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谷桑田草又新

观点多可虑,何故作煽情,偏激大可收,勿只顾矫情
3.28 有时候,感受整片荒原,只需要一株山顶上的小树,看它孤独的影子映在黄昏萧瑟的天空里
4.31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长春围城一段是把共人给黑的不像样子了,这种尺度还妄谈在陆地出版,连个条目都是虚话,
但都是上个世纪的事物了,谁又知道多少,谁又在黑谁呢,都在自说自话罢了,桑田沧海七十载,与其念念不忘一代两朝的过去,不如把握如今和平年代的当下
49 以羸弱如田下耕夫,街间走卒之乌合军众,而能入台逐寇收民,只凭那时整体对日战局的些许民心优势,无美国原子双击终局,又岂能办到,
但精锐如驻台日寇,又不得不向乌合之众投降,就像他们不得不踏入这片海岛说一样,皆是乱自上作,而台众之心理又要愈加复杂了,
伏寇刀下半世纪过,以为祖国援军总算将至,见到的却是这样一群败兵与降卒,且和身旁统治了半世纪仍精神奕奕的寇兵形而对比,差异已大如两种文化与文明的霎时重合,那种心理上的落差怎能不大失所望,
64 “烈士还是叛徒,荣耀还是耻辱,往往看城里头最高的那栋建筑顶上插的是什么旗子”
所有的颠沛流离,最后都由大江走向大海,所有的生离死别,都发生在某一个车站,码头,上了船,就是一生
我拿到书后,很感慨,有网络真好,什么都拦不住
--主编以小人物们的故事为主,多是耳闻怀述与野史旧书的陈料,偏文学化又足居历史的厚重感,可岁月斑驳这许多年,真假与谁凭说,一家之言,只作一看罢了,
但又文笔略差,文字矫情,总以情绪主导笔风,刻意爱去渲染旁人感触之心,想到哪写到哪,立场切换显的飘摇不定,看似旁征博引,却是自说自话,真假难辨,
个人视角有限,讲到更宏大的意象时犹感她的笔不及力,无史学者的专业眼界,取材仅有口述者的旁证,写不成史书也作不了列传,只像野史里的秘史,难与大家相提并论,
龙应台浮于外者多是虚名,误人者,人亦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