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有魔鬼吗?
亚当夏娃还在伊甸园里厮混的时候,它出现过。耶稣在荒野修行的时候,它也出现过。《新约》里,耶稣很像个“驱魔人”,从被魔鬼附身的凡人身上把它赶出去——那时候没见魔鬼有多强大。
在基督教刚刚兴起的第一个千年,神学家长期弱化魔鬼在宗教思想体系中的作用,而且大有“收编”它的趋势。在圣奥古斯丁那里,上帝允许恶的存在是为了从中引出善,所以撒旦根本就是“神的阴谋”中的一部分。整个欧洲的民间传说里,它有许多外号:Old Horny、Black Bogey、Lusty Dick、Dickon、Dickens、Gentleman Jack、the Good Fellow、Old Nick、Robin Hood、Robin Goodfellow……听起来亲切得紧。它和人差别不大,如果你有力量和智慧,尽可以嘲笑它、打败它、捉弄它。民间谱系中,它的祖母、老妈、老婆都是悍妇,两个女儿分别叫“死亡”和“罪孽”——生活在女人堆里,魔鬼这日子多少有点艰难。至于它的相貌,众说纷纭,通常是黑色的,有时是红色的,甚至还会是绿色的。根据447年托莱多公会的法定描述:它又高又黑,有脚有爪,驴耳,两眼发光,牙齿咯咯作响,长着巨大的生殖器,浑身还散发出硫磺的味道。总而言之,在中世纪末期之前,它力量有限、也并不令人十分畏惧。
然后,魔鬼形象发生了彻底转变,这是民众和修道士共同想象的结果,也是宗教勃兴的需要。宗教不仅要让人有所憧憬,更要让人有所畏惧。从15世纪开始,“鬼神学”诞生,思想家们为魔鬼建立了一个能够引发恐慌的教义体系。圣经中的断片们被收集到一起,魔鬼(Devil)、撒旦(Satan)、卢西弗(Lucifer)、古蛇(Serpent)、龙(Dragon)、别西卜(Beelzebub)……不同的名号汇聚成同一个象征符号系统。在“末日论”盛极一时的时候,《启示录》里的一段最为人所熟知:“有一条大红龙,七头,也戴着冠冕……火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如果说此前魔鬼和人类很相象,之后则变得更加怪异和兽性,它高大,凶残,狡诈,可以侵入人的身体,又牢牢掌握了地狱。根据16世纪医生让•维尔的计算,魔鬼以地狱君王的独裁方式统治着1111个军团,每个军团有6666个鬼,那也就是7405926个亲信。马丁•路德觉得魔鬼能够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采取任何行动,它寄居在异端分子、暴徒、高利贷者、女巫、妓女的体内;能扮成守护天使甚至上帝的样子;还经常以动物形象出现。它传播瘟疫、产生畸形、扰人心智、让世界日趋堕落。——人被人自己制造的东西所吓倒,对魔鬼的恐惧引发了大规模的宗教狂热,火刑堆上火光熊熊,天主教和新教不断将对方妖魔化,大量的女巫被烧死。而同时,魔鬼是社会新闻的制造者,印刷术在普及《圣经》和赞美诗的同时,也把无数有关妖术、魔魇、巫魔夜会、魔鬼契约、魔鬼现形、诱发犯罪、行刑场面的小报传播向欧洲各地。魔鬼甚至促进了艺术的繁荣,在壁画、油画、建筑、雕塑中,魔鬼的形象爆炸一样无处不在。
物极必反,又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出现在17世纪中叶,民族国家的兴起使教会势力被削弱,一种缓慢的心理转变在上层社会兴起,世俗生活而不是宗教,开始占据更重要的地位。魔鬼的阴影在渐渐淡去。有预见者尖锐地指出:如果人们认为魔鬼不存在,那么他们很快也会觉得上帝也不存在,因为上帝与魔鬼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是联系在一起的。1667年,弥尔顿口授了《失乐园》,一个矛盾的卢西弗形象也许正代表着决裂的那一刻。18世纪初年,笛福写了《魔鬼的历史》,得出两个结论:第一,魔鬼对人的作用十分有限;第二,魔鬼实际上是在人的思想内部起作用。魔鬼从外部的独立存在,逐渐内化为“人心中的恶”,这“外部魔鬼”向“内部魔鬼”的转变,是启蒙运动破除迷信、崇尚理性的一个结果。
1796年,在小说《修道士》中,卢西弗的形象是个18岁的裸体少年,美貌异常,额头上长着一颗星,肋下有两只深红色的翅膀,散发出迷人的香气,光彩照人却又充满邪恶。在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中,很多作家称自己为“撒旦派”,拜伦是地狱与虚无的颂扬家,戈蒂埃也自得说:“夫人们觉得我像魔鬼,一个可爱的幻灭者”。作为反抗权威的象征,魔鬼成了革命和自由的“同道”。1886年,人道主义旗手雨果的遗作《撒旦的末日》出版,在撒旦与上帝的搏斗中,一片羽毛从它翅膀上脱落,幻化为一个美丽的女天使,名叫“自由”。在上帝与魔鬼的共同许可下,“自由”鼓励人们反抗邪恶,并摧毁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巴士底狱。上帝与魔鬼冰释前嫌,上帝说:“撒旦死了,重生吧,天神卢西弗!”
