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自我修养手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同时作为一名父亲,我一度认为自己可以完美胜任“老父亲”这个角色,教师的职责是“教育”,父亲的天职是“爱“,毕竟,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的东西虽有千千万,但除了物质的保障,剩下的归根结底不就是“教育”和“爱”吗?然而,这几年一路带娃下来,却是到处碰壁,身心俱疲,令我当初满满的自信心屡屡受挫。最头疼的事莫过于,你让他干嘛他总是不干嘛,你让他不要在墙上乱写乱画,他当时答应的好好的,你一转身,再回来,墙上已是花开朵朵;你花了一整天把房间收拾的利利索索,干干净净,孩子一回家,五分钟就能让房间恢复原貌,打回原形……
连最基本的生活规则都无法教给孩子,谈何培养孩子的能力,发掘孩子的潜能,使孩子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最终能够完美胜出?儿子还没有出生前,记得一次我在地铁站里看到一位父亲在吼自己的儿子:“你不知道这样很危险吗?告诉你多少遍了,你就是不听……”他的儿子正好和我的孩子现在的年龄差不多,6岁左右,俗话说“五岁六岁讨人嫌”(不过,也有的地方说是“三岁四岁讨人嫌”,据说还有的地方是“七岁八岁讨人嫌”,看来三岁到十岁左右的小孩,口碑都亟待提高),估计是这位“熊孩子”在地铁里做了什么出格的危险动作,否则也不会把这位“老父亲”给逼成了“熊爸爸”,全然不顾周围很多乘客在看着他爷俩……看着孩子那委屈的眼神,当时我就想,我将来一定不要做这样的父亲。几年过去了,遗憾的是,当时的诺言只履行了一般,我是没在公共场合吼孩子,但是在家里没少吼他,孩子平常都不想跟我一起玩,做什么事总是找妈妈。亲子关系令人担忧…….
还好,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我遇到这种事总是要反思一下,从我们职业的角度来看,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学方法,出现这样的情况,那肯定就是我的方法不对。看了很多文章再加上潜心观察后,我发现虽然现在很多亲子文章几乎都是在诸如“和孩子一起成长”、“不是我教会了孩子,是孩子教会了我”这些陈词滥调的漩涡里打转,但是细想起来,这些陈词滥调还是很有道理的,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让家长不要以大人的眼光和思维来教育孩子,而应该以孩子的眼光和思维来对待孩子,所以才要“和孩子一起成长“……,但是最终之所以沦为陈词滥调的“口头禅”,主要在于:方法不得要领。
“以孩子的眼光和思维来对待孩子”,对一个成年人来说,谈何容易?
父母总想教育好孩子,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教育”这两个字。通过对儿子的观察,我发现在孩子的眼里,世界很简单,只有两样东西,吃和玩,由此也产生了两种情绪,开心和不开心,最终导致了两种行为,听话和不听话。三岁以前的小孩,见到什么就往嘴里放,因为世界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一个大餐厅,什么都可以吃。吃好了,他就会很开心,也就会很听话。三岁之后的孩子,除了吃,他们的世界还多了一样东西,那就是玩,世界在他们的眼里也就变成了一个大玩具,什么都可以玩,哪管什么整洁不整洁,贵重不贵重,危险不危险,玩好了,他就会很开心,也会很听话。反之,事情就比较麻烦。至于能学到什么,也是潜移默化,不可强求。所以,那些会哄孩子的人,都是会玩的人,或者,准确的说,都是有时间玩的人,能玩得起的人。
玩其实就是游戏。
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在梳理了人类的文化脉络后,根据历史的发展将人分为理性的人(18世纪以前),和制造的人(18世纪之后),随后,他提出另外一种东西与理性和游戏同样重要却往往被人忽视,那就是“游戏”,并认为“称所有人类活动为‘游戏’是古代的智慧。”其实,不用学者专家告诉我们游戏的意义有多大,每个家长心里也都清楚,孩子能从“玩”中学到很多东西,也可以通过“游戏”来培养提高孩子的诸多能力,然而,身处当今“社畜时代”的成年人,有几个人会游戏,除了电子游戏?你总不能天天让孩子玩平板和手机吧?
《用戏剧游戏来培养孩子的能力》一书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不同于一般的亲子类教育书籍,要么在亲子类关键词里打转,要么简单的罗列一些小游戏来达到“即时效应”。从教育的专业角度来看,这本书有严格的教学体系,比如设立了明确的可量化的教学目标,“能力”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本书将其细化为控制力、注意力、感受力、观察力、思考判断力、反应力、表现力、想象力和记忆力九大能力,这种细分显然不是从理论层面着手,而是源于生活实际。每一个能力都是为了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比如“控制力”是3岁左右的孩子所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刚有了较强的行为能力且逐渐发展出自我意识,以为可以掌控世界,天下为我所有,这也是俗话里孩子开始“讨人嫌”的起始年龄,因此培养他们的控制力尤其重要。而“注意力”是6岁左右的孩子所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刚上小学,需要培养他们的注意力,以便课堂上能认真听老师讲课,至少要保证他们可以老老实实的坐着坚持一节课,但是在这之前,孩子是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坚持待上一节课时间的。
教学目标有了,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配以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是最难的,反而却成了本书的亮点。以游戏的方法来达到教育儿童的目的,虽不是本书首创,但它采用戏剧扮演的方法,却新颖有趣,关键是有很强的操作性。很多家长对于新的教学方法其实都有些担心,一是担心新方法是否科学,是否只是猎奇骗钱的野路子,二是担心自己的孩子成了新方法的试验品。本书的游戏方法虽然新颖,但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厚的戏剧表演传统,书中涉及到的一些方法,戏剧表演专业的课堂上依然在用,比如第八章的“太空漫步”,就是戏剧表演中的“无道具表演法”,这种方法用来训练演员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是演员的基本功之一。
此外,书中涉及的九大能力,循序渐进又相互交叉,方法也是有易有难,适合多个年龄段的孩子(作者设定的年龄段为3-12岁),而且大部分的游戏都可以在家里完成,并不需要过多的道具投入和辅助设备,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环境情况来选择具体的游戏。当然,正如那些话所说的“和孩子一起成长”、“不是我教会了孩子,是孩子教会了我”,这些游戏培养的不仅是孩子的能力,也是家长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游戏,可以增加亲子机会,改善亲子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本书虽然旨在培养孩子的能力,但也可以作为“家长的自我修养手册”。
最后,我又想起了地铁站里的那位父亲,他必然是极爱自己的孩子担心孩子遇到危险受到伤害,才走了下下策,当众吼自己的孩子,换了我,在当时的情景下,未必会比他做的更好。但,“爱”不是万金油,可以为父母所有的行为背锅,所以,我特别想将这本书送给他,并告诉他,爱也是需要方法的。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从小开始、循序渐进的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最终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才是教育孩子也是爱孩子的根本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