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

是我读过的非常好的一部政治文化史的著作(当然我读的也不是很多,严格意义上而言只有余英时先生的《士与中国文化》、阎步克先生的《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杨念群先生的《何处是“江南”》,还有就是本书)。整体而言,能充分感受到新中国第三代史学研究者(应该是第三代吧)在治学上严谨的学风,一方面有着不输老一辈学者对传世文献和传统史料的娴熟掌握,一方面又不囿于考据,往往能成“一家之言”,足见作者之真知灼见。阅读起来只觉得言之有理却并不是很枯燥(大一寒假读唐长孺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只觉得很痛苦)。白寿彝先生曾说:“政治是历史的脊梁”,我想文化可以称得上是历史的“灵魂”,而政治文化史则能够兼顾二者,更能够令人对历史的发展有一个通览性的认识。本书原则上还是以时间为轴,以《春秋》经传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化对政治和历史发展整体趋势的影响和作用(这当然是政治文化史的一般范式),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的倾向。本书最出彩的是第一章和第三章,前者主要是探讨秦亡汉兴的历史进程。作者在田余庆先生《说“张楚”》的基础上,对“东西异制”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感觉对秦汉之际不同区域间文化差异的研究其实不少,记得王子今先生也出国专著,崔向东先生的文章也有,但似乎陈先生站在了一个更高的维度和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之前听孙闻博老师讲座的时候也提到过。第三章(或者说三四两章吧)最令我感到惊奇的就是作者将《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一一对应到了西汉的历史,借此揭示了各个阶段不同的“历史任务”和政策指向,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之前的一些观点(但我对汉武帝晚年的“仁圣之悔”还是持肯定态度的,这可能是我个人的情感因素所致)。个人感觉第六章有点“鸡肋”,固然其言“两汉”,第五章也是《春秋》对东汉建国的作用,但感觉第六章谈纯政治的篇幅有点长了,对豪族的探讨和外戚政治的整体概述与《春秋》关系不大(当然,作者剥茧抽丝,揭示出外戚政治的根源就是光武帝时期阴、郭两家的矛盾,这也是我头一遭见到),对何休、马融等人的探讨似乎有些缺乏,可以再深入些(比如何休对《白虎通德论》中维护大族利益的解释进行的驳斥等等),最后对郑玄的讨论有点突兀,结尾有一点点仓促(第六章的诸多问题可能还是受制于学界对东汉史研究的相对落后)。但不管怎么说也是一部绝对值得推荐的作品,而且重复率极低,五星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