撒旦死了,上帝也死了。佛洛依德认为,魔鬼只是集体幻想的产物,其基础是一种偏执狂的妄想,并包含了合理的幻觉。“对我们来说,魔鬼是邪恶的、被社会排斥的、受压抑的欲望,流露着被抑制的冲动。”从此开始,“魔由心造”的观念广泛传播,人类迎来了一个新的世纪。随着享乐主义的盛行、个人地位的提高,魔鬼的形象不再那么负面,甚至,人们开始“消费魔鬼”。在电影、电视、卡通、电子游戏、小说、MTV、互联网上,我们有那么多的活死人、僵尸、吸血鬼、狼人、蛇怪、异形、巫婆、黑暗之王、黑天使、粘乎乎的怪物。对于“吓大的”我们而言,幻想和惊悚作品导致感官上的愉悦而不是中世纪那样的恐怖。当然,这里有地区差异,法国人看了好莱坞的鬼怪片会乐不可支,但是美国人还是很认真地对待一切妖魔鬼怪的,比如《X档案》,这与美国人深厚的宗教信仰相关吧。
文化学家说,魔鬼永远不会脱离人的想象而存在,魔鬼从来都是时代的产物,魔鬼是滋养社会的多种文化要素所共同创造出来的真实的集体现象。但是,教会绝不会放弃魔鬼,就像它决不会放弃上帝一样。教皇利奥十三世在1879年颁布通谕《永恒之父》,强调魔鬼存在的客观真实性。保罗六世在1972年再度确认。1992年的《天主教教理》对“这个生命,叫作撒旦或魔鬼的堕落天使”给予了同样的肯定。1999年,天主教会规定了新的驱魔仪式,增加了驱魔祭司的人数,从15人增至120人。
你相信有魔鬼吗?
你不相信有魔鬼吗?
呵呵,很早以前,有哲学家声称:魔鬼的最大诡计,就是让人相信它并不存在。
在基督教刚刚兴起的第一个千年,神学家长期弱化魔鬼在宗教思想体系中的作用,而且大有“收编”它的趋势。在圣奥古斯丁那里,上帝允许恶的存在是为了从中引出善,所以撒旦根本就是“神的阴谋”中的一部分。整个欧洲的民间传说里,它有许多外号:Old Horny、Black Bogey、Lusty Dick、Dickon、Dickens、Gentleman Jack、the Good Fellow、Old Nick、Robin Hood、Robin Goodfellow……听起来亲切得紧。它和人差别不大,如果你有力量和智慧,尽可以嘲笑它、打败它、捉弄它。民间谱系中,它的祖母、老妈、老婆都是悍妇,两个女儿分别叫“死亡”和“罪孽”——生活在女人堆里,魔鬼这日子多少有点艰难。至于它的相貌,众说纷纭,通常是黑色的,有时是红色的,甚至还会是绿色的。根据447年托莱多公会的法定描述:它又高又黑,有脚有爪,驴耳,两眼发光,牙齿咯咯作响,长着巨大的生殖器,浑身还散发出硫磺的味道。总而言之,在中世纪末期之前,它力量有限、也并不令人十分畏惧。
然后,魔鬼形象发生了彻底转变,这是民众和修道士共同想象的结果,也是宗教勃兴的需要。宗教不仅要让人有所憧憬,更要让人有所畏惧。从15世纪开始,“鬼神学”诞生,思想家们为魔鬼建立了一个能够引发恐慌的教义体系。圣经中的断片们被收集到一起,魔鬼(Devil)、撒旦(Satan)、卢西弗(Lucifer)、古蛇(Serpent)、龙(Dragon)、别西卜(Beelzebub)……不同的名号汇聚成同一个象征符号系统。在“末日论”盛极一时的时候,《启示录》里的一段最为人所熟知:“有一条大红龙,七头,也戴着冠冕……火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如果说此前魔鬼和人类很相象,之后则变得更加怪异和兽性,它高大,凶残,狡诈,可以侵入人的身体,又牢牢掌握了地狱。根据16世纪医生让•维尔的计算,魔鬼以地狱君王的独裁方式统治着1111个军团,每个军团有6666个鬼,那也就是7405926个亲信。马丁•路德觉得魔鬼能够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采取任何行动,它寄居在异端分子、暴徒、高利贷者、女巫、妓女的体内;能扮成守护天使甚至上帝的样子;还经常以动物形象出现。它传播瘟疫、产生畸形、扰人心智、让世界日趋堕落。——人被人自己制造的东西所吓倒,对魔鬼的恐惧引发了大规模的宗教狂热,火刑堆上火光熊熊,天主教和新教不断将对方妖魔化,大量的女巫被烧死。而同时,魔鬼是社会新闻的制造者,印刷术在普及《圣经》和赞美诗的同时,也把无数有关妖术、魔魇、巫魔夜会、魔鬼契约、魔鬼现形、诱发犯罪、行刑场面的小报传播向欧洲各地。魔鬼甚至促进了艺术的繁荣,在壁画、油画、建筑、雕塑中,魔鬼的形象爆炸一样无处不在。
