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的笔记
“鬼灯一线,露出桃花面。”很早的时候,有人告诉说这是很恐怖的句子。不以为然。实则未将“鬼灯”二字纳入眼耳,倒是桃花人面,给了无穷的遐想,分明春风庐侧奉茶待客的素裳佳人。顾随先生称之“恶劣”,不知因何。而另一首诗:“耶娘送我青枫根,不记青枫几回落。当日手刺衣上花,今日为灰不堪看。”顾随先生说,此虽亦鬼诗,但并不恐怖;我读之,如聆月夜荒郊渺远的吟唱,阴冷碜人之气,不可磨灭。
《顾随诗词讲记》是叶嘉莹先生当年听课笔记的整理。叶先生追忆顾先生的授课风范,颇令人神往。说顾先生讲课有两个特点,一是凡书本中可以查考到的属于记问之学的知识,极少讲到,讲授的“乃是他自己以其博学、锐感、深思以及丰富的阅读和创作之经验所体会和掌握到的诗歌中真正的精华妙义之所在”,看似闲话,实则“见性成佛”的东西;二是将学文与学道以及作诗与做人相提并论,主张以诚为本,以为不诚则无物。
诗家讲诗词,别是一番灵妙之气。虽然是授课言谈之所记,未必成体系,甚至于随性时,前后亦有不尽统一之处。顾先生言诗心诗情,教人体认、体会与体验,往往从写诗者的一面说起,由此,品诗且学诗,收益当大。比如,他说作短诗应讲究经济手腕,“诗短而有余味”方好;说人写作时不可将聪明使尽,十二分力量只使六七分的,天地宽阔;说五言诗容易看出漏洞,须酝酿到成熟,又机缘凑泊,然后发之;说诗人当能支配自己的感情,学会欣赏外物般地欣赏自己,站在一旁,看巴山夜雨如何将自己这方秋池涨满。
能于课堂上一一叙来的,自是名家名作。顾先生不吝啬自己的好恶评价,一褒一贬中,戥秤可见。先生说,诗里的伤感是最浮浅的,最没用的,如嗜好中之大烟,“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太过软弱,太过没出息。先生还说,人应有担荷精神,不躲避,不要去学“偶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这样的诗,人生没有闲,闲是临阵脱逃。人生不过百年,春不长久也罢,人终离别也罢,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看尽洛城花”,然后笑对东风:你不是要走吗?走吧!
什么叫做大欢喜,真欢喜?顾先生说,自然而然,无所用心,即是大欢喜。譬如慈母爱子相处,满心满意,毫不费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大欢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大欢喜,相较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则显局促,不平和,太用力。
人皆以为欧阳修词承五代风习,顾先生不以为然。他认为六一词是热烈而清狂的,即使是一些伤感词,也不乏热烈之气。而放翁诗之可爱,在于真实,在于诚,“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语虽平常却深挚动人。稼轩词的好处,在于有英雄的手段,又有诗人的感觉,极热心,极有责任心,极多情,哪怕写景,都可以掷地有声:“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太白诗如何?《太白古体诗散论》里说道,太白诗高致而跳出人生,其幻想并不扎根在土地上,美则美矣,惜思想不深。写悲哀,其美往往令人忘其悲哀而关注其美,如“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之类。读者不能因作者悲而悲,岂非不太成功?李白诗有冲天豪气,然有时也不免过于夸大,浮漂而缺乏内在力。
老杜诗如何?《论老杜七绝》言,杜甫绝句高尚伟大,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清洁中即显高尚,“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表现出人格的力量。打开心扉,窗虽小,能容纳西岭千秋之雪;门前所泊,乃往来于西蜀东吴的万里之船。“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纤细吗?大方!
