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切尔诺贝利:一部历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记录人类历史关键瞬间
首先,先放上我自己整理的关于切尔诺贝利相关的书和影视等等的豆列吧: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29571377/

很早就听过有关切尔诺贝利的事情,甚至2019年HBO还拍摄了5集的网剧《 切尔诺贝利 Chernobyl 》,个人认为这个网剧还是必看的,在阅读这本书之前看和阅读这本书之后看都可以,影视的视觉表达可能相对于文字来说更形象。

那时候玩游戏“使命召唤:现代战争”、“潜行者、切尔诺贝利的阴影”等游戏中均涉及切尔诺贝利的相关场景,记忆犹新的就是那个废弃的大摩天轮和公园等等

从1986年4月核反应堆发生爆炸,2000年12月核电站关闭,2018年5月对受损核反应堆最新覆盖的完成(混凝土盖棺),直到现在仍不能完全消除当时的事故造成的核辐射影响,至今反应堆周围方圆三十公里仍然被划为禁区。

辐射涉及了每个人,从政党领导人到普通民众,真正实现了众生平等。
而今,我们需要重拾记忆。加入我们不从已经发生的事情中汲取经验的话,切尔诺贝利式的灾难很可能会再现。实际上已经再现了,只是受害人数多少的问题,历史在不断重演,哪怕只是换了个形式。

