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陈汤辩驳

《赌场陈汤》是作者用半年的业余时间,凭借自己对汉史的烂熟以及对文字的热爱,所写就的一部小说。因此不少地方仍不可避免地存在欠缺,有些地方更有待商榷,但此篇暂且不论,仅就陈汤的本性定位以及人物形象作些许说明,也算在两千后为那个喊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血性男儿做一回辩证。
虽然很多文学评论家以及喜欢对别人文字肆意地指手画脚者,最喜欢用“文如其人”来做总结,做“画龙点睛”状,做“深解精髓”状,但我对此话的大范围、大笼统用法,向来颇为反感,乃至有时候别人随意扣之这顶或过高或过低的高帽子之时,我也有深深的厌恶。对这种常常从抽象概念出发而不从具体感受出发,人云亦云,老调重弹的论调我实在不能有丝毫的好感。
我总觉得读每一部作品,我们都应该做到“三心并用”的,即“用心读之、以心会之,劳心作之”。不求言之凿凿的文艺理论,但求言之切切的具体感受。如此才能直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走入书中人物的灵魂深处。否则纵使你有通天入地的天大本领,看出来的也只是几条筋骨的框架、满纸概念的理论、隔靴搔痒的感受。更别妄图说清你对此书是什么感觉,或者妄下什么云里雾里的某须有的上纲上线的定义式概念。要说感觉也只是你自己浅浅阅读之后,所读出的你自己的内心世界。禅家说,心有莲花,则所见皆为莲花。
在我认为,“文如其人”的“文”讲求的是他本人文字的一种气势,而“人”是他本身内在的一种文字气场,一种内心对世间万物那种直入心底的感悟。绝不只是说他小说刻画的人物完完全全是他,更不是说千千万万人物的性格本性就是他。如若这般,那么《红楼梦》中400多人有名有姓之人的本性都是曹雪芹的本性吗?博爱的、忧郁的、敏感的、刻薄的、灵性的、乖巧的、尖酸的、刻薄的、虚伪的、奸诈的……,你觉得这可行吗?《红楼梦》中贾宝玉式的“痴呆”或者说他身上那种偏僻乖张性格元素,正是曹雪芹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东西,也就是艺术典型最核心的东西,它是作者从生活中独立发现辛苦提炼得来的,因而是血肉丰满富于生命的东西。而陈汤亦是如此,只有具体的艺术形象才能把那种散落在生活中的各种性格元素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红楼梦》中那些洁白无瑕的女儿,可以被蒙上狐媚靥道、扬才露己种种罪名,然而我们不是又明明看到了那藏在罪名之下的真正的洁白了吗!这些都是作家本人在反映人类“灵魂”的深所表现出的本领。决非其他。
还有那《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的人物中的忠信孝悌以及众多的背信弃义难道都是施耐庵的本性吗?《三国演义》中三国鼎立之时,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周瑜这些都是罗贯中的本性吗?作家笔下的人物,犹如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而非全部都是作家自身的肖像画。纵使有些人物有作者自身的性格因素,但更多的也是他人物的理想抱负,还有人物有而他可能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坚强意志以及各种秉性。
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一部人类的集会,一种糅合了各种元素的创造,形形色色、芸芸众生,怎可能全部美好,又怎可能全部高尚?如若都是美好和高尚,那绝不是一部好的小说,或者根本不能称之为小说。可总有很多人,既希望作家笔下创造的人物有血有肉、立体可感、包罗万象,又总是喜欢在这些人物中去揣测作者本人的性情。这就像既希望一个人在给你讲一个莫须有的神话故事,又非要认定讲述者便是这神话故事中拥有法力的神仙而非要再让他表演一样。你不觉得,这根本就情理不通、如同无理取闹、哗众取宠一样吗?你们太难为作者了。
故而我向来认为那些总是爱用“文人其人”来标榜自己所读作品之感的人,只是笼统作之,更或者完全不懂行文之用心之道,他所知道的只是教科书上白纸黑字告诉他的要填在考试卷子上的干巴巴的东西,而他只会照本宣科。这样的人,在如今评论行业,流行炒冷饭、话不着边际、扣某须有理论的时代,是曾出不穷的,大有雨后春笋之势,而他们又往往占据了全体的大部分或者所谓的舆论话语权。
