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测试,另一种划分方法罢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是以前学院的读书征文活动,翻出来姑且po上来吧)
智商测试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电视上有智力问答类节目,我们在生活中经历了也经历了多场考试。而考试便源于测试智商的一种手段。
优生劣汰
智商测试仅有近百年历史。受到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影响,高尔顿萌发了优生优育的想法。他认为既然身体上的特征会代代相传,诸如智力和懒惰等心理上的特征同样也会代代相传。他想要通过智商测试区分高智商与低智商人群,以此来改良人种。
然而关于诸如智力之类的特征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获得的这一命题,时至今日仍没有定论。如果接受了智力先天遗传的论断,那么社会构成固化也会被顺其自然地接受了。罪犯、流浪汉、穷人的遭遇会被认为完全是因为他们的基因使然,而忽视了后天环境的影响。针对社会困难人士的慈善活动在高尔顿看来也是徒劳的,因为低智商的群众没有教育的价值,他们的后代依然是低智商。他甚至提议仅允许高智商人群生儿育女,这种推论令人毛骨悚然。
后来的测试者认为应该测试人们的想法而非体格。并且引入了年龄的因素。直观感受而言,随着年龄增长,智力应该越来越高。测试方法进步的同时,戈达德利用社会对智力低下人群的恐惧,推广自己的测试试题。人们认为低智商人群会给予社会负担,应该设立特殊机构看管。但优生学的重要前提十分荒谬:智力会被遗传,无论施予多好的教育都不可逆转。人们当时的恐惧促使他们默认了这个前提。
优生学随着智商测试不断地被“证明”有效,声势愈发浩大,并且与种族、地域联系了起来。被认为智商低下的妇女被强迫绝育,而强制绝育手术的广泛开展起源于一场诬陷。失去了双亲的卡丽被强奸,强奸者的家人为了掩盖其罪行,决定将她送到收容所,并声称她智力低下。正逢有人想要以优生的名义推动绝育手术的推广来获利。双方一拍即合,决定让原告卡丽提起诉讼,诉讼对象正是自己,甚至原告律师都是被告掏钱聘请的。结果毫无悬念,卡丽被送去绝育了。从这一判例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被送去做绝育手术。
然而“智力缺失”是一个方便地包罗万象的模糊词语,正适合拿来加害于人。智商测试除了用于测试人们智商以外掩藏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德国纳粹利用智商测试,施行自己的种族政策与优生政策。他们将优生学做到了极致。不仅对“残疾人”施行绝育手术,关押到收容所,还会将他们送进医院屠杀。智商测试使纳粹有了方便的理由,以科学的名义辨别什么人该生存,什么人不该生存。这一切的基础是,人们相信智商决定了人的生存能力,是会被遗传的,何况人们始终无法准确地定义什么是智力,这一伪科学才会如此猖獗。
学校中的智商测试
智商测试也被用于其他用处。比如军队征兵时,想要更高效率地识别出高质量的人入伍。为了追求效率,标准化规模化的智商测试考卷诞生。智商测试混杂着种族歧视在其中。即便设计者为不识字和不懂英语的人设计了不用写字的B卷,许多监考员看到黑人就将他们领入B卷考场,毫无解释地用大幅度挥舞胳膊作为考试规则说明。规则规定如果有人考了零分应该一对一复试避免意外,然而考官对于考零分的黑人根本不给机会。受到了这种不公正的待遇后,如军官们的阶级偏见和种族偏见所期待的那样,军官的分数比应征入伍的士兵高,南方的非洲裔美国人成绩最差。在当时已有心理学家批判这类测试试卷,它完全不承认近乎正确的答案,显得过于僵化;而且忽略了性别,地域,社会背景,不同族群的生存环境等其他因素。然而为了心理学界在大众口中的声誉和由此而来的资金、权力与尊敬,曾经批判这种智商测试方法的心理学家掉转了风向,抛弃了更有潜力的甚至更好的测试方法和想法。
随着美国大量移民涌入,学校也因为新学生色彩杂陈不堪重负,使智商测试拥有坚实的存在基础。美国的学校由于推广全面义务教育,在校生数量猛增。为了提高效率,学校开始按照年龄分班。在学生数量爆发式增长的过程中,人们开始关注“拖后腿”的表现较差的学生。智商测试与之一拍即合。
智商测试起初为了识别出智力缺失的儿童以及缺失程度,将他们送去特殊学校学习。然而考试形式就天然存在缺陷。考题设计者认为的常识可能会受到地域与阶级的影响,有些受试者根本无从得知答案。语言也可能成为理解题目的阻碍,受试者临场的心理与生理状态都会影响考试表现。
在二战之后,纳粹的极端行为使人们放弃了优生学的负面效应,开始关注那些最聪明的人。在英国有针对10~11岁孩子的11+智力测试,通过的人会被送进教学质量更高的文法中学。不言而喻的是,11+智力测试将极大地改变学生的未来,把他们划成两批人,有前途和没前途的。然而这场考试并不如人意。与其说11+智力测试通过智力划分学生,不如说它通过地域、阶级、种族来划分学生。它不过是披着智力测试的皮对社会阶层重新做了一次固化。文法学校大部分生源都倾向于本地生。想要通过11+智力测试的贫苦学生受限于学校资源,鲜有机会接触到11+智力测试所涉及的内容。即便是那些通过了测试的学生,也有无意中考取的,毫无努力之意,违背了11+智力测试选拔精英人才的初衷。同样地,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也饱受批评。仅凭一场考试是否能够如实反映人的智力。而智力又是否是人才的唯一标准?为了通过考试,学校开始针对考试内容特别辅导而放弃了原本的课程设置,各类考试补习班涌现。学生的学习目的也变得功利化。考试变成对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的考试。而且由于各校教育水平不一,弱势地区的学生连获得这种功利考力训练的机会也没有。智力测试带了的这些问题,并非改变智力测试考题能够解决的。背后指向的是教育资源不平等,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背景问题。
以科学之名
智商测试有着种种不光彩的历史。由于智商测试所谓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以及”智力缺失“一词过于模糊,便于操作和污名化的特点,别有用心者曾利用智商测试,冠冕堂皇地施行种族政策,或是攫取名利或是掩盖自己的罪行。智商测试成了区分人群,有理有据对他们歧视的一种手段。而人们始终无法准确地定义什么是智商。智商有多少是先天带来,有多少是后天环境造成的。诚然相比以前的举荐制等甄选方法,智商测试有进步意义,但同时它带来了很多问题。
后记
过了一两年,对于中国的情况这里也有一些补充:考研的分数近年来水涨船高,并不是因为题变简单了,而是越来越多的培训机构、培训班涌现,资本涌入考研市场。对于备考的学生而言可能多了一些学习技巧和材料,但培训班的花销已经在无形之中筛选了人群。其他标化考试也是类似的道理。想要好成绩?交钱来上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