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这玩意儿,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抓落叶》是我本年度最喜欢的一本书。
这本书用少有的冷静,沉稳,坚定的口吻,探讨生命的终极意义。因为追问,发现虚无,因为虚无,选择自杀。
有人活着为了创造,有人活着为了体验,有人为了快乐,有人为了看世界,有人为了子女,有人为了父母,有人为了世间公道,但艾略特为了什么呢?他找不到。
后来他觉得,自己大概是为了“快乐”,但生活却常常不太快乐。他觉得是自己做的不好,于是讨好,忍让,压抑自己的情绪,不敢存疑,不敢愤怒,他妈妈在他不想吃饭的时候常用的道德威胁他(我想今天现实和网络中也不少见):非洲的孩子正在挨饿。
什么意思呢?一切都是你的错。
你不吃饭,就会有人死,你不享用你有的,你不珍惜,你可耻。沉重,抑郁,没有意义,更没有快乐。直到他遇到了一个真正能开解他的朋友,萨丽。她只告诉了他一句:快乐不该成为我们生活的唯一追求,更不必成为情绪的负担。
001 双线
熟悉抑郁症的读者大概知道,抑郁症原本是大脑感受快乐情绪的分区产生变化,有所阻碍,因此开心感传导变慢甚至失效,由此带来的情感上深层感受是“愧疚”和对“快乐”的一种负担感。
从《抓落叶》的其中一条线来看,普通人艾略特的故事太“寻常”了,他甚至是某种普遍情感思考方式的代表。
艾略特8岁时就显现出比其他同龄孩子更加敏感脆弱的一面。
比如,他为了让哥哥高兴,维持“抓落叶”的游戏,会在“抓落叶”比赛中故意输掉,尽管其实自己更容易找到竞技的窍门。
从那一天开始,这变成了他人生往后的每一天。
他像观察落叶一样关注着周围每个人的期待。他处处让着哥哥,听从父母的安排、勤勤恳恳工作、对恋人体贴入微……他不再理会自己的感受,不失望、不委屈、不难过、也不再快乐。
《抓落叶》里,一半的篇幅就是在讲述普通人艾略特一生的故事。只是艾略特的一生,一直都在寻找活着的理由。
好比小时候抓落叶的艾略特,他以为自己是为家人的快乐而活着,直到明白了哥哥其实并不像自己一样也爱自己,父母更喜欢性格简单的哥哥:
年少时,他以为自己是为了朋友而活着,可后来发现不论是邻居朋友还是萍水相逢的同龄人,除了自己以外,大家能都很快适应“好聚好散”的分别,世界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想象运行;
中年时,他也曾努力模仿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上班、恋爱,但艾略特越是忽略自己的感受努力融入,越是适得其反。
他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也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但艾略特也在努力,他加入了防止自杀的互助会,在这里的人都或多或少都受过一些创伤,艾略特再反观自己,比起这些人自己难倒还不算幸运吗?
就像妈妈一直用“非洲有孩子正在挨饿”来要求艾略特吃完东西。
“非洲有孩子们在挨饿,”我母亲常说,“你应该心存感激。”每当我感到不快或者她认为我没有权利感到不快的时候,妈妈就会说这句话。当然,她的意思不是说我应该感谢非洲有孩子在挨饿。她的意思是,我应该感谢我所拥有的一切,尤其是因为其他人所拥有的东西太少了。我的理论是,如果你感恩眼前拥有的一切,就不会感到难过,而你总是有什么值得感恩的东西,因为非洲和其他地方的孩子,他们的苦难无疑比你的更惨。
我花了好几年时间才发现这个论点至少有两个基本的错误。首先,感恩不是快乐。如果是的话,字典里只会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两个词。第二,如果你按照这个思路走到终点,一切都会瓦解。事情要发展到什么程度,你才可以感到悲伤、失落或者绝望?按照我母亲的幸福理论,每一个还有所失的人,都应该是无边无际的快乐。唯一有权利感到悲惨的人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即使是他也很难和我母亲争论他的悲惨,因为对他来说,事情还是会变得更糟。
我知道我应该感恩戴德。而我也是如此。现在,除了悲伤本身之外,我还为自己感到悲伤而内疚,好像我做错了什么。想象孩子的痛苦是令人心痛的,更别说要求一个孩子去想象其他孩子的痛苦,这是多么恐惧的事。在悲伤、内疚、同情和恐惧的同时,还增加了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在我年轻的时候 甚至都很难确定,但今天已经很清楚了。愤怒。一种深深的、强烈的愤怒,因为意识到生活可以如此毫不掩饰地残酷。
002 “只有一个也行,就一个伤疤,你活过的证据”
什么伤口也没有,但就是——不开心。
