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些我看懂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技术理论在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产生了多种方向,有技术实体论,技术工具论和技术霸权主义等等,芬伯格吸取了原有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内容,他的批判理论不同于以往的技术哲学家,他不再对技术进行消极的批判,不再执着于技术的实体论和工具论,而认为技术是负载了价值和利益的。他指出了一种于技术理性支配的专制社会具有质性差异的社会发展目标——社会主义,这不是政治替代形式,而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正如他在《可选择的现代性》中所说的,“社会主义将是一种新的文化,不同的价值、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组织原则将在这种新文化中产生一种和谐的,充分综合的新型社会体系,这种新型的社会体系也将具有自己的技术体系。”
技术中性论的主张只有在被人们使用的时候才会有价值,如果没有受到人类的操纵技术是不会有实际意义的。简而言之,技术单纯是为人类服务,一旦脱离了功能性的作用将不再成为技术。而技术实体论与前者的观点正好相反,它认为,在技术的促逼之下,自然界会自然地被纳入一种严密的技术体系之下,在效率,速度的衡量下,自然,人类都无法拜托被技术奴役的命运。每一个人将成为一个齿轮,在巨大的技术下缓慢旋转。
技术实体论和技术霸权主义的概念很相似,他们一致认为在发达社会中,技术占有着核心地位,控制技术意味着掌握权利体系。在现代社会中,资本主义的权利都是通过技术控制得以掌握。“操作自主性”在资本主义技术体系中占有着核心的地位。技术在设计的时候仅仅考虑了极少部分人的利益,仅站在少数的人角度去研发技术满足需求。这样以来,设计者对弱势群体,也就是大多数人的利益漠不关心。
技术霸权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有很大的相关性,两者互相强化,资本主义追求效益,这使得技术的发展具备天然动力,且技术的成果最后必将反哺给少数人。这一趋势在近一百年越来越明显,而芬伯格在《可选择的现代性》中较为完整地回答谁制造技术,为何制造技术,以及如何制造技术。
什么是芬伯格说的现代性呢?“现代性”这个概念可能会和熟知的“近代”或者“现代”相混淆,但是现代性更像是一个时代特性的描述。现代性不是一个既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可选择的现代性本质上是一个具有辩证发展逻辑的现实存在,其辩证发展逻辑在本质上表现为现代性的差异性和时代性。现代性的差异性是指现代性本质上是可选择现代性,可以根据实际的社会情况去完善现代性的道路;现代性的时代性是指现代性具有与所表征时代相一致的绝对性,在特定的时代下,现代性必然会有相似的烙印。
现代化具有它自身的必然性,自从以牛顿力学体系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诞生以来,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已表现出了对传统的抛弃,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现代性已经处处体现在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社会已无法脱离现代技术。这也就是哲学家们想要理清的问题,为生活更好的进行而做出的努力。
不仅如此,现代性相信理性,科学和技术不能停止发展。“在技术和科学这两种积累性的,发展进步的制度中,没有什么仍然是坚固的”。在不断更新换代的时代下,合理化要求不断地用新的东西取代老的东西。人们可以直接触及的科技越来越广泛,然而更加需要注意的是那些被掩饰的不公平。简而言之,各种人享受的社会进步的成果并不是平等的,或许说是维度上的不同。
5G时代已经来到,无人驾驶,区块链,各种新奇事物的生长在我们这个时代里诞生了,但是人们也活得越来越自我了。打开淘宝有一整列早已被计算好摆在你面前的衣物,滑动instagram满屏都是身边的朋友或者喜欢的明星动态。世界村,共同体,连结,共同,这些大而仁爱的字样浮现出一种看似“公平”的社会表象,但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而出现的知识的断层也更加明显。这样的断层像是社会贫富差异的分离,商场里人们将想要的东西变成真实存在的产品,尽一切的可能满足路人的一点点懒惰。这类情况也开始在知识领域降维打击平凡而不知所措的人们。这类问题不止将人与人之间的裂缝拉扯变大,同时也把人类的霸道带到了自然界中。“在技术现实中,客观世界被经验为工具世界。自然界对于人的意义就成了提供原料的对象,而人自身也可按照现代性的模式进行订造。”
芬伯格的社会建构主义技术观认为,在设计技术时,社会因素与技术理性共同起作用,并回答了谁制造技术,为何制造技术,如何制造技术。这种技术观否认技术的本质先于实在,而是把技术视作社会建构的产物,主张把技术放到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去理解,从而技术不是纯粹技术理性的产物,而是综合多种社会要素的产物。因此现代化必须从技术自身出发,将西方技术和不同国家的本土文化有效地结合来实现技术的多元化发展。其中,日本是典型案例之一,它很好地将西方的外来文化与本土的政治体制框架结合,将文化,技术,现代性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对于我国的发展方向有一个很好的借鉴,需要我们找到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改善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公众是技术制造的第一对象。关于公众如何参与技术设计,不让技术成为隔离其他人的工具,芬伯格有他自己鲜明的想法。他认为技术发展是异常灵活的,在技术设计过程中,普通人是技术过程的参与者。她们可以通过扩大他们的参与,从而来转化技术;其次,技术发展是各种特殊需要的合力结果,在最终确定一种适合这种社会需要的特殊产品的过程中,那种关系是通过发明者,公务员,商人,消费者和其他社会集体之间的协商来完成的。探讨对于一个技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芬伯格认为,许多民众缺乏变革热情,习惯于、安于等级控制下的生活。并且长期的技术专家崇拜使公众习惯于将自己视为技术设计的观众而非参与者,久而久之出现了淡漠态度,因此技术民主化需要调动公众热情。技术的复杂性增加了人类对技术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但在技术价值方面,公众的参与仍然意义非凡。他所倡导的也可以称之为“技术民主化”:必须从公众参与技术入手。通过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争论,创新对话与参与设计,用户对技术创造性的再利用这三种措施来实现技术的民主过程。
让公众去参与技术设计,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创新对话,再结合时代特征,主动选择适合的现代发展道路,这些都不容易实现,但是总归需要去试探和靠近。
参考资料
[1]郭秀玲. 芬伯格的技术民主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2.
[2]王华英.技术民主化——芬伯格社会变革路径评析[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2012(00):113-130.
[3]曹典顺.可选择现代性与中国新现代性:中国道路哲学逻辑之论[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0(06):88-94.
[4]龚云. 现代性选择的逻辑—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探究[D].南昌大学,2015.
[5]刘同舫.技术可选择还是现代性可选择?——对芬伯格现代性理论前提与内在矛盾的批判
[6].哲学研究,2016(07):1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