物极必反,又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出现在17世纪中叶,民族国家的兴起使教会势力被削弱,一种缓慢的心理转变在上层社会兴起,世俗生活而不是宗教,开始占据更重要的地位。魔鬼的阴影在渐渐淡去。有预见者尖锐地指出:如果人们认为魔鬼不存在,那么他们很快也会觉得上帝也不存在,因为上帝与魔鬼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是联系在一起的。1667年,弥尔顿口授了《失乐园》,一个矛盾的卢西弗形象也许正代表着决裂的那一刻。18世纪初年,笛福写了《魔鬼的历史》,得出两个结论:第一,魔鬼对人的作用十分有限;第二,魔鬼实际上是在人的思想内部起作用。魔鬼从外部的独立存在,逐渐内化为“人心中的恶”,这“外部魔鬼”向“内部魔鬼”的转变,是启蒙运动破除迷信、崇尚理性的一个结果。
1796年,在小说《修道士》中,卢西弗的形象是个18岁的裸体少年,美貌异常,额头上长着一颗星,肋下有两只深红色的翅膀,散发出迷人的香气,光彩照人却又充满邪恶。在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中,很多作家称自己为“撒旦派”,拜伦是地狱与虚无的颂扬家,戈蒂埃也自得说:“夫人们觉得我像魔鬼,一个可爱的幻灭者”。作为反抗权威的象征,魔鬼成了革命和自由的“同道”。1886年,人道主义旗手雨果的遗作《撒旦的末日》出版,在撒旦与上帝的搏斗中,一片羽毛从它翅膀上脱落,幻化为一个美丽的女天使,名叫“自由”。在上帝与魔鬼的共同许可下,“自由”鼓励人们反抗邪恶,并摧毁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巴士底狱。上帝与魔鬼冰释前嫌,上帝说:“撒旦死了,重生吧,天神卢西弗!”
撒旦死了,上帝也死了。佛洛依德认为,魔鬼只是集体幻想的产物,其基础是一种偏执狂的妄想,并包含了合理的幻觉。“对我们来说,魔鬼是邪恶的、被社会排斥的、受压抑的欲望,流露着被抑制的冲动。”从此开始,“魔由心造”的观念广泛传播,人类迎来了一个新的世纪。随着享乐主义的盛行、个人地位的提高,魔鬼的形象不再那么负面,甚至,人们开始“消费魔鬼”。在电影、电视、卡通、电子游戏、小说、MTV、互联网上,我们有那么多的活死人、僵尸、吸血鬼、狼人、蛇怪、异形、巫婆、黑暗之王、黑天使、粘乎乎的怪物。对于“吓大的”我们而言,幻想和惊悚作品导致感官上的愉悦而不是中世纪那样的恐怖。当然,这里有地区差异,法国人看了好莱坞的鬼怪片会乐不可支,但是美国人还是很认真地对待一切妖魔鬼怪的,比如《X档案》,这与美国人深厚的宗教信仰相关吧。
文化学家说,魔鬼永远不会脱离人的想象而存在,魔鬼从来都是时代的产物,魔鬼是滋养社会的多种文化要素所共同创造出来的真实的集体现象。但是,教会绝不会放弃魔鬼,就像它决不会放弃上帝一样。教皇利奥十三世在1879年颁布通谕《永恒之父》,强调魔鬼存在的客观真实性。保罗六世在1972年再度确认。1992年的《天主教教理》对“这个生命,叫作撒旦或魔鬼的堕落天使”给予了同样的肯定。1999年,天主教会规定了新的驱魔仪式,增加了驱魔祭司的人数,从15人增至120人。
你相信有魔鬼吗?
你不相信有魔鬼吗?
呵呵,很早以前,有哲学家声称:魔鬼的最大诡计,就是让人相信它并不存在。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