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阅读芙蓉镇

十几年后重读《芙蓉镇》,时时有往日情境再现的感觉。不同年纪、不同心境下读同样一本书,竟然好像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某日晚上拿起人民文学版的《芙蓉镇》,一口气读完。读完兀自心潮澎湃了一会儿。作品将背景放在那个我从未经历过的历史时期,读来却是历历在目,和大量以同时期为背景的小说相映成趣。这大抵是因为大历史背景下不同类型的小人物皆有丰富细致的行为、心理、语言描绘,充满湖南的本地趣味,同时,这些人物的命运又在不同政治背景下产生了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变化。
作品采用写实主义,历史大背景与笔下人物的命运紧紧相扣,具有一气呵成的流畅感。采用的形式在当时有所创新,用一个一个的小标题带出不同的人物和主要事件。在我看来,不过是形式服从内容表达的需要而已。作者时常跳出来评论一番,感叹一下命运的作弄和人生的悲痛,使得他更像是个在说书的艺人,但却自然。
作者对于反角李国香的态度却颇让人寻思。多多少少让我觉得他有意创造出这么一个令人唾弃的主角是为了影射江青。李和江在历史、个性、习气和命运上的相似之处,我就不一一加以分析了。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古华的抨击和评论不会那么有力量。
第一次读《芙蓉镇》是在中学时。家后面院子旁边有一个特别小的只容得下一张单人床和过道的房间。这么小的房间里却堆着很多爸妈那个年代看的文学期刊,还有一盏台灯。我常躲进去,一本一本地翻,午后静谧的时光在书的味道中飕飕溜走,不属于我的历史时期和成人世界浓重地扑面而来。逆境下的善与美常常令我感动,人性之扭曲却常使我不得其解。我是不能理解芙蓉女子胡玉音的,我无法理解她为什么后来要和第二任丈夫在一起,后者在我眼中俨然是个小丑。而她们为了结婚的不明智举动更是不可原谅。现在看来,大历史下的小人物惟有如此才符合实际,无非是饮食男女,将生活延续,如果高瞻远瞩,明智警醒,倒成了英雄主义,违背了实际情况,也违背了作者的原意了。
上个月去凤凰,吃到了传说中的米豆腐,再看此书,立刻明白豆腐西施的米豆腐有多诱人:豆腐雪白,油水足,浇头鲜香又多。
将书收进书柜,哪天再把米豆腐的照片贴上来。
(原写于2004年9月)
某日晚上拿起人民文学版的《芙蓉镇》,一口气读完。读完兀自心潮澎湃了一会儿。作品将背景放在那个我从未经历过的历史时期,读来却是历历在目,和大量以同时期为背景的小说相映成趣。这大抵是因为大历史背景下不同类型的小人物皆有丰富细致的行为、心理、语言描绘,充满湖南的本地趣味,同时,这些人物的命运又在不同政治背景下产生了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变化。
作品采用写实主义,历史大背景与笔下人物的命运紧紧相扣,具有一气呵成的流畅感。采用的形式在当时有所创新,用一个一个的小标题带出不同的人物和主要事件。在我看来,不过是形式服从内容表达的需要而已。作者时常跳出来评论一番,感叹一下命运的作弄和人生的悲痛,使得他更像是个在说书的艺人,但却自然。
作者对于反角李国香的态度却颇让人寻思。多多少少让我觉得他有意创造出这么一个令人唾弃的主角是为了影射江青。李和江在历史、个性、习气和命运上的相似之处,我就不一一加以分析了。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古华的抨击和评论不会那么有力量。
第一次读《芙蓉镇》是在中学时。家后面院子旁边有一个特别小的只容得下一张单人床和过道的房间。这么小的房间里却堆着很多爸妈那个年代看的文学期刊,还有一盏台灯。我常躲进去,一本一本地翻,午后静谧的时光在书的味道中飕飕溜走,不属于我的历史时期和成人世界浓重地扑面而来。逆境下的善与美常常令我感动,人性之扭曲却常使我不得其解。我是不能理解芙蓉女子胡玉音的,我无法理解她为什么后来要和第二任丈夫在一起,后者在我眼中俨然是个小丑。而她们为了结婚的不明智举动更是不可原谅。现在看来,大历史下的小人物惟有如此才符合实际,无非是饮食男女,将生活延续,如果高瞻远瞩,明智警醒,倒成了英雄主义,违背了实际情况,也违背了作者的原意了。
上个月去凤凰,吃到了传说中的米豆腐,再看此书,立刻明白豆腐西施的米豆腐有多诱人:豆腐雪白,油水足,浇头鲜香又多。
将书收进书柜,哪天再把米豆腐的照片贴上来。
(原写于2004年9月)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