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小说中的异域想象

趁着暑假看了上海译文出的《大唐狄公案》第一辑、第二辑,一共十本。从创作时间上看,《铜钟案》是高罗佩的“狄公案”系列的第一本,但从个人阅读顺序上,却碰巧成了这十本中最后读完的一本。头尾颠倒之后,更能体会到高罗佩写作时的趣味。
首先要说,这次上海译文出“大唐狄公案”确实不错,即使本书在“微信读书”“网易蜗牛”等平台上可以免费阅读,但是纸质书的质感和阅读体验还是完全无法被代替。不仅翻译、装帧易于阅读,每本后面的“后记”和“译后记”更是给阅读增添了不少趣味。
另外,通读19年出版的第一辑和20年出版的第二辑,可以明显感到高罗佩写作重心和策略的改变。《黄金案》《湖滨案》《铜钟案》《迷宫案》《铁钉案》五个故事涉及的人物多、时间长、案件复杂、空间广阔,而且往往充斥着神秘未知因素。
其中,最早创作的《铜钟案》一书最能体现对异域的想象和构建,类似于专注描写异国风情的“社会派推理”作品。从发生到结案总共好几个月的时间里,高罗佩凭借自己的个人经验、阅读以及想象,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大唐县城风俗画,实在是有趣。不论是开头作为引子的乌纱帽,还是对道馆、佛寺的描写,又或是将“铜钟”这一东亚文化的典型代表当做命案场所,对于西方读者而言,无疑是让人眼花缭乱的异域风情。
第二辑中,高罗佩的写作策略明显改变了。比起展现异域风情,他更偏向于在一个有异域风情的场景中,讲述破案故事本身。不论是《漆屏案》《朝云观》《红楼案》,还是稍后出版的《御珠案》和《猴与虎》,大都发生在路途中(《猴与虎》之中的《晨之猿》除外),而且“在狄公办案时,他一个助手陪同,还尽量减少其他任务的数量。也决定去掉每章的标题,还对开场白的段落进行了修改,让他们直截了当地与故事本身相衔接”(转引自《漆屏案》译后记,第218页)。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拉布拉布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