至于历史,有人说历史如此现实,如此功利,总之让他无法接受。那么试问一下,你心目中的历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是你教科书上不知道被删减增改了多少回的白纸黑字?还是你所见到的御用之书?抑或是你听过的美化神化了无数次的种种传说故事?巴尔扎克曾说过,历史从来就有两种版本,一种是给王公贵族看的,那是正史;一种是给平民百姓看的,那是野史。而后者虽看似离奇荒诞,难以想信,却往往比前者的真实度更可信。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一条看不见的河流,没有源头没有源尾。它就那样伴随着人类悄无声息地慢慢流淌,而似乎从来不发表意见。它们看过时间以及空间的无限广阔,自然也注视着河流的瞬间污浊,还有片刻清澈见底,但它深信,污浊的终究要清澈,而清澈得也终免难逃一天混浊的命运。如今往复,没有尽头,而让它们或污浊或清澈的,就是人类。说到了底,历史其实又是人类本性的见证以及记录。
哪一次的改朝换代不是血腥的记录,不是炮火的扬起;又有哪一次的改朝换代不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酸楚;还有哪一次的改朝换代不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有哪一个朝代不是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享荣华,有哪一个朝代不是用棋子战术的策略;又有哪一个朝代不是用那帝王之术再官民之间采取互相牵制?这才是历史。鲁迅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同样,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该正视我们自己的历史,而不是自欺欺人地看什么表面的浮夸。
说到陈汤的人物形象,有人质疑就算是不能刻画“高大全”的形象,可是这样一个人物让他们无法接受,觉得他太现实太功利太不计一切代价。可是,你又想一想,我们人类在群体上,其道德又有多高?古就有荣华富贵、高官俸禄面前,人性丑态百出的万千事件;更有科举盛行之时,范进的悲哀以及前倨后恭的那种卑劣;还有功成名就之时,抛发妻、弃亲子另攀高官富贵的种种陈世美;至于近现代的所有可以说出名字的无论伟人、还是各界顶峰的名人,有多少抛发妻的,有多少打着“真爱”之名义又迎娶娇妻的?比起这些人,你又觉得陈汤这个人物卑劣多少?尤其是当你认真看完全书,对应最后一部分陈汤自述时的种种心路历程,他对母亲的对于他的那种期望的理解,他无法回去奔丧恪守的孝道的无奈以及悲愤,他对张勃、他对惠章、他对楼护、他对吕仲、他对猴子的种种情义以及他们对他的种种中肯的评价和赞许乃至费解,他对乐颖、他对惠欣、他对倚苏的种种心情。他热衷官位,看起来仅仅是为了功名,可是我更愿意理解为他是为了施展那些内心的抱负,为了告慰那为他甘愿赴死的母亲、因他而亡的父亲,为了那不遗余力用生命来看重他的张勃。与众多古往今来就有的,一直到现代都以高姿态、假道德示人的种种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相比,陈汤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意志坚定的、有血有肉、至情至性的、秉性聪颖的更多曾经还有现在血性男儿的一个侧面代表。就如鲁迅说得,他那颗“超然的心,是得像贝类一样,外面非有壳不可的”。如此还是那句话,读书读人就是读出你自己的内心,所见者皆为莲花。古就有苏轼与佛印关于“粪土”与“佛像”的故事来说明此理。
陈汤,最后在万千士兵之前,喊出那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直到两千年后,听来都振聋发聩、底气十足的宣誓,绝不仅仅是一个心中只有功名利禄的伪君子所能喊出来的。如果不是一个血性男儿,如果不是有着满腔的抱负,如果不是有着心底的那种愤懑,便不会有如此的气势。试问你们,你们总是口口声声叫嚷着“高大全”的英雄,那么当我们在忍受百年的侵略时,当日本的铁骑踏上我们的国土时,当我们任人宰割,被人鱼肉之时,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人能喊出:“犯神州者,虽远必诛。”有吗?即使有,我们还有当年陈汤的那种气势吗?是不是我们喊出来的时候,连我们自己都听得微弱,连我们自己都听得乏力,连我们自己都无奈。 如果清末的时候,我们的国家有更多的陈汤,那么也许我们就不会有百年侵略的历史,那么我们就不会有几乎为亡国奴的记忆,那么我们的历史是应该改写的。
想起陈汤为了施展抱负所作的种种,常让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意志以及信念的坚定在常人层次的人,他比我们常人更坚定更有韧性,他更懂得那句“留命以待沧桑”。也让我想起,曾经震撼过我的那些“高大全”的人物形象,《捕风》中深入敌军司令部的钱之江、《看风》中不遗余力找到阿炳、力排众议选到黄依依的安在天、《功勋》中抱着放弃一切深入日军内部的间谍廖飞。除了他们的“高大全”之外,他们的那种比常人更坚定更有韧性的信念,与陈汤并无不同。只是,他们身上带了人性中更多的美好,是理想的化身;而陈汤带了人性的很多恶性,是现实的贴近。
