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现在,生活教会了你什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讲了什么?
有人说:只需用一个傍晚就能读完它,又或者可以读一辈子。因为它看似什么都没讲,却什么都讲了。
从0到100岁,一岁,一年,一幅画,一句话构成这本书的所有内容,可千万别低估100句话与100幅图像的力量,这背后寄放着我们成长中的感动、期许、困惑、无奈、欢悦与豁达。生命中值得被铭记的片刻感悟,全部定格在此处,这是一部0到100岁的“人生预告片”。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待我翻开这本美妙、神奇的密码本,一同解锁隐藏在其中的生活哲学。
为了迎接一个新生命,诞生了这本书
作为《时代周刊》的杂志编辑兼特约撰稿人,曾获德国新闻界阿克塞尔·施普林格奖(Axel-Springer)、亨利·南恩奖(Henri-Nannen)的新闻工作者,海克·法勒大概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创作一本如此温暖治愈的作品,更让人意外的是这本书一经出版,迅速风靡德国、法国、意大利、韩国等地,拥有10多个语种版本。
聊起创作这本书的起因,要从她第一次见到新出生侄女的情景说起,她说:“看着她被包裹得像个木乃伊似的躺在床上,好奇地朝周围的世界眨着眼睛。等待她的将是多么奇特的一段人生之旅啊!对她即将展开精彩人生羡慕不已,又为她今后难免遭遇人生的磨难而感到难过。”
不知道书中的第一句话,是不是就在这个瞬间划过她的脑海里呢?
几周后当她再次见到小侄女时,孩子学会了一项新本领——为新事物感到惊奇,经过判断之后,再将其抛在一旁。这一系列的行为,不禁让她联想到成年后的自己:“不再捡起前进路上的每一块漂亮石头,也不会执着于跳过每一个水坑。”
逐渐习惯了这个世界,难道这就是生活的意义吗?
带着这个疑惑,她开始采访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国籍的各色人物,只问了所有人同样一个问题:“生活教会了你什么?”
采访后,她意外发现,许多背景差异很大的人,在不同的人生时段,对世界的理解竟如此一致。随着采访的深入,《你想过怎样的一生?》的雏形也随之立体起来。
倘若只有文字的叙述,或许无法传达给更多人。于是,她找来了插画家瓦莱里奥·维达里。
特别想说明这位居住在柏林的插画家,可是将《纽约时报》年度最佳插画奖、葡萄牙绘本插画大奖(ILUSTRARTE)、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奖(BIB)、韩国CJ 图画书奖统统收入囊中的翘楚!
为了刻画出生动的生活情境,他采用色粉、蜡笔等综合材料来绘制。
你看!初生时的纯粹,年老时的通达,在他的画笔下是多么灵动。他用极具个性的手法,浪漫不失童趣的画风,描绘出生活中微小而温暖的瞬间。
就这样,一个人采写,一个人绘画,共同创作出这本从0到100岁的故事。
我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它,如同我的人生
关于“生活教会了你什么?”这个问题,海克·法勒的受访者中既有童心未眠的孩子,也有90岁的高龄老人。
一位来自尼日利亚的22岁学生告诉她,为了达成一个宏伟的目标,必须考虑到为此迈出的每一小步。原本成绩不佳的他,依靠这一信念,毕业考试成绩在全国名列前茅。你有没有从他身上看到自己22岁的影子?
另一位来自叙利亚的6个孩子的母亲,深知这个世界上确实没有穷人的一席之地,但生活于她依然美好,她必须享受生活。这种人生态度随处可见,那些遭受过痛苦的人,往往更能够珍惜生活中的美好;那些没经历过挫折的人,反而很难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
如此看来,幸福是相对的。
也许正因如此,中年人更容易感恩生活,一件极小的事情就能让他们感到快乐,比如一杯看起来不错的卡布奇诺咖啡,又或者是一夜安睡。
那么老人呢?诚然,一个人在晚年多半要学会向生命妥协,但是仍有一些人拥有了全新的人生体验。比如这位来自上巴伐利亚地区的女教师,在74岁找到了真正适合她的另一半。
无论是社会中享有声望的名人,还是失去社会地位的落魄人士,有时候,生活给出的回答竟如此相似。
海克·法勒说:“不知何时,我们长大了,习惯了这个世界。大山和满月这样的壮丽景象已经无法激起我们内心的波澜,爱情也让我们感到麻木。想要重新发现这些事物的美好,就必须学习用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一切,这也是本书的创作初衷:展现人在不同阶段对世界的不同理解。”
别错过这些想不到、让人动容的设计巧思
尽管这本书只有100句话和100幅图像,可是阅读这本书,仍然需要花点心思。这种感觉如同遇见一个人,外貌之外的魅力可能更打动人心。
比如,书里有不少相似的场景,它们意味着什么呢?
刚踏入学校的孩子与目送孩子上学的老人。
一对家庭30年前后的变化。
还有,串联起整个故事的关键线索“黑莓酱”“蛹与蝴蝶”。
它们在书中出现了几次?在这里不做解读,留给你们去解读吧。
为了满足创作者的设计巧思,本书采用特定水彩纸突出蜡笔笔触,烫黑工艺贴合原版质感。
此外,我们设计了仅中文版才有的独家内封,选用两幅书中的插画组合而成,“老中青”三代走向代表着生命的阶梯,一生重要的三个阶段汇集成生命画卷,加入了更多对人生的思考。
最后,希望你可以这样阅读它:
- 找到属于你的那一年,看看你是否有一样的感悟,或者写下你的感悟
- 测测你的心理年龄,看看对哪个阶段的句子最有感觉
- 跟孩子一起阅读,告诉他未来要经历的事情
- 久久放在书架上,不要一口气读完。心情好的时候,或者心情糟的时候,翻开会有不同的感受。
无论你什么时候拿起它,我们都希望这本书会给你一些启发。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这本书讲了什么?
恐怕仍然无法给出准确的回答,因为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因为这是属于所有人的故事。
“生活教会了你什么?”
请你也带上这个问题翻开它,你将遇见长达一个世纪的人生缩影。你在其中看到了什么,这便是你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