切尔诺贝利往小了说可能是人类历史、时间长河中一粒微不足道的沙,往大了说切尔诺贝利事故造成的危害依旧影响至今,甚至在男的警醒依旧回荡着,但是人类又是很善于遗忘的。切尔诺贝利之后,依旧有类似的事件发生,但规模及影响可能不及于此,但难保以后是否还可能会发生,正如人类学会利用火,但火灾却依旧发生。
通过切尔诺贝利也看到了苏联最后的历史,也可以说切尔诺贝利是苏联解体的一个导火索。
1.源起
那要从一次党代会说起,由于体制僵化,经济停滞,戈尔巴乔夫在1986年2月25日的党代会上提出大力发展原子能电站,提高核电站的发电量,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站长布里奇哈诺夫也参加了这次党代会。事实上,从好几年前甚至是好几十年前苏联就开始布局核电站了,所谓的五年计划提出的工业目标。为了完成5年内将核电站的发电量提高到2.5倍的任务,甚至缩短核电站设计、修建工期,将设计和施工同时进行,多快好省的建设共产主义嘛。一边设计一边施工,实现了设计和施工的“无缝对接”,今天设计出来了,过几天建了快一半了,结果一看设计不行,要改,都建了快一半的核电站怎么改,再说拆了重建多耽误时间啊,回来影响上面的五年计划得不偿失,差不多改改继续建就得了。
2.“乌克兰中央核电站”
1966年秋,启动核电站的建设勘测工作,同年11月的时候,地址很快选好了,就在克帕其村附近(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名字也从“乌克兰中央核电站”改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977年9月核反应堆开始工作,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共四个机组:一号1977年12月发电;二号1978年12月;三号1981年12月;四号1983年12月。随着核电站的发展,普里皮亚季小城(靠近核电站的城市)也快速发展起来,住房兴建、食品供应、劳动力迁入等等,人口也随之增加。
3.多快好省
核电站最开始是卡兹玛(是个大佬,比布里奇哈诺夫站长还厉害,要进中央的人)带领的施工队开展建设,而布里奇哈诺夫站长只是在核电站建设完成后负责运营。建设核电站的过程中,材料配件有缺陷,施工也有不足,甚至送来的材料部件都有一些不合格的,施工也差强人意(用现在的话来说有点豆腐渣工程了),门边和窗边都砌不齐,安装管道的角度都弄错了......为了赶工期建设的核电站竟然还能通过验收,还能工作......当然这也是后来整个调查结果报告上的几项内容。
当时整个核电站的反应堆设计有两种方案,一种是水-水高能反应堆,另外一种是石墨反应堆。水-水高能反应堆特点是安全,主要用水作为冷却剂和减速剂,但是核原料去需要浓缩铀(需要提取,造价高),而且水-水高能反应堆技术规格要求高,造价也高,不便宜啊。而石墨反应堆的特点是水作为冷却剂,石墨作为反应堆减速剂,反应堆电能输出量是水-水高能反应堆的两倍,而且核原料用天然的铀238就行,再差点的也带的起来,提供构件的供应商门槛低,主要是便宜,概括来说“物美价廉、性能卓越”,当然安全性嘛,在领导那里吹嘘安全就行了,所以当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设计方案选择了石墨反应堆的方案。甚至为了降低成本,省去建造了反应堆发生故障时控制反应堆的混凝土结构,省钱嘛,多快好省建设共产主义。之后,事故发生后,两次建造混凝土“石棺”对反应堆进行封闭,钱一点没有少花,甚至多花了好几倍,几乎全世界来买单。
核电站运行后,为了取悦上级,超额完成任务。核电站管理人延长反应堆关闭的间隔时间,减少了维修时间,只为了增加反应堆运行时间,多发一点儿电......
4.致命“AZ-5键”
为了更好地“压榨”反应堆的产能,“激发”反应堆的“潜力”,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要进行一项测试任务,旨在看反应堆关闭的过程中,涡轮机在反应堆关闭的过程缓慢降低,运转产生的能量,能提供多少电能(就像汽车踩刹车后因为静止过程中,能滑行多远),需要把先把反应堆的输出功率调整到一个相对来说比较低的水平,在可控范围内进行试验。
当6米长的燃料棒插入堆芯不足2米深时,结果证明控制棒会产生正反应性,会使核裂变加快。实际上在1975年列宁格勒核电站就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好在那次没有发生爆炸,但是事后相关信息被封存,知道的人很少,教训并未得到充分重视,而那座核电站的原理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原理一样,存在的这个缺陷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也有
而在切尔你诺贝利核电站四号反应堆进行的这个试验过程中,反应堆控制棒几乎全被拔出,只有11根还插在堆芯,反应堆越来越难以操控,在一切都不可控时,控制室有一个红色按钮AZ-5键(紧急停机),按下后理论上可以马上关闭反应堆。
但是由于设计缺陷,178根控制棒顶端是由石墨制成(其实就是为了省钱,便宜),先催化反应,形成正空泡效应(1975年列宁格勒的一座核反应堆因此造成事故,而今又重现在切尔诺贝利)书中对当时整个过程描写很详细了。
AZ-5键本来是个刹车,可是刚踩下去会有油门的效果,然后才有刹车的效果,就是这一瞬间油门的效果,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反应堆爆了,堆芯上的盖子甚至被掀起来,爆炸就像小型地震,反应堆核心也被炸出来一些,在HBO的网剧中可以明显看到,那些黑色的一块块的,就是反应堆核心的石墨块,具有高辐射性。
5.“前赴后继”的人们
1986年4月25日,消防员们看到反应堆期货,迅速投入到救火这中,但他们接受的训练是如何扑灭日常的大火,并没有应对反应堆起火的经验,而且没有仪器去检测辐射水平,也没有相关装备保护免受辐射。然后是可怕的辐射病,头疼、咽干、恶心、呕吐......放射性中毒,大火被扑灭了,但辐射开始摧毁人们的身体,破坏周围的环境。