虽然很多文学评论家以及喜欢对别人文字肆意地指手画脚者,最喜欢用“文如其人”来做总结,做“画龙点睛”状,做“深解精髓”状,但我对此话的大范围、大笼统用法,向来颇为反感,乃至有时候别人随意扣之这顶或过高或过低的高帽子之时,我也有深深的厌恶。对这种常常从抽象概念出发而不从具体感受出发,人云亦云,老调重弹的论调我实在不能有丝毫的好感。
我总觉得读每一部作品,我们都应该做到“三心并用”的,即“用心读之、以心会之,劳心作之”。不求言之凿凿的文艺理论,但求言之切切的具体感受。如此才能直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走入书中人物的灵魂深处。否则纵使你有通天入地的天大本领,看出来的也只是几条筋骨的框架、满纸概念的理论、隔靴搔痒的感受。更别妄图说清你对此书是什么感觉,或者妄下什么云里雾里的某须有的上纲上线的定义式概念。要说感觉也只是你自己浅浅阅读之后,所读出的你自己的内心世界。禅家说,心有莲花,则所见皆为莲花。
在我认为,“文如其人”的“文”讲求的是他本人文字的一种气势,而“人”是他本身内在的一种文字气场,一种内心对世间万物那种直入心底的感悟。绝不只是说他小说刻画的人物完完全全是他,更不是说千千万万人物的性格本性就是他。如若这般,那么《红楼梦》中400多人有名有姓之人的本性都是曹雪芹的本性吗?博爱的、忧郁的、敏感的、刻薄的、灵性的、乖巧的、尖酸的、刻薄的、虚伪的、奸诈的……,你觉得这可行吗?《红楼梦》中贾宝玉式的“痴呆”或者说他身上那种偏僻乖张性格元素,正是曹雪芹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东西,也就是艺术典型最核心的东西,它是作者从生活中独立发现辛苦提炼得来的,因而是血肉丰满富于生命的东西。而陈汤亦是如此,只有具体的艺术形象才能把那种散落在生活中的各种性格元素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红楼梦》中那些洁白无瑕的女儿,可以被蒙上狐媚靥道、扬才露己种种罪名,然而我们不是又明明看到了那藏在罪名之下的真正的洁白了吗!这些都是作家本人在反映人类“灵魂”的深所表现出的本领。决非其他。
还有那《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的人物中的忠信孝悌以及众多的背信弃义难道都是施耐庵的本性吗?《三国演义》中三国鼎立之时,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周瑜这些都是罗贯中的本性吗?作家笔下的人物,犹如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而非全部都是作家自身的肖像画。纵使有些人物有作者自身的性格因素,但更多的也是他人物的理想抱负,还有人物有而他可能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坚强意志以及各种秉性。
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一部人类的集会,一种糅合了各种元素的创造,形形色色、芸芸众生,怎可能全部美好,又怎可能全部高尚?如若都是美好和高尚,那绝不是一部好的小说,或者根本不能称之为小说。可总有很多人,既希望作家笔下创造的人物有血有肉、立体可感、包罗万象,又总是喜欢在这些人物中去揣测作者本人的性情。这就像既希望一个人在给你讲一个莫须有的神话故事,又非要认定讲述者便是这神话故事中拥有法力的神仙而非要再让他表演一样。你不觉得,这根本就情理不通、如同无理取闹、哗众取宠一样吗?你们太难为作者了。
故而我向来认为那些总是爱用“文人其人”来标榜自己所读作品之感的人,只是笼统作之,更或者完全不懂行文之用心之道,他所知道的只是教科书上白纸黑字告诉他的要填在考试卷子上的干巴巴的东西,而他只会照本宣科。这样的人,在如今评论行业,流行炒冷饭、话不着边际、扣某须有理论的时代,是曾出不穷的,大有雨后春笋之势,而他们又往往占据了全体的大部分或者所谓的舆论话语权。
至于历史,有人说历史如此现实,如此功利,总之让他无法接受。那么试问一下,你心目中的历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是你教科书上不知道被删减增改了多少回的白纸黑字?还是你所见到的御用之书?抑或是你听过的美化神化了无数次的种种传说故事?巴尔扎克曾说过,历史从来就有两种版本,一种是给王公贵族看的,那是正史;一种是给平民百姓看的,那是野史。而后者虽看似离奇荒诞,难以想信,却往往比前者的真实度更可信。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一条看不见的河流,没有源头没有源尾。它就那样伴随着人类悄无声息地慢慢流淌,而似乎从来不发表意见。它们看过时间以及空间的无限广阔,自然也注视着河流的瞬间污浊,还有片刻清澈见底,但它深信,污浊的终究要清澈,而清澈得也终免难逃一天混浊的命运。如今往复,没有尽头,而让它们或污浊或清澈的,就是人类。说到了底,历史其实又是人类本性的见证以及记录。
