告,充当汤普森绝望之下的精神支柱。戴维森开始发生隐秘的变化。
第二天早上,医生发现他“倦态依然,但是眼里喷出一团欲火”,露出“心醉神迷”的眼色。
看来他好像充满着不能自制的欢乐。
随后的几天,戴维森夫人说,戴维森梦到了内布拉斯加的山丘。医生回忆,这些山丘“活像女人胸前的双峰”。因此戴维森的梦也揭露着,他心里隐藏的欲望。
戴维森自杀后,汤普森的表现和语言也暗藏玄机。她恢复了浓妆艳服,带着轻蔑和傲慢,啐了戴维森夫人,在医生愤怒推她进房间后,她憎恨道:“你也对我来这一手......你们全是一路货......臭猪!臭猪!”医生恍然大悟,明白了戴维森自杀的原因,是他压抑的欲望在汤普森面前显露出来,因羞愧而自杀。
故事没有正面揭示戴维森的堕落,却通过“雨”的象征,和山丘的比喻,以及巧妙的语言和状态转变,给了医生和我们一个答案。这些意象和蛛丝马迹都通过医生的视角展示出来,揭露了传教士戴维森的虚伪冷酷。
03 对真实人性的尊重和对鲜活生命的热爱
1. 医生的怜悯和同情之心,是毛姆对人性低处的包容与尊重
在这篇小说中,医生作为一个旁观者,在戴维森着手对付汤普森之前,一直对汤普森持平等的态度,对于土人,也欣赏其达观和洒脱;在戴维森开始对付汤普森之后,医生便开始怜悯汤普森,甚至为她去求总督。
“他们所信奉的宗教创始人可并不这样孤芳自赏。”麦克费尔扑哧一笑。
同时,医生对戴维森夫妇不以为然,讥讽他们虚伪高傲,对戴维森的冷酷手段感到生气。
我们能看到的“雨”,也是通过医生的视角解读的,所以才显得充满同情和仁慈。
医生这个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代表,作家的笔化为医生的眼睛,看到神性虚伪,看到人性真实,看到道德底层的人们如何放肆体验生命热度。
毛姆在字里行间通过医生表达了他对于道德底层人们的尊重与同情,也是对于人性低处的包容。
2. 毛姆作品中的“离经叛道”——尊重真实人性
故事中的汤普森,放荡堕落,为道德所不容。
毛姆的作品中,不乏这样的“离经叛道”型人。《月亮与六便士》思特里克兰德,抛妻弃子追求艺术,实在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好男人,《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中的爱德华,放弃上进的人生,放弃积累财富和建设社会,去了一个落后的地方享受生活,“浪费生命”。
“你想干什么?”“我想游手好闲。”
——毛姆《刀锋》
毛姆通常以润物无声的细节描写,不动声色地将人性的善与恶、鲜活与麻木展现出来,却不置一词以评判,但我们仍能从其作品中,解读出他平实语言下的态度。他鄙视刻板的礼教,嘲讽虚伪的道德,并以对离经叛道的包容,来表达他对于世人释放自我、体验生命热度的种种行为的尊重,其背后藏着对生命和人生的爱。
3. 体验生命热度,包容他人选择
在互联网时代的话语中,逻辑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同时,道德标准也日渐攀高,人人都可以对他人提出道德上的严格要求或指责;现实生活越来越自由,选择越来越多,内心的条条框框却依然紧缚。
毛姆的《雨》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能使我们更加清明地生活:
① 当心那些把人往框架里套的、高高在上的“约定俗成”和陈规旧德,不要落入它的圈套,更不要成为它的助推。
收入高、晋升快的工作,和自己喜爱但不入大家眼的工作,选哪个?成为被肯定被赞扬的人,和成为自己开心但大家不以为然的人,选哪个?
曾经,女性相夫教子才被肯定,贞节牌坊被歌颂,现在,女性独立强大,有自己的工作才被尊重。但这两种,都是桎梏。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
摆脱各种各样的评价标准和“约定俗成”,遵从发自内心的选择,才能体验生命真正的热度。
② 同时也包容他人“离经叛道”的人生。
我们都倾向于选择一种坚定的立场,提出一种明确的观点,但有时,没有观点是最珍贵的观点。
《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思特里克兰德,抛妻弃子地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人认为他勇敢,有人认为他不负责任,他是好人,也是坏人。在为这样一个离经叛道的人定下评价时,是没办法只选择一种立场的,这时,没有观点,既是对责任的认同,也是对人生选择权的尊重。
结语
《雨》这篇小说,有着南太平洋闷热潮湿、疯狂怪异的异域色彩,渲染着释放自我的野性美,神性的虚伪面具被这种力量撕开,热烈绽放的是真实的人性。
据说,没读过毛姆,就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艺青年。这也说明毛姆作品中对于生命、价值、人性这些东西的探讨,是充满人文关怀、而鄙视世俗规则的。逃离刻板虚妄的规则,选择一种波西米亚式的浪漫与洒脱,大概是所有文艺青年的梦想。
但对很多人来说,文艺是个奢侈品,更不用说逃离了,然而身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也可以怀一颗文艺的心,在商品与规则下,留给自己一个体验生命、释放自我的空间。就算在某些标准下地位卑微,一无是处,也可以热烈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