当站长布里奇哈诺夫赶到现场时,看到的是四号反应堆的顶棚不见了,现场一片狼藉,建筑被摧毁。
想出来的处置反应堆的方法是用直升机带着沙袋“空投”来封住反应堆的缺口,但是直升机飞行员执行空投任务的过程中,也受到了辐射。后续的空投中变成了投放沙、黏土、硼还有铅。沙子用来扑灭石墨上的火,铅用来降低石墨的温度,硼和黏土用来防止连锁反应发生。
留下坚守的人们,包括不断空投的飞行员,委员会成员和电站的操作员、工程师、从莫斯科飞来的科学家还有调配来的警察和军人等等,近5000人留了下来,确保反应堆的安全关闭,但是防护设备不够,而且辐射太高。
疏散切尔诺贝利方圆三十公里范围内的民众后,负责处理善后的人又开始担心堆芯温度持续升高可能烧穿下层的混凝土,而反应堆的地下室里面有早期事故时冷却反应堆的被污染的水以及救火时候产生的水大约20000吨,需要把这水抽走,不然堆芯一旦烧穿混凝土,熔化的燃料会掉入水中,产生水蒸气,扩大辐射,甚至引起爆炸,一切将变得不可控。要去打开阀门方便消防员抽水的人去,无异于自杀,但还是有三个人站了出来,书中虽然没有写出这三个人的名字,但是我在这里还是要写上:安纳楠科、贝兹帕洛夫、巴拉诺夫,这三个熟悉核电站布局的操作员,站了出来,明知道这一去可能就回不来了,就是回来了也活不了多久了,但是他们还是站了出来,去了。做出英勇事迹的三位工程师在数周后就因辐射中毒而不幸病逝。
还有召集了矿工在反应堆下进行施工,灌注混凝土,防止堆芯烧穿地基,渗透到地下水造成污染。因为担心大型机械会对摇摇欲坠的建筑造成二次伤害,所以只能依靠人工去挖。此外苏联动员了几乎整个苏联的人力和物资,组织人员,进行善后清理,这些人被称为“事故清理人”,也有被叫做“仿生机器人”。
人就是最好的机器。清理核电站三号反应堆屋顶那些爆炸产生的高辐射石墨碎块时候,机器人因为辐射影响电磁波无法被遥控,只有人能做到,站在建筑顶上清理那些碎块不能停留的时间太久,大概15秒到20秒就要赶紧下来进行轮换。共有3000名士兵、预备役军人以及军校学员完成了机器无法完成的工作——捡拾四号反应堆邻近的其他反应堆屋顶上的放射性石墨碎片,穿上简陋的自制铅防护服,在屋顶上,用铲子铲起碎片,扔到下面固定位置,然后赶紧跑到安全的地方,工作时间最长不能超过几分钟,有时候甚至是几十秒。
尽管苏联政府没能保障好核电产业的安全,但是也得益于体制,强大的动员能力,在派遣人力进行事故善后处理上做的相当出色。
苏联最不缺的就是人力。事故发生后,最先派往核事故中心的就是军人。履职尽责,竭力扑灭核火的消防队员们隶属于内务部队,直升机飞行员们属于苏联空军,而化学部队的官兵则属于苏联陆军。陆军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应征入伍的,他们多为18-20岁的大男孩。
随着时间的流逝,早期被大量辐射过的人,接连去世。因为大量辐射致死的遗体被放在特制的镀锌棺材中,然后用水泥封住下葬。
6.谎言与真相
消息封锁,相关信息不得被透露,人们还茫然无知,这就是普通的大火而已,生活还是要继续,殊不知危险早已从反应堆爆炸时,就已经来了,随着爆炸,潘多拉的盒子已经被打开了。
人们一度不相信反应堆爆炸,甚至向上面汇报的情况还是火已经被熄灭,辐射值较高但尚在正常范围内。地方官员不愿意撤离民众,也不愿意承担人员疏散的责任。但是4月26日反应堆又发生爆炸,各个权威部门才开始着手准备人员疏散相关工作。
1986年4月27日,开始大规模撤离,广播通知,带好必需用品,临时撤离,可是普里皮亚季城市的人们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
而且苏联政府拒绝向本国民众和世界其他地区透露详情。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报纸,甚至是乌克兰的官方媒体,都对此次事故保持缄默。
事故后在瑞典和美国的压力下,苏联政府不得不承认核电站出了事故,但是对潜在的影响却绝口不提,而苏联大多数人民还蒙在鼓里,人民总是最后才知道真相的。 而5月1日在乌克兰组织的大游行,因为风向等因素,辐射污染已经飘了过来,但是政府为了不制造恐慌,没有取消那次大游行,民众不知道这些,参加这次大游行的民众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核辐射。
1986年5月6日,直到爆炸发生十余天、污染物质扩散一周后,政府才终于向民众发出建议采取措施应对辐射。这些信息来的太迟了些,不知道有多少民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了辐射。
至今官方公布的切尔诺贝利死亡人数为31人
早些时候看到一个推送,写的是颁给切尔诺贝利救灾人员的奖章随着HBO的剧开始涨价了,还有一些其他的深层的东西,比如刚做完切尔诺贝利的善后工作,苏联解体了,大部分奖章都在仓库中被封存了,也没发到救灾人员手中,现在却因为收藏而被变卖,奖章上的一滴血被三种射线穿过,象征参与救灾的人员都被辐射了......(黑色幽默嘛,也是醉醉的)

这本书内容详实,作者花了大量的时间寻找分析相关资料和档案,立场相当客观,描述中一些细节相当丰富,对于我们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很有帮助,当时估计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污染会延续一百年,这个事件也是给全人类敲响了一个警钟。
但在切尔诺贝利事件过去25年后,还是发生了福岛核事故,影响也很大,天灾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是人祸的影响呢?一如当初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的原因研究,历史就是在不断重演,谁也说不清,下一次会是什么时间,在哪里发生。
感谢作者和编辑带来了一本如此好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