哪一次的改朝换代不是血腥的记录,不是炮火的扬起;又有哪一次的改朝换代不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酸楚;还有哪一次的改朝换代不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有哪一个朝代不是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享荣华,有哪一个朝代不是用棋子战术的策略;又有哪一个朝代不是用那帝王之术再官民之间采取互相牵制?这才是历史。鲁迅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同样,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该正视我们自己的历史,而不是自欺欺人地看什么表面的浮夸。
说到陈汤的人物形象,有人质疑就算是不能刻画“高大全”的形象,可是这样一个人物让他们无法接受,觉得他太现实太功利太不计一切代价。可是,你又想一想,我们人类在群体上,其道德又有多高?古就有荣华富贵、高官俸禄面前,人性丑态百出的万千事件;更有科举盛行之时,范进的悲哀以及前倨后恭的那种卑劣;还有功成名就之时,抛发妻、弃亲子另攀高官富贵的种种陈世美;至于近现代的所有可以说出名字的无论伟人、还是各界顶峰的名人,有多少抛发妻的,有多少打着“真爱”之名义又迎娶娇妻的?比起这些人,你又觉得陈汤这个人物卑劣多少?尤其是当你认真看完全书,对应最后一部分陈汤自述时的种种心路历程,他对母亲的对于他的那种期望的理解,他无法回去奔丧恪守的孝道的无奈以及悲愤,他对张勃、他对惠章、他对楼护、他对吕仲、他对猴子的种种情义以及他们对他的种种中肯的评价和赞许乃至费解,他对乐颖、他对惠欣、他对倚苏的种种心情。他热衷官位,看起来仅仅是为了功名,可是我更愿意理解为他是为了施展那些内心的抱负,为了告慰那为他甘愿赴死的母亲、因他而亡的父亲,为了那不遗余力用生命来看重他的张勃。与众多古往今来就有的,一直到现代都以高姿态、假道德示人的种种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相比,陈汤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意志坚定的、有血有肉、至情至性的、秉性聪颖的更多曾经还有现在血性男儿的一个侧面代表。就如鲁迅说得,他那颗“超然的心,是得像贝类一样,外面非有壳不可的”。如此还是那句话,读书读人就是读出你自己的内心,所见者皆为莲花。古就有苏轼与佛印关于“粪土”与“佛像”的故事来说明此理。
陈汤,最后在万千士兵之前,喊出那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直到两千年后,听来都振聋发聩、底气十足的宣誓,绝不仅仅是一个心中只有功名利禄的伪君子所能喊出来的。如果不是一个血性男儿,如果不是有着满腔的抱负,如果不是有着心底的那种愤懑,便不会有如此的气势。试问你们,你们总是口口声声叫嚷着“高大全”的英雄,那么当我们在忍受百年的侵略时,当日本的铁骑踏上我们的国土时,当我们任人宰割,被人鱼肉之时,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人能喊出:“犯神州者,虽远必诛。”有吗?即使有,我们还有当年陈汤的那种气势吗?是不是我们喊出来的时候,连我们自己都听得微弱,连我们自己都听得乏力,连我们自己都无奈。 如果清末的时候,我们的国家有更多的陈汤,那么也许我们就不会有百年侵略的历史,那么我们就不会有几乎为亡国奴的记忆,那么我们的历史是应该改写的。
想起陈汤为了施展抱负所作的种种,常让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意志以及信念的坚定在常人层次的人,他比我们常人更坚定更有韧性,他更懂得那句“留命以待沧桑”。也让我想起,曾经震撼过我的那些“高大全”的人物形象,《捕风》中深入敌军司令部的钱之江、《看风》中不遗余力找到阿炳、力排众议选到黄依依的安在天、《功勋》中抱着放弃一切深入日军内部的间谍廖飞。除了他们的“高大全”之外,他们的那种比常人更坚定更有韧性的信念,与陈汤并无不同。只是,他们身上带了人性中更多的美好,是理想的化身;而陈汤带了人性的很多恶性,是现实的贴近。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