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的埃科作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自认是个科幻盲,连软科幻和硬科幻都未必分得清楚,所以当有人提议让我推荐科幻读物的时候我都是连忙摆手拒绝,生怕闹笑话。不过最近读到的这本我倒是很敢于力荐,它的背景设定并不复杂,文字也不冗长,相反故事却非常有趣,配图也十分另类多元,完全可以作为5岁+亲子读物来用。
不过很遗憾的是,我找了一圈,也没看到有人将这本书作为童书向读者推荐,版本中心将这本书归类于“外国小说”,虽然这也没什么错,但父母如果不读埃科,孩子可能就要和这样的书擦肩而过了。 这本书里收录了三则科幻寓言,分别是《炸弹和将军》《三名宇航员》《矮人星上的矮人》,分别对应了“反战”“理解”和“环保”三个主题,每一个都很精彩,篇幅考虑,本文主要选择第二个故事聊聊。
01 尊重差异,彼此理解
在《三名宇航员》的故事里,因为地球已经太过拥挤,人口每天都在增长,地球上的人想到其他星球上去,于是他们挑选了三名勇士以宇航员的身份探索太空,寻找未知但可能的未来栖息地。 三个人分别来自中国、美国和俄罗斯,埃科用几句话就把三国的风格和关系透露了出来,颇为幽默。
他们都想率先到达火星 以此表现比其他人更加优秀 实际上,美国人不喜欢俄罗斯人 俄罗斯人也不爱美国人 中国人则不信任另外两个人(P48) 因为国籍不同,语言不通,到达火星的他们之间明明知道彼此的存在,却没有什么交流,因为他们问候的语言发出来的声音不同,“所以他们彼此不理解,认为彼此各不相同”。只是一起望着火星上的景色,站得很远。
到了夜晚,他们都感到了悲伤,于是用各自的语言喊出了“Mommy”“Mama”和“妈妈”,这一刻他们意识到了彼此说的是同一件事,感受到的是同一种情感,于是他们坐到了一起。 可是火星人出现了!他用独特的语言向三位地球人问号,不明所以的地球人却以为这是宣战的信号。火星人的出现让他们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尽管国别不同语言不通,但是他们都是人类,而眼前的家伙显然不是。 在这个怪物面前 他们彼此间微小的差异已经消失了(P60) 敌人和友人的转化如此突然,原本互相不忿的三个人迅速重新划分了敌友,开始向火星人宣战。 故事在这里发生了转折,一只火星小鸟突然从树上掉落,因为这只鸟和地球上的鸟差不多,三个地球人为之同情留下了眼泪,而火星人的鼻孔里冒出了两缕烟,地球人明白了,这是火星人表达同情的方式。
原来火星人和地球人在做同一件事,他们拥有同一种情感,于是他们休战了。 不能仅仅因为两种生物的不同 而让他们彼此成为敌人(P68) 在地球上,以及其他星球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味 只是一个相互理解的问题罢了(P70) 02 科幻不一定要烧脑,它也可以传达更重要的东西
或许对于看过宏大设定、一大堆科技术语和烧脑逻辑的成人而言,这样的科幻简直是太过小儿科了,根本没什么情节嘛。但细细品味,这个故事可以解读的内容实在是太多。
这段不长的文本里打破了三次“差异”,诞生了三次“理解”。
语言不通的三个人一开始明明心存介怀,后来却可以一起看风景,最终帮助他们打破芥蒂的是“妈妈”这个词,也就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一开始他们彼此设防,但当火星人出现的时候,他们的差异被迅速扭转成为共性,尽管他们是不同的人,但本质上他们都是人类,在危险和恐惧面前,他们达成了理解。
而第三次,明明三个人与火星人不是同类,却可以因为一只鸟而产生共鸣,理解彼此拥有同一种感情,停下战火。
这三次理解都在证实一件事,即同样的情感可以催生不同主体之间的理解。
在埃科笔下,我们不是为了科幻而科幻,科幻的本质还是文学。 03 好的科幻并不挑读者 最近读到的另一个科幻故事是《郭初阳的语文课》这套书里收录的一篇,冯古内特的《哈里森·伯杰隆》,这是一个荒诞、充满黑色幽默但又细思极恐的科幻短篇小说。
毫无疑问,这些故事都是在用一种看似不现实的内容来影射或警醒现实世界。这么一看,我倒是觉得之前自己的阅读过于“偏食”了,好的科幻远比我们想得要有可读,它们不会挑选读者,“你的智商不够,所以这本书不适合你”这样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矮人星上的矮人》这本书里的配图,有评论说这个配图“敷衍”“接受无能”。 我专门找了一位做设计的朋友问了一下这是什么路数,答曰:拼贴加手绘的情绪板风格,用来理清创意,梳理思路,对艺术生来说是非常入门级别的一种。但这种配图的难点在于比较意识流,除了作者本人,其他人不好解读。
读者不看好这个风格很正常,但要知道的是作者埃科本人是美学专家,符号学达人,图书配图大多需要经过作者的同意,毫无疑问,这本书可以出版意味着埃科认为这样的搭配是合适的。
棉花,蕾丝,版画拼接,水彩,纸艺,这些东西放在一起,让我感觉到绘图者在努力地拉近文本和读者的距离。“你看,这些生活里的事物就很有科幻感”,这正是我一直强调的“儿童友好”的阅读内容。
希望有一天,可以和我的孩子一起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