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悲剧发生在自己身边!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尽管关于本书的差评不少,豆瓣的评分目前也仅7.1分。通篇读完本书后,笔者认为,这大概是格拉德维尔写得最好的一本书,称得上2020年度最好的非虚构作品之一。我打9分。
不少书评说,全书无非就一个观点:不要被陌生人骗了。这非但不是一个新观点,而且作者还讲述了大篇的故事,并以各种看似高深晦涩的“效应”与“理论”来解释显而易见的现象,典型的简单问题复杂化,多此一举,故弄玄虚。
然而,知道不等于相信,相信不等于践行。当一个所谓的道理出现时,它只是一句老生常谈的废话,还是你真心相信并且身体力行的真理呢?笔者认为,本书的魅力正在于:它不是单纯的传递一个结论,而是将结论讲透,讲得令人震撼,从而彻底改变你的认知,甚至改变你未来的一举一行。
为了讲清、讲透,全书贯穿了数个真实事件,风格引人入胜,情节跌宕起伏,读起来像侦探小说,可读性极强,笔者认为相当好看。
“她当时的处境有多艰难!”
本书的序介绍了震撼全美的桑德拉·布兰德事件。2015年,桑德拉·布兰德,一名美国非裔女性,开车时被一名白人警察拦下,两人发生争执,桑德拉随后被捕入狱。三天后,桑德拉在狱中自杀了。
美国亚马逊上,本书获得点赞最多的差评里说,“我几乎连序言都没读下去”,关于美国警察针对黑人暴力执法的事件,格拉德维尔难道真的要忽略美国黑人历史问题不谈吗?这简直不能再肤浅了。
然而,作者却说,“有的人针对种族主义高谈阔论,置身事外,从‘一万英尺距离的高空’俯视这个案子;有的人则事无巨细,用‘放大镜’检查每个经过的每个细节。”作者正是要将这些个案拉回到地面,追溯其本源,并试图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误解缘起何处?
作者认为,我们在与陌生人的互动中,通常都使用了一些策略来相互转译对方的言辞和意图,最终发生了严重的错误。
比如,16世纪,西班牙侵略者毁灭了墨西哥古文明帝国,造成当地2000多万人丧生。然而,在双方的交流中,翻译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误解,墨西哥王国让西班牙人俯首称臣,西班牙人却理解为墨西哥帝王要把国家送给他们。
再比如,一名男子用枪指着女友的头,结果,他扣动扳机时,子弹却卡住了。法官认定,男子表现出懊悔之意,许他保释。结果4个月后,这名男子还是枪杀了他的女友。法官看着当事人的眼睛做出的宣判,准确度还不如不见当事人。
最“专业”的人也难逃厄运。古巴境内几乎所有美国的特工曾经一度都在为古巴卖命,古巴甚至还用摄像机多机位把美国特工的工作拍下来,做成了纪录片,美国却毫无察觉。
在斯坦福大学,一个大一新生在一次聚会上邂逅了一位女生,并和她发生了关系。晚些时候,他被警方以性侵罪起诉。一个醉酒的、不成熟的19岁学生似乎在激素泛滥的、极度混乱的大学生联谊会中,弄错了一个陌生人的欲望和动机……
作者认为,我们会“默认真实”:我们假设与我们打交道的人是诚实的。只有当怀疑和疑虑上升到无法被解释的程度时,我们才停止相信。
同时,我们相信“透明”假设:我们的行为和举止为他人观察我们的内心感受提供了一个真实可靠的窗口。每个人都有根据人们的行为去判读他们是否诚实的倾向。说话得体自信,握手有力的人被认为是可信的;说话时紧张、含含糊糊的人则难以被他人信任。
作者说,以上都是无稽之谈。
书中提供了一张“愤怒”的脸,几乎每个参与实验的西班牙人都认出了那是一张愤怒的脸。而笔者却认为,那是一张委屈的脸!人们都认为,特定的心情有特定的面部表情,例如惊讶时会“惊得目瞪口呆”或“惊得睁大眼睛”。然而,在一个实验中,所有的参与者在受到惊吓时。都极大地高估了他们的惊讶表现度。他们并没有“惊得目瞪口呆”。
另一个令人唏嘘的事件。美国交换生阿曼达·诺克斯在意大利留学时,发现舍友被杀。然而,她正因自己对悲伤的反应不符合大众的常理,被警察怀疑,被大众唾弃,最终被冤枉入狱多年。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犯的另一种错误,忽视“耦合效应”:人的行为与具体情况和条件有关。
作者举例,抑郁的人往往在极度脆弱的某个特定时刻用非常容易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英国用天然气取代了煤气后,全国的自杀人数也应声下滑。最简单的自杀方式没了,许多人就选择不自杀了。
“耦合效应”理论告诉我们,不要一看到陌生人就匆忙下结论,不妨多了解一下陌生人的世界。不重视陌生人所处的环境,这使我们理解陌生人变得更加艰难。
你会怎么办?
在书的最后,作者重新剖析了桑德拉·布兰德事件的全部经过,认为桑德拉·布兰德之死正是社会对陌生人效应缺乏了解的结果。笔者看在这里时,在感到唏嘘的同时,也感到一股深深的无力感。
桑德拉案件中的白人警察正是按照公认有效的“准则”在行事,这种“大海捞针”的执法方式是公认有效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却造成了悲剧。
作者说,“默认真实”和“透明假设”问题导致我们与陌生人打交道的策略存在严重缺陷,但这种有缺陷的策略在社会交往中又是必要的。如果我们时刻怀疑别人,整个社会都将无法正常运行。
笔者在阅读中不停地问自己,如果我是当事人,在当时当地的事件中,我能做出更好的选择,避免灾祸吗?答案是,未必能。
比如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一位备受爱戴的学校足球教练被发现多年来一直有性侵儿童的行为,后来学校校长也因此被起诉,罪名为渎职。可是,所有人对教练的评价都极好,被他侵犯过的学生甚至长大后还邀请他参加自己的婚礼,作为“监督人”的你会怀疑吗?
再比如,一位反犯罪专家多次向美国证监局提交证据与报告,却不受理睬。这位专家的品质特征便是,触发他怀疑的阈值比较低,所以他能最先发现了麦道夫的庞氏骗局,并且坚信不疑得收集证据。然而,也正是他不“默认真实”的品质,他随身带枪,在家总担心有人会暗杀他,十几年来惶惶不得终日。
作者说,“我们需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了解陌生人是有限度的。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全部真相,我们必须满足于了解部分真相。谨慎、谦逊地与陌生人交谈才是正确的方式……如果社会中的我们能更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如果我们愿意就如何接近和理解陌生人进行深刻、真挚的反思,或许布兰德就不会死在得克萨斯州的监狱里了。”
小到生活中与路人的争吵,大到大喊种族歧视带来的指责与争端,这些都是陌生人互动之间出的问题。谨慎、谦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这些似乎都是废话。然而,如果你听格拉德维尔将故事缓缓道来,我相信你一定会对此类问题有新的理解。
此外,书中还有大量颠覆认知的事实,等着你在阅读中发现并思考。
例如,书中的注释里提到另一例“大海捞针”式的困局。如果放射科医生对10万名女性进行了乳腺造影检查,根据统计学概率,会查出480例乳腺癌。但是,在做出正确判断的过程中,医生还可能发现8957例假阳性,其中大概会有2000名健康状况良好的女性被误诊,他们因此要接受她们本不需要做的治疗。如果是你,你是更愿意更担心自己患病的超低概率被忽略,还是更担心成为被误诊为患病的概率变大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