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踪迹—一种文化史视角

第一章通俗的谱系
电影理论家尼克布朗尼认为最复杂,最有力的流行形式,总包含传统伦理体系和新国族意识形态之间的互相妥协,这种形式能整合两者之间的情感冲突的范围和力量,通俗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映寓传统道德内容,而又与定的政治经济存在紧密联系的审美文化。
通俗文化文学成为早期中国电影创作中经典叙述的先文本。解构印刷文化和大众话语建构,使通俗文学投合了小市民读者的口味,显示传统在都市文化构成中虚拟价值和都市民间的多层次性。中国电影与中国现代通俗文化的关系发展由错位杂合到互渗融合经历了四个螺旋式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二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初的初创和实验期,庞大的市民消费群体的兴盛和通俗文化为电影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第二个阶段,从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称为协调和重构期。其中张爱玲的小说和40年代战后电影市场化元素在电影话语类型的选择,影片制作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第三个阶段,从50年代到70年代,称为更新和杂错期。第四个阶段,从80年代到90年代,成为确立和完善期。
第二章理论空间与历史
20世纪中国电影的三个重要时期,三四十年代,50年代、80年代开始的中国当代电影,影戏论与社会派,影像论与人文派,梦幻与浪漫派贯穿中国电影理论话语的总体历史演变与传统中。
电影的观念与选择——社会艺术与价值(社会派)、文本独创性与时代观念史(人文派)、电影知识话语的意义(周国平认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精神层面看,体现在一方面意识形态弱化,正失去对人的精神的操纵的功能;另一方面是本来意义的精神生活的觉醒,成为更多人内心的渴求)
第三章 在历史的边际选择与建构
重点是对1945—1949电影的梳理和透视。分为重建阶段:电影发展的困顿与生机;选择与对话阶段:对新的电影生长点的寻求;转折阶段:走变化和生长的道路
第四章 视觉政治的意义
分析1945—1949社会上存在的进步电影,(与商业电影和正统电影同时存在的电影形态之一)。
其一进步电影 泛政治批判:社会性话语与电影话语的融合、对边缘化解构与颠覆、
第五章 电影的双面镜:正统电影和商业电影(两者形成历史的互动与对话)
其一正统电影 常例与变例
其二商业电影 多元化独白 商业性趋赴
正统电影和商业电影把自身意义建立在与他者差异之下,不断在无尽的能指链上滑动,落脚于观众这一活力之源,使自己在具有特色的追求中走向成熟与丰富。
第六章 转换与位移(变)
转换:新时期的新语境与突围、代的群体与话语形成 新时期的电影,借电影语言的创新和造型探索、电影本位之思表达一个民族的渴求与心声。强调主体的位置与个体觉醒反叛。
70年代末—80年代中一代,电影语言现代化,电影要大讲电影的艺术性、表现技巧、美学和电影语言,从电影结构、镜头运动、造型手段和表现形式四个方面逐一谈起。
80中之后的一代,重视影像的叙事策略和叙事表现功能及画面造型
第六代过于自恋,主观化一味表达自我,影响观众拓示。有实验性探索性和反叛意识。
第七章当代电影的成长与话语空间的拓示
指出中国当代电影的趋势与发展理路:超越市场艺术二分法的思想方式,回到电影自身,用心和电影对话,和观众对话和自己对话,互相歧异而互相关联的电影实践要以寻求体验感受,并确立中国性为基础,或者说中国的现代性为基本要务。
第八——十三章 夏衍 蔡楚生 汤晓丹 桑弧 孙瑜 费穆的导演论剖析
第十四章 电影文化史的两个母题
电影怎样向世界说话、戏曲文明戏与电影
第十五章 性格命运与电影知识分子的自我书写 黄佐临 桑弧《虚情假凤》的播出事故和炒作,喜剧是带着希望面对生活中的绝望。
孙瑜《武训传》艺术以公众福祉为目标,用思索体验世界引以为创作者内心锲而不舍的力量,表达自我,关联民间视野。
谢铁俪 憬悟并超越艺术生命中历史遭际的空虚与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