吾等学诗,难学李杜,盖李杜境界,非人力可致。然可以学有真的诗心的诗,哪怕浅一些,薄一些。虽然人生最不美,人生最俗,但是这个世界还可以住,不是理想的那么好,也不像理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人能不能调和。入冬以来最冷的日子里,走在阳光下,说不出是暖,还是寒,然而因为是往家赶,觉得格外充实。写诗也是一样,不管写出来,是欢喜,还是悲伤,只要充实,就没有白写。杜牧之,功名、热衷均可入诗,因为功名于他,是真实的追求,“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李义山,日常的艰难苦恨,化作朦胧之美,“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因为他不仅能够欣赏日常生活,而且能够欣赏日常生活中的自己,欣赏日常生活中的艰难苦恨,然后以一种从容委婉,表而达之。
人生一切好的事物都是不耐久的,由于不耐久,抓不住,所以成了最美的时候;于是过去,将来,也就成了两大诗境,唯独没有眼下的。竹山词中最精致者,“人隔翠阴行”即缘于此;至于“而今”,当只有“两袖春寒,一襟春恨,斜日淡无情”了。顾先生赞赏王国维先生的“境界”说,但不认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提法,诗人以眼观物,以笔写心,岂可能“无我”?“执”或“不执”罢了。说“无我”不如说“忘我”。
读着书册,似听顾先生娓娓道来。想象着先生的风神情采,也想象着弟子们会心的微笑。
《顾随诗词讲记》是叶嘉莹先生当年听课笔记的整理。叶先生追忆顾先生的授课风范,颇令人神往。说顾先生讲课有两个特点,一是凡书本中可以查考到的属于记问之学的知识,极少讲到,讲授的“乃是他自己以其博学、锐感、深思以及丰富的阅读和创作之经验所体会和掌握到的诗歌中真正的精华妙义之所在”,看似闲话,实则“见性成佛”的东西;二是将学文与学道以及作诗与做人相提并论,主张以诚为本,以为不诚则无物。
诗家讲诗词,别是一番灵妙之气。虽然是授课言谈之所记,未必成体系,甚至于随性时,前后亦有不尽统一之处。顾先生言诗心诗情,教人体认、体会与体验,往往从写诗者的一面说起,由此,品诗且学诗,收益当大。比如,他说作短诗应讲究经济手腕,“诗短而有余味”方好;说人写作时不可将聪明使尽,十二分力量只使六七分的,天地宽阔;说五言诗容易看出漏洞,须酝酿到成熟,又机缘凑泊,然后发之;说诗人当能支配自己的感情,学会欣赏外物般地欣赏自己,站在一旁,看巴山夜雨如何将自己这方秋池涨满。
能于课堂上一一叙来的,自是名家名作。顾先生不吝啬自己的好恶评价,一褒一贬中,戥秤可见。先生说,诗里的伤感是最浮浅的,最没用的,如嗜好中之大烟,“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太过软弱,太过没出息。先生还说,人应有担荷精神,不躲避,不要去学“偶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这样的诗,人生没有闲,闲是临阵脱逃。人生不过百年,春不长久也罢,人终离别也罢,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看尽洛城花”,然后笑对东风:你不是要走吗?走吧!
什么叫做大欢喜,真欢喜?顾先生说,自然而然,无所用心,即是大欢喜。譬如慈母爱子相处,满心满意,毫不费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大欢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大欢喜,相较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则显局促,不平和,太用力。
人皆以为欧阳修词承五代风习,顾先生不以为然。他认为六一词是热烈而清狂的,即使是一些伤感词,也不乏热烈之气。而放翁诗之可爱,在于真实,在于诚,“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语虽平常却深挚动人。稼轩词的好处,在于有英雄的手段,又有诗人的感觉,极热心,极有责任心,极多情,哪怕写景,都可以掷地有声:“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太白诗如何?《太白古体诗散论》里说道,太白诗高致而跳出人生,其幻想并不扎根在土地上,美则美矣,惜思想不深。写悲哀,其美往往令人忘其悲哀而关注其美,如“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之类。读者不能因作者悲而悲,岂非不太成功?李白诗有冲天豪气,然有时也不免过于夸大,浮漂而缺乏内在力。
老杜诗如何?《论老杜七绝》言,杜甫绝句高尚伟大,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清洁中即显高尚,“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表现出人格的力量。打开心扉,窗虽小,能容纳西岭千秋之雪;门前所泊,乃往来于西蜀东吴的万里之船。“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纤细吗?大方!
吾等学诗,难学李杜,盖李杜境界,非人力可致。然可以学有真的诗心的诗,哪怕浅一些,薄一些。虽然人生最不美,人生最俗,但是这个世界还可以住,不是理想的那么好,也不像理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人能不能调和。入冬以来最冷的日子里,走在阳光下,说不出是暖,还是寒,然而因为是往家赶,觉得格外充实。写诗也是一样,不管写出来,是欢喜,还是悲伤,只要充实,就没有白写。杜牧之,功名、热衷均可入诗,因为功名于他,是真实的追求,“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李义山,日常的艰难苦恨,化作朦胧之美,“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因为他不仅能够欣赏日常生活,而且能够欣赏日常生活中的自己,欣赏日常生活中的艰难苦恨,然后以一种从容委婉,表而达之。
人生一切好的事物都是不耐久的,由于不耐久,抓不住,所以成了最美的时候;于是过去,将来,也就成了两大诗境,唯独没有眼下的。竹山词中最精致者,“人隔翠阴行”即缘于此;至于“而今”,当只有“两袖春寒,一襟春恨,斜日淡无情”了。顾先生赞赏王国维先生的“境界”说,但不认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提法,诗人以眼观物,以笔写心,岂可能“无我”?“执”或“不执”罢了。说“无我”不如说“忘我”。
读着书册,似听顾先生娓娓道来。想象着先生的风神情采,也想象着弟子们会心的微笑。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