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宝宝一起,和情绪做朋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 陪伴孩子牙牙学语的过程中时常感慨,语言有时候就是情感、情绪本身,拓展他的词汇、句式、表达的可能性,其实也拓展了孩子的感知边界、情绪管理能力。”
1、想与不想
旅行回来,我问悠悠:你想妈妈了吗?
他说:不想。
接着,一边给他洗澡一边聊天,用他能听懂的语言给他讲我的旅途见闻:这几天妈妈和爸爸去了好玩的地方旅行,是一个乐园,就有点像《小猪佩奇》里土豆先生的游乐场,里面有无穷无尽的魔法,永远不会停止;米奇和米妮,它们就像《鼠小弟和鼠小妹》,是两只快乐的小老鼠,一个男孩一个女孩;迪士尼乐园就是它们的家,还有它们的好朋友都住在里面;哦对了!我们还看到了海盗——就像,霍格船长,只不过这个海盗的名字叫做杰克船长,他带我们坐船去寻找财宝,你还记得吗,就像小狗丹尼的爸爸一样……

讲了一会儿,我随口说道:宝宝,妈妈去旅行的时候非常想你喔。
他马上认真回应:我也非常、很想你。
开始说不想,后来又说想,这矛盾吗?当然不。
2、先舒缓,再表达
这是悠悠第一次和妈妈长时间分离,据奶奶说他表现很好,不哭不闹,比平时还听话。但其实,他心里肯定有很多自己还无法识别的情绪堆积,除了分离焦虑,可能还有疑惑、伤心、愤怒、失落,他的“不想”里,包含着紧绷的负面情绪。洗澡游戏、有趣的闲聊让他的负面情绪得到纾解,紧绷的神经松懈下来了,也就能够轻松表达情绪了。
后来,他又主动聊了很多:妈妈,你们旅行的照片,我在奶奶手机上看到了!还问我:乐园里还有什么呐?在乐园里玩,会被卡住吗(这是他动画片里的剧情)?
晚上睡觉时他又跑到床中间,两只手分别搭着爸爸和妈妈,美滋滋地自己总结说:“爸爸妈妈爱我。”
3、语言即情感
记得悠悠还不到两岁的时候,有一次我回家晚,他等急了,一见我就兴奋地跳起来,说:妈妈抱!接着来了一句:妈妈爱宝宝,宝宝也爱妈妈!
外婆在一旁惊呆了,孩子平时说的大多是叠字、叠词、短语,以当时的语言能力,很难支撑这样复杂的表达。只有我很熟悉这句话——这是常给他讲的一个绘本里的内容。原文也不是这样的,只是我习惯按自己的喜好,把绘本里的长段文字篡改成更容易理解的短句。很好理解,孩子一时触景生情,直接引用了一句刻在脑海里的“经典台词”,就像我们看到“秋水共长天一色”同款场景时往往词穷,只能吟咏古人诗句来抒发胸臆。
陪伴孩子牙牙学语的过程中时常感慨,语言有时候就是情感、情绪本身,拓展他的词汇、句式、表达的可能性,其实也拓展了孩子的感知边界、情绪管理能力。
4、共读推荐
《我的情绪小怪兽》系列已经被推荐过太多次了,我不介意再添油加醋一回:它值得所有的家长和孩子共读。

当负面情绪在孩子的认知里还未被命名时,它只是一团莫可名状的东西,在孩子小小的胸腔横冲直撞,这时孩子最直接的表达就是——哭,或者不合作;而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情绪也读取失败,就只能粗暴贴上“不乖”的标签,失去了沟通和改善的可能性。

很多时候大人自己又何尝能识别情绪呢,我们只是莫名觉得“不爽”,无法把情绪解读清楚、码放整齐,最终稀里糊涂听之任之,要么憋出内伤、加重习得性无助,要么导致一场难以预估的蝴蝶效应。共读这本书,成年人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具备了最基础的情绪感知和表达能力?
“情绪写作”一直是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无需多深入的思考,只是用旁观者的态度把情绪感受精准、清晰地写下来;书写情绪也不一定要找出解法,仅仅感知情绪、给情绪“命名”这件事本身就具有价值。在《我的情绪小怪兽》里,作者用直观又可爱的笔触描绘了这些情绪:红色的愤怒,蓝色的忧郁、黑色的恐惧……

说起学习认识情绪、管理情绪,《发脾气的牛》这本书也很棒。它讲述了一个短短的小故事:小牛情绪不好,开始对自己的小伙伴发脾气,看谁都不顺眼,对谁都出言不逊。每次发脾气都让小牛的情绪进一步升级,它变成了一只气鼓鼓的巨牛。

后来一个小伙伴指出了小牛“乱发脾气”,小牛终于从“被情绪控制”到“直面情绪”(膨胀的身体变成正常大小),向朋友们道歉、和解。

这个小故事其实展示了一个经典的“情绪事件”的几个阶段:被情绪困扰——表达/发泄情绪——认知/面对情绪——补救过失。
透过这个小故事孩子可以明白: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会生气,这很常见,也很合理;但如果一直被情绪控制,任意发泄情绪是很容易伤害别人的,如果忍不住做了,一定要真诚道歉;当你敢于直面情绪,也就获得了不被情绪操纵的自由。

更妙的是,它还暗示了情绪的连锁效应——小牛的整个情绪事件,其实是发脾气的大牛间接导致的,这很值得家长在想拿孩子撒气时反思警醒。孩子害怕被批评,其实怕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大人以“教育”为名、无节制的情绪发泄。

写到这里,又想刷一遍《头脑特工队》了,这部由“小老鼠家”出品的动画片,最迷人的是大脑总部里的各种有趣设定,比如情绪小人、记忆球、性格岛等,最感人的则是对亲情、友情的刻画,还有童年美好记忆对人一生的滋养和守护。

这部片子引导我们认知情绪的同时也传递了这样一个理念:负面情绪是大脑维持正常运转的重要机能,它并非毫无价值,更不应当一味逃避。直面情绪、学会与情绪共处,是成长的必修课。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片子虽然是卡通而非严谨的科普,却用非常有趣的方式展现了很多脑科学的相关概念,如情绪的工作机制,长期记忆、短期记忆、抽象思维、潜意识等。
我不知道孩子几岁能看懂这个片子,对我来说,这是我最爱的迪士尼作品之一,常看常新。
不说了我要去N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