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为孩子选诗、吟诵诗,其人其作品都太好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周读叶嘉莹先生编著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一书,读完之后看了叶先生的视频课《中华诗词之美》。读完看完心中有颇多感触,加上最近叶嘉莹先生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更多的人关注到了叶嘉莹先生,所以我今天就从一个喜欢诗词的读者角度写写叶先生和学习诗词的话题。
我心中的叶嘉莹先生
叶嘉莹先生,被称为现代中国的最后一位诗词大家。叶嘉莹是女士,称其为“先生”是因为她的品格和学问当得上“先生”的称号,这也是一种文化上的传统。叶先生一生历经离乱和坎坷,诗词是她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传承诗词文化也是她主动担负起来的使命。90多岁的叶嘉莹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讲演不休,60多年在讲堂孜孜不倦,哪怕是讲话太多导致咳血都没有让她停下脚步。70年代开始就不断在国内讲演、开课,身体力行地做事。到了老年,又悉数捐出自己一生的积蓄支持诗词文化的传承。
叶先生怎么看待自己的成就呢?她却说:“我自恨无能,如今面对着这些杂乱荒疏的讲学成果,不禁深怀惭作……” 看着这样高洁品性的长者,敬意是油然而生的,称呼其为“先生”是发自内心的。
那么叶嘉莹先生研究诗词文化,她的讲演和著作主要是讲些什么呢?
以叶先生的视频课《中华诗词之美》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先生研究和讲演的内容包括:词的起源和产生背景、词中的性别文化、词中的《离骚》传统、赏析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等人的作品、解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讲解诗和词的差异、词的美感特质和词的赏析品读创作等。在她的讲堂和书中,最经常见到的词就是“感发”——受到的感动和启发,读好的诗歌能使人受到感动、得到启发。
读和看叶嘉莹先生的书和课程之前,我读的是中信出版社出的作家榜经典文库系列的《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听得比较多的是蒙曼品读的唐诗和王立群品读宋词这类解读音频课,蒙曼和王立群老师的讲解非常好。但是他们的解读和叶嘉莹先生不一样。如果说诗词是一座森林的话,蒙曼和王立群老师让我看到了一棵又一棵非常美丽壮观的树木,但是叶嘉莹老师的课能让我窥见整个森林,而且让我知道了一棵树为什么会长成这个样子以及为什么我们会认为一棵树是美的,美在哪里。
相比叶嘉莹先生的诗词研究著作来说,她的课程视频和根据讲演整理的书稿对于像我这样的入门者和初学者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虽然旁征博引,但是总体浅显易懂,让我感觉受益匪浅。如果说我自己读诗词多是望文生义的话,叶嘉莹先生的讲解就是诗词、句、字的解释都是有所根据的。如果对诗词有兴趣的,非常推荐从《中华诗词之美》的课程视频开始看起,如果看完之后还想有所深入,那就继续读先生的其他著作。
诗词的吟诵和歌唱
叶嘉莹先生今年最新编著出版的这本《给孩子的古诗词》,是叶嘉莹先生从诗经、唐诗和宋词中选取了一些孩子容易理解的好的诗词作品,并且对大多数的诗词作品和诗人的身世、时代背景做了或长或短地解说,个别诗没有解读。解说中的一大特点就是特别强调了诗句中的部分字的读音是入声,入声类似现在的第四声,但是非常短促。叶先生本人录制的吟诵音频,里面的读音都是按照过去的读音来读的。
不过,对于叶嘉莹先生的吟诵,乍听之下,确实非常不习惯。不止我有这样的感觉,在叶先生的身边也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说为什么你吟诵起来感觉怪怪的?叶先生解释说,她觉得诗人作诗时是特别讲究平仄的,按照现在的读音,很多句子的平仄就乱了,按照古时字的读音来读,感觉这样才对得起作诗的人。对于这个观点,先生在她的讲座和著作中多次提及,而且她也确实是身体力行,不仅想要传承诗词文化,还想要把按照平仄规则的吟诵传承下去。
不过就我自己的直觉和感受来说,我赞成将古音作为注释介绍给读者,但是否用吟诵的方式来读诗,读者可以自由选择。我自己更倾向于用现在的读音来读,因为语言语音的流变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普通读者不一定非要回归吟诵传统,毕竟用什么样的语音来朗读或者吟诵诗词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我们对诗词本身美感的体会。如果有更多人愿意像叶先生一样用古音吟诵,我觉得这也是极好的,这是一种形式上的传承,是必要的,但我觉得不一定要普及给所有读者。喜欢诗词的人自由选择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来诵读诗词就好了。
说到叶嘉莹先生编著的这本《给孩子的古诗词》,我又要再次提及谷建芬老师选编的《新学堂歌》,谷建芬老师是作曲家,她和叶嘉莹先生一样,也想把中国诗词这么好的东西传承给孩子,希望更多的孩子喜欢上诗词,所以她晚年花费了很多心血为自己选的50首诗词作曲,唱出来又是和吟诵不同的一种方式,这也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种方式。谷建芬老师创作的《新学堂歌》是众多唱学古诗词作品中的精品之作,推荐给孩子们听。
孩子怎么学诗词
说完了关于叶嘉莹先生的书和课程,我回想了下自己是怎么喜欢上诗词的。小学的时候,区里面组织了一次比赛,当时老师给了我一叠打印好的诗句,让我们几个参加比赛的孩子都背熟。我记得比赛之前的那个暑假,我大量的闲暇时间就花在背诗上了。那个时候没有注释,也没有手机电脑查找,我对于每首诗的意思都是望文生义、不求甚解的。最后,不知什么原因,比赛取消了。但是,背诵下来的这些诗对我来说太有用了,我写作文的时候就经常引用,也因此受到老师的赞扬,自己对诗词的好感也越来越强。
到了初二的时候,同桌好友买了一本《宋词三百首》,我经常借过来看,后来她索性就把书送给我了。那是我的第一本宋词书,如获至宝。常常到里面去找好的句子。初中写作更是经常用上去。我记得特别清楚,初三,我参加省作文比赛,写参赛的作文时我化用了
蒋捷的《一剪梅》: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篇文章最后获得了特等奖。所以,诗词带给我的除了阅读时的美好感受,还有真正实际的作用。但是,我感到遗憾的是,我当时对诗词的认识实在是太浅显了,诗词的写作结构、表达方式、意象、写作手法等等这些都是我可以学习借鉴的,但当初仅仅停留在了引用上,没有更进一步。现在,看到了这一点,读诗、欣赏诗的层次比原来高了一点,再读起诗歌作品来,就更兴趣盎然了。
以后孩子要怎么学诗,需要背诵诗词吗?
因为我自己喜欢,所以我知道这其中趣味无穷。我会给孩子听诗歌诵读和诗歌歌曲,会和他一起朗读诗歌、品读诗歌,会根据情境给他背诵诗歌,讲解诗歌,但是不会要求孩子不求甚解地背诵下来。这么美好的东西,只要有机会多接触,我相信孩子肯定会喜欢上诗词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熟读成诵,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