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悲剧不再重演,才是最重要的
苏联的管理层和官僚们都倾向于逃避责任——这是他们多年来所遵循的准则。所有人都怕因传播恐慌而背上责任,都愿意听从上级所做的一切决定,都遵从苏联体制。
这句话感觉到有些熟悉吗?确实非常熟悉,但又有点儿遥远——因为现在更多的中国人已经越来越多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发生了问题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躲避,可怕的是不汲取教训,可怕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而且是在同一个地方一摔再摔!
但是往前推若干年,比如十来年,好像把“苏联”换成“中国”,也没有什么违和之处。进步确实是有的,但还应该更进步一些。比如,做好项目可研,做好过程管控,做好全程脚踏实地;比如,发生了问题,要勇于面对、想方设法,要着眼于尽可能合理、科学、准确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欲盖弥彰或者推诿扯皮——这些是根本无助于问题解决的;比如,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找到一个合理的办法,以便能够避免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等等!
那么,“切尔诺贝利”,是如何成为让后来的人闻之色变、唯恐避之不及的一个可怕的代名词的呢?哈佛大学乌克兰史哈伊洛·赫鲁舍夫斯基讲席教授、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沙希利·浦洛基在他的非虚构作品《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中,讲述了一座旨在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电力的核电站,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灾难性源头的方方面面;更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件件具体的事,抽丝剥茧般,带领读者们,回到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44秒那个悲剧开始发生的时刻……
毋庸置疑,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属于不可抗力的原因或许不是没有,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更多的则是“人祸”,是视而不见、眼不见心不烦、你好我也好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狂飙突进般的社会主义建设或者说类似于中国那个时代的“赶英超美”般狂热情绪,是不顾客观、想当然,是一开始就埋下了祸根、灾难终有一天会不可避免地发生的某种必然;是对核利用的、一知半解、核防护知识的不充分……之所以说是“人祸”,是因为事后查找原因,或者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回顾历史,确实都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灾难面前,英雄的人们确实也从来没有制度——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的时候,很多人站了出来,比如核电站的工作人员,比如消防员!而他们也付出了前所未有的牺牲——其中很多的牺牲本来也能够避免或者减少一些!
时间走到今天,切尔诺贝利事件并没有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而是一再上演。比如最近发生于2011年3月的日本福岛核事故——事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很可惜到现在其实并没有确切无疑的一个答案;而今天人们却不难得知:1978年,福岛第一核电站曾经发生临界事故,但是事故一直被隐瞒至2007年才公之于众;2006年,福岛第一核电站6号机组曾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2007年,东京电力公司承认,从1977年起在对下属3家核电站总计199次定期检查中,这家公司曾篡改数据,隐瞒安全隐患……这些意味着什么,真是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看来,“切尔诺贝利”之后,至少有一些国家、一些人并没有想着要借此汲取教训,难道只是因为——那是发生在别的国家的事故吗?
不难想象,如果抱有这样的一种态度,即使切尔诺贝利事件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淡忘、被平息;然后,或许历史也不难重演……难道说,让悲剧不再重演,不该是最重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