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个“没钱也能快乐”的生活方式?这是个伪命题

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无论是集团公司性质的还是个体作坊性质的,在成长完善自我的同时也得到了理应获得的金钱上的收入,收入的多少可以进一步的影响一个人的认知以及发展空间,无论如何,金钱的持有量绝对在人的生活中占据绝对的重要性,没有之一。
半个下午的时间,读完了日本现象级人物稻垣惠美子的作品《五十岁,我辞职了》。坦白说,我并不太赞同书中的某些观点,其中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如果说将这本书的书名改为《换一种活法》,我觉得跟书中的内容更为贴切一些。

稻垣惠美子在38岁-40岁期间,因为同事中的前辈过生日的经历,继而给自己定下了50岁辞职的目标,并为之准备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她的辞职并不是因为工作能力不行、跟上司不合、家庭条件不允许等客观因素,而是在主观意识上的一种选择。她的目标是建立“没钱也能快乐”的生活方式,但从社会现实和传统意义上讲,这就是一个伪命题。
钱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活的内容和质量,像人们常说的那样,钱多就多花,钱少就少花,这也没什么问题。但关键在于无论钱多钱少,人们都在努力的工作,只不过因为行业、地域、个人能力的不同,收入不同罢了。但如果在当打之年的五十岁辞职以后,不再继续工作的做法,也确实充满了争议。
稻垣惠美子辞职以后,公司配发的手机和笔记本被收回,她不得不独立去商店购买手机及套餐服务,因为不懂行情被商家捆绑销售了很多附加的服务,一些社会上的基本认知都没有搞明白,我完全不理解她为了辞职做了十年的准备工作,都做了些什么?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稻垣惠美子需要将现在居住的四五十平的租房改租为二十平方左右,这样可以减少支出。在日本,租房需要担保人,但是她的父母已经超过65周岁无法担保,她的姐姐是家庭主妇没有工作同样不能担保,唯一可以担保的人只有她的姐夫,但会妹子似乎也不好意思找多年不见、不来往的姐夫…如果无法提供担保人,那就只有找社会上的担保公司做担保了,但是担保公司是需要费用的,租房由大改小时为了省钱,但是省的钱又给了担保公司,我不知道这样的操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稻垣惠美子为了省钱,家用电器除了冰箱以外,其他的基本都放弃了。不开灯、不看电视、不用微波炉、不用暖炉…我在想,这样的生活可以单人尝试,但放眼社会,很难得到复制,基本寸步难行。
对于公司单位的多年培养,稻垣惠美子非常感激,但同时也受制于企业集团的一些弊病,这个可以理解,因为人的社会是非常复杂的,人情往来、人情世故、世态炎凉,在社会上生存哪有那么容易啊?
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一直有一种强烈的不协调感伴随着。稻垣惠美子在辞职以后还在继续接《朝日新闻》的约稿,并吐槽了稿费非常低的问题。她还表达了关于一些打零工的想法,例如去酒窖帮人做饭等等,这恰恰证明了钱的重要性,没有钱,生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每个人在生活过程中确实有很多无奈的时刻,但这并不是不需要工作的理由,可以给别人打工,也可以自己当老板,让自己有事做,在社会中不至于让自己脱离很远。钱的多少说起来也就是个数字,但一个人的生活和家庭中几个人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在当今全球通货膨胀迅猛的情况下,除非有巨额存款,否则用不了几年都会被稀释的难以接受,就算只想维持最最基本的生活,也不能没有收入,这还是在个人以及父母(不考虑婚配以及子女)不生大病的情况下。
《五十岁,我辞职了》这本书看一下,有些人当然可以借鉴或者尝试一下书中稻垣惠美子的选择和生活方式。其实人在一生中会有很多困难,偶尔换种活法、换种心情体验一下也不错。也许书中所写代表了日本当今社会的一种现象,但据我所知,日本少子老龄化的时代已经持续了多年,经济状况极其恶劣,每个人都在为了活着而努力,亲情、友情的代价极为奢侈,但我并不认同稻垣惠美子的观点。如果非要说明一点的话,那就是稻垣惠美子的勇气和她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可以给一些人带来一些启发,但也仅是启发,毫无复制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