这是艾略特的故事,同时也是《抓落叶》中另一条故事线里,《完美身体》的故事。 《抓落叶》的另一半视角是作者精心建构的“上帝”视角——制造人类的“研究员”视角。在未来,或者说银河系之外,有一个科研室,那里的研究员们负责监测所制造的人类的行为和情绪,并且记录人类的死亡,安排人类死亡后的行程。
而这一个科幻未来感很强的故事,与普通人艾略特的故事交替出现。每当艾略特的生活里有了一些或大或小的变动,在科幻线上就会有一个“架空”的小“幻想”出现,你说是解释也好,是呼应也好,是佐证也好,这些故事多多少少有着强烈的寓言性质和哲学意味。
比如前面说到的,没有伤口的《完美身体》。生命的旅行者们在死亡后会回到研究室,研究员们会给每一个人做一张表格,纪录他们生前身体和心灵的创伤。直到“完美”的你出现了。
完美的“你”吃健康的食物,锻炼身体,避免交际,不付出感情,也不期待得到感情。完美的你保持光滑状态,于是表格上没有任何一分被记录下来。 “那是什么?”你问,“你在核对什么?” “伤疤。”他说。 “你是说受伤之后的疤痕吗?比如我不小心把手机放进搅拌机之类的?” “是,但不仅如此,这份清单包括所有使用容器有可能产生的任何痕迹。当然包含割伤和擦伤,以及皮肤松弛和头发花白,不过还有自尊受打击,梦想破灭,名声损坏,内疚等等,从破碎的骨头到破碎的心。” “你能看到心脏的伤疤?” “当然,”乔利斯说,“我还见过心脏完全被掏出来的案例呢。” 你看着桌子上的身体。它完美极了。为什么你从未注意到这点。“我什么伤疤都没有?” “显然没有,”他说,“我承认这种情况很罕见,但是,我说过,身体保持了完美的状态。”
这是《抓落叶》里的一个无名故事,我管它叫做“没有疤痕的人。”
是啊,这样的人生,也是一种人生。
但没有痛苦没有伤痕的一生,是否会过于乏味和单调呢?
没有伤痕的人生,值得一活吗?
没有人回答。
再回到普通人艾略特的人生——敏感,易受伤,有痛苦,有伤心……那,不快乐的人生,是否值得一活呢?
因为生命有且只有一次,米兰昆德拉问过,加缪寻找过,尼采也试图解答过。但答案,只在当事人手里。 003 放过自己
《抓落叶》虽然是一本虚构——27个章节,14个科幻故事与艾略特一生的故事交替推进,却丝毫没有煽情,没有劝告,甚至没有给你什么固定答案。
很多虚构故事每每讨论死亡或生命时都会急于给你答案,企图调动你的感情,甚至想用某一个答案来说服你。
但《抓落叶》不是这样。
它极度冷静,克制,足够平和理性,阅读的过程里心绪完全平静下来,会全然沉浸在对于生命的思索中。而我正是被《抓落叶》的这一点吸引了。
在我看来,平静地探讨死亡,其实是对生命严肃地思考。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从莎士比亚时起,就再也无法绕开的灵魂拷问。
生,如何活着;死,如何离开。
一个人一生中只要静下来思考过一次,那就算真的活过了一次。
只盯着快乐的人,因噎废食只得到了没有伤口的“完美”身体;
而盯着不快乐的人——更多的情感,却更多的伤心。
人类会因为不幸福而选择自杀,但最终要的是:幸福和快乐,竟然重要到要人会为此抛弃生命的地步。
研究员们故意给人类心脏留下一个空洞,因此人们才会“永不满足”。这种不满足,既使人们不断追求,生活,拥有梦想,但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折磨。
快乐一旦成为追求的全部,其他情绪一旦变成了“负面”,那么很快就连快乐也会沉重的。
转念再想,为什么“快乐”是如此重要呢?《抓落叶》给我最大的一个思索是:人所拥有的所有的情绪,都是平等的。
艾略特一生都不快乐,也一直都在想,不快乐的人生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他从8岁时,潜意识中就向往自杀。
不快乐,没意义,他参加自救会……直到遇到那个女人。
女人也想要自杀,但在自杀前,她要写一本书送给艾略特。
这本书,就是那14个科幻故事。
而这14个故事,都在告诉艾略特:快乐不应该是人生唯一的意义。
你可以不快乐。
你可以悲伤。
你可以平静。
艾略特放弃了自杀,平静地活到80岁。然后在一片安静的湖中,选择了离开。 ——————
不要被“快乐”迷惑,不要认为只有快乐才是唯一价值。
只有认清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放轻松,然后耐心感受每一份情绪,伤心失落焦虑恐惧或者开心期待平静满意,而不是只盯着——“我感觉不快乐。”
觉得自己不完美,不满足,不能开心起来快乐起来,不是你的问题,甚至不能说是生活的问题,我们虽然努力,但生活并非全然按照理性和逻辑,给每一个人回报。
从这个角度来说,《抓落叶》绝对是完美主义者救赎之书。
让人活下去的,不是对死亡的足够恐惧,而是对活下去的一种渴望——是不满足的心愿,是愿意全盘接受的情绪,是所有发生和未发生的事——走完全部就是意义,人生没有失败一说,快乐更不是人生中需要抓住的唯一一重要选项,不快乐,真的也没关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