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谁笑比香君雪,崔护重迷旧日红

二零零二年的时候,董桥先生在三联出了一套自选集。其中的《从前》我尤其喜欢。黄仁宇在《黄河青山》中说丰富的经历带给他“大历史”的眼光。同样,董桥先生是福建人,台湾成功大学毕业,辗转到过东南亚各国,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做研究多年……这么丰富广阔的经历带给作者广博的视野,常年的学习研究使他的散文不会单薄苍白,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成为他创作的丰厚根基。故而他的散文眼界广博而不肤浅,气息传统而不保守,学养深厚而不穷酸。针对《从前》这本集子,还要加上一句:情感真挚而不造作。正如董桥先生在书的封二边际的一句: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签上我名字的每一篇文字。
《从前》第一篇《旧日红》开首就说:我偏偏爱说我是遗民。不得不承认,传统的东西在大陆的留存要比港台少得多,甚至比海外华人圈留存的还少。《从前》里有个鲜明的意象,也是董桥先生喜欢用的一个词,“旧时月色”,深深蕴含着对往昔的怀恋。如此的怀恋贯穿全书的始终,从《旧日红》到《字里秋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透着古雅,读起来口齿噙香。虽是点染着些许的落寞与寂寥,逐字逐句逐段逐篇读将过去,收获的却是温情满怀。
我一直很佩服那些散文大家为文那沉郁内敛的气度。与诗人们作诗手舞足蹈涕泗横流的投入不同,散文中作者虽心弦拨动,仍是笔如泰山。感情不像洪水般渲泄,而如涓涓细流无声息地润湿读者的心田。《从前》的感情是内敛绵远的,因为内敛绵远而意味悠长,不经意间打动你的心灵,你发现自己已经沉浸其中了。回忆性的散文总让人觉得亲切,让人不自觉随作者的心绪重返那往昔的时光。《朝花夕拾》小引里有这么一句:(儿时鲜美的蔬菜)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旧来的意味是留给作者与读者一同体味的。也许是时代差别太大,也许是白话文初期遣词造句与现在不同,《朝花夕拾》虽让人亲近,但终究是“原来先生也有和蔼可亲的一面”;《从前》的阅读旅程里,我是个旁观者,在现场,虽有看泛黄胶片的感觉,却犹如自己也同样古旧,参与了其中一样。和作者一起看着从前的人们(不仅仅是文化人)的喜怒哀乐。相较而言,杨绛先生《我们仨》也诚挚可亲,可总觉过于辉煌高大,只能仰视崇敬。
有人评价董桥先生的散文是“才子文”,我深以为然。不论其他,单拿《从前》来说,他的才子文没有理解障碍,读者不用有非常的底蕴积累。即便文章里出现许多陌生的名字,也只是甲乙丙丁代表着那旧时的月色罢了。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绝不超出常人的范围,你很容易穿越时空与他们产生心灵的共鸣。他们的一颦一笑让你觉得:原来民国时期或具有民国气息的人们这么可爱,远非印象中的满面愁容叫苦连天,真如书中所说:寒梅清幽,灵石清癯,配起时下这满城新潮和满街俗物,不啻在老橡树上系一根黄丝带,浑似千瓣心香。
当我翻过《从前》的最后一页,回头去看封面上那枚银杏,“旧时月色”又出现在脑海,接着是《旧日红》的结尾:崔护薄幸,初恋那片旧日红,竟跟萧萧墓草一样寂寞了。
《从前》第一篇《旧日红》开首就说:我偏偏爱说我是遗民。不得不承认,传统的东西在大陆的留存要比港台少得多,甚至比海外华人圈留存的还少。《从前》里有个鲜明的意象,也是董桥先生喜欢用的一个词,“旧时月色”,深深蕴含着对往昔的怀恋。如此的怀恋贯穿全书的始终,从《旧日红》到《字里秋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透着古雅,读起来口齿噙香。虽是点染着些许的落寞与寂寥,逐字逐句逐段逐篇读将过去,收获的却是温情满怀。
我一直很佩服那些散文大家为文那沉郁内敛的气度。与诗人们作诗手舞足蹈涕泗横流的投入不同,散文中作者虽心弦拨动,仍是笔如泰山。感情不像洪水般渲泄,而如涓涓细流无声息地润湿读者的心田。《从前》的感情是内敛绵远的,因为内敛绵远而意味悠长,不经意间打动你的心灵,你发现自己已经沉浸其中了。回忆性的散文总让人觉得亲切,让人不自觉随作者的心绪重返那往昔的时光。《朝花夕拾》小引里有这么一句:(儿时鲜美的蔬菜)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旧来的意味是留给作者与读者一同体味的。也许是时代差别太大,也许是白话文初期遣词造句与现在不同,《朝花夕拾》虽让人亲近,但终究是“原来先生也有和蔼可亲的一面”;《从前》的阅读旅程里,我是个旁观者,在现场,虽有看泛黄胶片的感觉,却犹如自己也同样古旧,参与了其中一样。和作者一起看着从前的人们(不仅仅是文化人)的喜怒哀乐。相较而言,杨绛先生《我们仨》也诚挚可亲,可总觉过于辉煌高大,只能仰视崇敬。
有人评价董桥先生的散文是“才子文”,我深以为然。不论其他,单拿《从前》来说,他的才子文没有理解障碍,读者不用有非常的底蕴积累。即便文章里出现许多陌生的名字,也只是甲乙丙丁代表着那旧时的月色罢了。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绝不超出常人的范围,你很容易穿越时空与他们产生心灵的共鸣。他们的一颦一笑让你觉得:原来民国时期或具有民国气息的人们这么可爱,远非印象中的满面愁容叫苦连天,真如书中所说:寒梅清幽,灵石清癯,配起时下这满城新潮和满街俗物,不啻在老橡树上系一根黄丝带,浑似千瓣心香。
当我翻过《从前》的最后一页,回头去看封面上那枚银杏,“旧时月色”又出现在脑海,接着是《旧日红》的结尾:崔护薄幸,初恋那片旧日红,竟跟萧萧墓草一样寂寞了。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