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多少机会将宜居的环境留给后世

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是在现代化和进步的框架中长大的。我们几乎对这一套生存法则深信不疑,比如人与自然的分离,自然是科学观察解剖的对象,是可供转化为财富的资源;比如人被假设成以个人利益为目的的自足个体,误认为发展等同于无情个体的扩张与征服;比如时刻表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要在现代社会生活,就必须加入到统一的节拍中;比如从科学到商业的规模化欲望,种植园的成功启发了人们,地球上的一切都可以通过规模化赚取更多利润……资本主义的蓬勃,让人们陷入进步的迷思,一度相信这些是人类生存且幸福的唯一选择。
但步入 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进步并没有把希望送到眼前,相反,我们在今天时常体会到的,是一种末日感。现代资本主义出现后,人类对自然展开了前所未有的改造,结果是环境问题迫在眉睫,生命还能否在地球上生存竟成了未知数。经济发展没有带来安稳的生活,人们担心失业、焦虑阶级,我们意识到人是脆弱的,很难在个人对个人的竞争中幸存。我们看到时刻表以外的时间,规模化以外的规模,不确定、多样性始终存在于世界变化中。今年这场波及全人类的危机,再度佐证了进步与发展的局限性,它让我们看清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看清理性逻辑的极致便是漠视生命。其实进步只是人类的一种想象而已。
在现代资本主义行将就木,危机重重的世界里,我们还能怎样生存?停止现代化,退回到前工业时代是一种选择,但我们无法想象这样做的后果。加州大学人类学教授罗安清思考的,是如何在当下继续生存,如何与不稳定相处,既然这已经成为现状。而解决如此庞大问题的突破口,竟然是松茸。松茸是绝妙的隐喻,它生长于受到人类干扰的森林,被开采后废弃的林场,而松茸的采摘者通常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失败者,他们是来自东南亚的难民、失业者等等,他们不被雇佣,没有保障,松茸经过多重转译,从产地来到世界各地,让参与其中的人生存了下去,这一事实,正是“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生活可能”。
罗安清的松茸研究串起了生态问题、少数族裔、全球经济,我们看到,松茸的全球供应链是一个庞杂的网络,而不是按严密逻辑沿单一方向发展。“彼此缠绕、相互干扰”——罗安清通过松茸牵引出了被进步话语遮蔽的世界。松茸与其它物种相互依存才能生长,而松茸的贸易也是在合作、协调中展开的,这里,体现了与其它物种、物种内部协作共存的重要性,这场奇特的跨地理、跨文化松茸交易映射了不强调进步的资本主义的可能性。
罗安清把她从松茸身上得到的启示也运用到了自己的研究里。不同于大多数学术书籍,有严密逻辑搭建的框架,拘谨规范的语言,《末日松茸》用罗安清的话说,就是“开放的集合体”,内容与内容间不遵循线性逻辑,而是一系列短篇文章,甚至,她还大胆地用散文的笔法写作,用“插曲”等形式安排内容节奏。虽然罗安清是这本书的作者,但她从来不把这本书的诞生当作自己的功劳。她强调,松茸研究是协作共存的,学者间互相帮助,在不同学科、不同文化、不同方法之间穿梭。他们的做法是对学术私有化对学者研究造成的伤害的反抗,是资本主义废墟里的学术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