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一面是痛苦,一面是幸福
文/舒念
我们常说有的书就是被书名耽误了,当我没有拿到这本《人间生死书》的时候,我也以为它的内容会是包含了生死的严肃与沉重,甚至可能有些关于生命的威慑,然而读罢这本书,它的内容如此的温暖疗愈,甚至让生死的变化都变得没有那么可怕,合上书本,这本书最恰当的名字还是——《人间生死书》。
佛教指人的四苦,就是出生、衰老、生病、死亡。生死皆苦,但人生就真的只能如梦幻泡影了吗?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与大卫·凯斯乐合著的这本关于生命的“指导书”,从西方文化的视角去阐释生死的意义与价值,用14个关键词归纳我们在生命中的重要感受——真实、爱、关系、失去、力量、愧疚、时间、恐惧、愤怒、娱乐、耐心、屈服、宽恕、幸福。
这其中每一个关键词都是我们熟悉的生命体验,但面对这些体验我们做出的反应却并不相似,同样的经历,有些人收获了幸福,有些人却沉浸在烦恼之中,这时候,就是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情感阈值的时候了,通过阅读这本书,你随时可以翻开其中对应自己当下情绪的一章,看看别人是怎样去应对的,放宽自己的眼界,无论喜怒哀乐,都应当在生命中占有一席之地,都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生命的本真。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伊丽莎白在创作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重病在身,如她在书中所言,自己的活动范围只有客厅的病床与一把椅子之间,很多我们当下感受到的精彩、忙碌、疲惫,对于她而言都是过去岁月的沉淀,但生命并没有因此失去意义,她关注真实的自我,关注爱的感受,也珍视所有失去的和仍拥有的力量。同样一天中24小时的时间,她的感受和我们的感受绝不相同,但并不妨碍她继续充分体验生命,并且感受到幸福。
在《人间生死书》的最后一章,作者用简短的篇幅总结了生命的最后一课——用心去触摸生命。大多数人活在循规蹈矩的世界里,我们模仿自己看到一切,既有不断进步的社会经济,也有被困在烦恼中的人,当我们眼里只有这些的时候,生命的价值变得无限的狭隘,我们甚至模仿了周遭的痛苦。其实生命远不止这么简单,万物的存在原本就是多样的,与其模仿我们所没有拥有的特指,不如尽情体验自己的生命,让自己感受到从容,生活也就不再令人感到疲惫。
“海洋、天空、繁星,或者你所爱的人,不要等到生命即将枯竭之时才赶去看最后一眼。”也许我们无法马上出发去重塑生命价值,但我们一定要知道,生命的每种体验都不是要困住你,而是让你改变新的视角,去创造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