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夜漫漫 朝云散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朝云观这个故事,是我本人最喜欢的狄公案故事。朝云观这个故事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都表现的十分突出,以一夜的时间呈现了狄官场、人生经历中非常重要的一次转折与改变。
故事情节方面,这个故事跨度很短,不过一夜;发生地又是一个古老的道观,而故事发生时的天气又是大雨如注。种种烘托之下,朝云观的故事充满了暗黑、诡谲的哥特色彩。在这样哥特式的背景下,发生的案件也可以说匪夷所思,因为这是一起与陈年旧案交叠的案件,虽不至上升到历史推理的成分,但是已经具有了铁证悬案的气氛了。狄公最初登场时,并没有案件的任何踪迹,没有尸体、没有卷宗甚至也没有报案人。但在这疾风骤雨中却裹挟着不详的气氛,在这逼仄复杂的空间中罪恶的阴影正在不断盘旋淤积。一场好戏就此上演。与此前案件中实地走访(如漆屏案、断案集中诸多短篇)或公堂听审(如御珠案)不同,《朝云观》中案件情节的推动更多依靠的是当事人的证言。以证言或者说交谈推动的推理小说,往往会因冗长的对话而使读者昏昏欲睡。但本作没有,因为这个故事中证言与证言、当事人与当事人之间经由不同的事件人物推动。例如推动狄公去找戏班子了解细节的是一场精彩的戏剧,而让狄公对玉镜之死抱有疑问的则是流言、宗黎的歪诗等。而将丁小姐推到狄公身前的则是一起离奇的袭击案。这些证言之间虽彼此关联印证,但是狄公不是以证言为线索推动自身行动。这大大丰富了故事,使得人物之间有更多的行动空间,而非仅依靠语言刻画人物。在丰满了故事之余也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
人物塑造方面,这个故事对狄公进行了更立体的塑造。第一是进一步塑造了狄公儒家身份。唐朝国姓为李,道教创始人李耳同姓也,故道教在唐朝较长一段时间内被尊为国教。道观、道士的地位水涨船高。但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传统读书人的代表,儒家学说孔孟之道根深蒂固。狄公正是这样的代表,本作刚开篇不久,狄公就对道观没有全图不遵守国家律法表示了担忧与不满;同时又对道观中大量年轻力强的道中不能为国出力、成家立业表达了愤懑。这些细节对于刻画狄公“读书人”的形象可以说非常有益。结合整个《大唐狄公案》系列,无论是本册《朝云观》还是第一辑中已出的《铜钟案》,可以看出狄公身受儒家精神熏陶,无论对佛教或是道教的出世精神均十分厌恶。这个细节深深体现了高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钻研与理解。第二,则是在最后结局处的雕琢,进一步打破了固有的主角高大全的形象,赋予了狄公更多人的色彩,当然也使得故事本身更为圆满。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版本中,这一案件的结局被改写,凶手被写作由狄公亲手推下悬崖。这一改动与狄公的性格以及身份都严重相悖。而此次的版本原汁原味呈现了高公所写下的结局,与前文狄公对黑熊活动踪迹的关心也有了对应。
为什么说这一案是狄公生涯中的重要转变?回望整个系列中狄公的经历,在《黄金案》中,狄公发现了自己的好友涉案,同时牵涉到京中权贵;本案即《朝云观》中,处于出世地位的道士同时也是具有非凡身份的国师涉案,再到第一辑中已经收录的《铜钟案》(铜钟案时间应在本案之后)中僧侣做案,这三个案子涉及的儒释道三方都被认为是道德品行高尚的,但是均犯下重案。相反,狄公接触的无论是伶人、乞丐、逃兵还是贩夫走卒中却不乏坚持原则、恪守法律之众。这三个案子的逐层递进塑造了狄公的价值观,进一步明确了狄公基于事实分析而非囿于身份进行判断的思维方式。最终塑造了独特的狄公形象。因此,《朝云观》作为三个案件中居中部分意义重大,作者也下了大力气描写,最终呈现的也是非常独特的一个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