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流动惹的祸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内容比我想的简单易懂得多。纵观全书五个章节,只要把握一个关键词——流动,就基本能理解中心大意。五个章节分别阐述全球化的五个表征,即时间、空间、民族国家、消费社会(旅游者和流浪者)还有全球法律与地方秩序。第一章对时间与阶级的描写总起全文,将它完全把握之后甚至可以直接扔掉后面四章不读,因而也是我个人以为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开篇指出“公司属于投资者”,因为投资者相较管理者和雇员来说几乎不受空间束缚,无处不投资,换句话说,可以在任何地方赚钱。这种极大的流动性意味着曾经局限于某地之内的权利和义务被分离了:赚完钱连屁股都不用拍,再把钱投到下个地方。和以前把土地交人代理经营的“在外地主”相似,不过自由度要大得多,因为地主离不开地,但是如今用来投资的钱能随处流动。
这种经济上的自由流动仅仅是全球化带来的众多现象或后果之一,其实全球化的一个本质特点在于:消解距离,物理距离更甚,社会距离如移动的成本、关系的远近等同样受到影响。距离造成阻隔,阻隔形成边界,“边界事实”往往是阶层分级的元凶。上层精英对边界的随意穿越和自由流动成为彰显其权力的标志:在一个距离被广泛碾碎的全球化时代里,能否流动,流动度多大,逐渐演变为划分社会等级的重要参照因素。
消解距离还引起其他方面的变化。比如,“附近”因和我们相隔不远而失去魅力,远方却脱颖而出,激起人们无限向往。但远方毕竟是陌生的,附近则是熟悉的和可靠的,这一从近到远的过程暗示出强烈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我们由此生出种种担忧,而对难以把握的不确定性的确认,竟然也成为某种权力的源头,像专家崇拜。
另一方面,交通和信息通讯的进步打破了地方意义生产的内循环圈,当人们四处流动并以工业体系复制一切时,意义从自生变为外来产物,意义生产和再生产的中心被转移到地方之外。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地方公共空间的萎缩(转化为即时停留的商场等),人们由此失去通过闲聊和辩论来形成习俗和价值观的机会,把时间更多集中于虚拟网络,而那些从自媒体不断喷涌而来的外在于地方的信息就源源不断地实现着“意义赋予”的过程,这直接引起地方意义的“空心化”。
其实,流动加快对以流动度极低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乡土社会或熟人社会来说,反应更加强烈,甚至可以非常客观地说,我们正在遭受着比其他社会远为深刻的现代化进程。从农民进城,到网络发展,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双重浪潮裹挟着身处其中的一个个个体在不到一生的时间之内便历经了数次翻天覆地的社会变迁,而中国城乡、东西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又为这种迅速的“现代化”增添了许多悲剧性的黑色幽默。比如,不是因为吝啬而不给村里乞讨的人施舍,而是他没有二维码。
世界在某方面变平了,以前深藏其下的差距被尖锐地暴露出来,或者也可以这么说,在世界未变平之前,差距可能从未发生,是个荒诞不经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