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心理:把头埋在沙子里解决不了问题,但看这本书也许可以

有一种说法,大致意思是说,鸵鸟生性懦弱胆小,遭遇危险的时候,往往会选择把头埋进沙子里,对敌人视而不见,以为这样敌人就无法发现自己了。这种说法演变至今,已经成为了一种心理学上的标签:鸵鸟心理。

“鸵鸟心理”特指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状态,也可以指不敢面对问题的怯懦行为。这在如今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现代人在面对压力和危机时通常会采取回避的态度,拖延问题而不去处理,最终往往导致问题朝着更复杂、更难处理的情况发展。这种感觉就像鸵鸟被逼得走投无路时,所幸把头埋进沙子里,“眼不见为净”。
《鸵鸟心理:为何我们总是害怕与逃避》这本书就是从这个含义上来命名的,它所解释和解决的,也正是鸵鸟心理带给我们的种种疑问和困扰。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那么这本书也许能够帮到你。

一、35个案例,40项练习,清单式打卡升级
《鸵鸟心理:为何我们总是害怕与逃避》这本书是由罗伯特·费尔斯通等三位亲密关系和心理治疗方面的专家联手出品的。本书深入剖析鸵鸟心理的问题根源,解开生活中诸如自卑、逃避、焦虑等情绪的谜题,揪出真正的敌人,释放真实的自我。
《鸵鸟心理:为何我们总是害怕与逃避》是一本可读性和实操性非常强的书:
首先,这本书从我们生活中最常遭遇的困惑和问题入手,开篇就起到了“对症”的效果。比如在工作中畏首畏尾、秉持顺其自然的原则实际上却害怕挑战、明明非常渴望爱情却总是有意让自己与爱情失之交臂、生活中充满焦虑感和不自信,对于自己的表现过分担忧……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心理状态或者情感经历,那么不用犹豫,这本就是你要找的书。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究竟属于哪一种“问题人群”,搞不清楚问题的成因,害怕无法“对症下药”,没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那么没关系,这本书中列举了35个生活案例,每一个案例都是一种现实的问题表现,在这些案例面前,你也许能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
一旦找到了自己的问题类型,发现了问题的形成原因,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跟随着书的节奏,去进行清单式的打卡练习。在这本书里介绍了40项简单的小练习,待全部完成之后,你也许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也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如何改变自己。
把克服鸵鸟心理当成一次游戏,你需要做的,只是翻开这本书,升级通关,然后恍然大悟。

二、请别用外界的否定来否定自己
鸵鸟心理最典型的心理特征就是“我不配,我不行”,用类似这样自我贬低甚至诋毁的字眼来消解信心,从而使行动和结果向着消极的方向发展。
这种心理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在《鸵鸟心理:为何我们总是害怕与逃避》中介绍了它的典型性成因。
以下简单列举两方面。
- 1:首先就是我们时常会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当自己的父母。
你也许总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声音就是我们行为、表现得“父母”,会对我们的行为做出预判、指导和评价。而这种声音其实就来源于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有一句很出名的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曾经触动了很多观众。在我们内心深处,也许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声音,用来表达对自己不够好的无可奈何。但这种“我不好”究竟是谁带给我们的呢?其实正是我们的父母。松子一直不够自信,在每段恋情里都极度卑微,不能正视自己,患得患失,最后甚至间接影响了伴侣对她的看法,致使他们不屑尊重她的人格,这正是她从小被父母嫌弃的结果。

我们也一样,年幼时做错事时父母的反应,以及父母对待我们和我们交流的方式,往往会内化成我们内心的声音,影响我们对自己的认知,继而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和人生走向。
《鸵鸟心理:为何我们总是害怕与逃避》中所说:“你究竟在过着谁的生活?”“你是在充满活力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还是在无意识中过着他人为你设定的生活?”“你是真正追求着自己的命运,还是在重复着父母的生活?”这正是我们要问清楚自己的问题。
- 2:造成鸵鸟心理的第二大原因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鸵鸟心理:为何我们总是害怕与逃避》中打了这样一个比喻“这些心理防御机制可以类比于人体对肺炎的反应。在患肺炎时,身体的防御反应比致病细菌的攻击更具有破坏性。”如果说父母一次不当的批评是肺炎病菌的话,那么后续的“我不能、我不配”正是自我启动的防御机制,它让我们免于行动,避免了再次遭遇相似批评的可能,也彻底束缚了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畏首畏尾,无法正视真实的自己。所以说最后打倒我们的,可能不是肺炎本身,而是我们对于自己的过度保护。

三、冲破鸵鸟心理的牢笼,获取心灵上的自由
《老炮》这部电影中有一个镜头,鸵鸟从六爷眼前飞驰而过,这个镜头一直被认为非常具有象征意义。
六爷在出狱之后,一直很难适应社会的变化,曾经的风光不再,他做人做事的原则方法,不断遭遇挑战,而他自己也渐渐觉得“廉颇老矣”,悲从中来,尤其在面对父子关系的时候,更是一种逃避的姿态,无法正视自己和儿子之间的问题。直到最后,他找到了和儿子相处的方法,也更加清晰了做人做事的原则,懂得了什么时候变通,什么时候坚守,鸵鸟从笼子里逃了出来。它所代表的也许正是六爷重新正视自己,勇敢面对自身和环境的变化,获得心灵上的自由。
心灵上的自由,也是《鸵鸟心理:为何我们总是害怕与逃避》这本书想要带给我们的。
书中介绍了几个实用的技巧。
- 第一步:看见真实的自己。尝试列出你的能力和优点,包括你喜欢或欣赏的自身品质。以及人生目标、兴趣爱好和喜欢的活动,写下你在实现目标中所处的位置。这能够帮助你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好的一面。
- 第二步:内心批评的声音。在一页纸的左边,用第一人称“我”写下自我攻击,在右边把“我”这个人称换成“你”。比如:“我不太擅长这个工作”,变成“你不太擅长这个工作”。从而认清自己内心批评的声音,探究这些似曾相识的批评声音最开始来源于哪。
- 第三步:记录下每天的自我批评和真实的自我。在页面左侧,用“你”这个第二人称,记录下对自己的攻击和批评,然后在页面右侧,像朋友安慰你那样,用第一人称,把每一句攻击和批评,转化成更有同理心的表达。你就会发现,在别人眼里,你并没有你认为的那么糟糕。
- 第四步:行动计划。在页面左侧,记录下批评的声音,在右侧写下你要采取的,能够反应真实自己的行动计划。它可以促使你思考,批评的声音限制了你什么,而真实的你想要怎样做,从而抵抗批评的声音,缓解挫败感。
以上只是一些热身的小练习,在这本书里,还从亲密关系、依赖成瘾、工作社交等多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实操讲解。继而帮助读者真正逃脱鸵鸟心理这一牢笼的束缚,勇敢地面对和迎接真实的自我。

其实对于鸵鸟心理一直有一种争议,争议点就在于人们可能过度解读了鸵鸟的低头行为。像鸵鸟这样的庞然大物,在危险来临时,把头埋进沙子里有用吗,不过是一叶障目的手段罢了。但事实却是,它可能是出于觅食、探测水源或者休息的需要,暂时将头贴近地面而已。而这也许也正应该是我们采取的态度,不是消极的逃避,因为逃避是没有用的,危机和压力不会因为逃避就放过你。我们该做的是在积极地应对中给自己一点喘息的机会,调整好身心,去应对更大的风浪。而这也是这本书最想教给我们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