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世界让我怀才不遇,我则让世界大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站在个人的角度回望历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或多或少不免参杂一些主观意识。比如丘吉尔说第一次大战结束只是个开始,并且预言了下一次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文学作品,从中去了解二战的前因后果,内容可读性很强,比起高中课本干巴巴的介绍历史事件,刻板、毫无聊趣的各种数据,这本书显然会有意思很多。
从叙事语言上,作者在用词上带有很多主观色彩性和幽默的写作手法。比如在介绍下士阿道夫和元首希特勒的时候,善用心理描写和情感色彩的修饰词语。书中这样写道:“他的内心被极度的愤满和怨恨所填满,他认为是世界让他怀才不遇,无法有所成就。” 又比如:“这个抑郁的小兵,只凭借自己狭隘的个人经验苦苦推敲,想要找出灾祸背后的真正原因。”虽是历史书籍,但这样的文笔读来真的有趣很多,增加了文字对读者的吸引力。虽然翻译有些生硬长句读起来有点绕,依然能看出作者的语言功底深厚。
二战涉及的国家、事件及人物众多,这本书能在叙事结构上做到合理的安排,在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能清晰的描述。本书用了前五章重点描述二战爆发的原因,一战之后各国进入疲态,急需经济复苏,人民对战争的恐惧,唯有战败国德国有一种复仇的力量蓄势待发。最喜欢讲希特勒这一段,这个传奇般的领导人如何带着国仇家恨,审时度势、不停试探并且抓住时机,最终引发二次世界大战。虽然有时候每章之间衔接有些突然,也许是由于精选版的原因,对二战有些了解的人来说不影响阅读。
历史事件是客观的这一事实是不可改变的,丘吉尔作为参战国英国首相,这本书在是二战结束的三年之后1948—1954年完成创作的。本书为精选内容,时间脉络清晰可见,战前原因、战场细节、战后影响,作为当事人从各个方面尽量做到很客观的讲述,书中引用当时的很多文件或工作日志作为辅助说明。身为首相对当时的情况会比任何人都更为清楚,因此很多细节描述,也会加入更多的个人感受在里面,另外,书中加入了不少当时的现场真实图,让人看了更有感触。
丘吉尔,作为国家首相,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用文学的力量告诉我们对待历史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文明,会原地打转,会大步前行,也会日渐式微。而历史,只会碾压前行,不管不顾。我们苦过、笑过、牺牲过,我们带着伤痕砥砺前行,我们期许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