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生命的起源》译后记

认识尼克·莱恩是从《能量、性、死亡:线粒体与我们的生命》开始的(台版译本,Power, Sex, Suicide : Mitochondria and the Meaning of Life)。被这本书彻底迷倒之后,我又找到了它的“前传”:《氧气:改变世界的分子》(Oxygen : The Molecule that made the World)。前两部书,加上拙译的这第三本,构成了莱恩以线粒体为中心的能量生物学三部曲。这是一座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的丰碑。
尼克·莱恩的第一个大陆简体译本是《生命的跃升》。在我看来,书是非常精彩的书,但在他迄今为止的四本重量级科普作品中,是最没有代表性的一本。
因为他的力量所在,并不是花团锦簇的诗集式作品(这方面的巅峰,请读马特·里德利的《基因组》);也不是宏大的全景视野以及科学人文的无缝连接(这种经典请读卡尔·萨根的《魔鬼出没的世界》)。他的语言“穿透”技巧(对非专业读者的思维而言)不是第一流的,比不上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那样娓娓道来的本事。他没有霍金神一般的光环,也没有阿西莫夫大祭司一般的庄严。
他虽然也变得越来越好斗,不断挑战伪科学、谬论乃至科学界的偏颇现象,但还赶不上道金斯的牙尖爪利。他的文笔起点相当高,但这些年来没有太大的进步。纯论科普作品的文字成就,我最欣赏的反而是系列第一本《氧气》。因为它在文笔、思想和科学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程颢曾把《论语》的文章比做玉,《孟子》的文章比做水晶,认为前者温润而后者明锐。在我看来,《氧气》就是玉一样的文章,后面两部越来越水晶。这第三部,简直是水晶制成的投枪。
这才是莱恩的力量所在:极端锐利的思想,以穷幽极微的科学细节和深厚的思辨功底大力投出,冲击读者的头脑。翻译《复杂生命的起源》的艰苦过程,再次印证了我从初见以来对他的认识:二十一世纪以来最独特、最具冲击力的科普作家。
我最喜欢豆瓣网友毛樱桃对他的一句话简评(选自豆瓣Oxygen短评区):“这人是真不拿读者当外行啊,什么专业名词都往上招呼。头回被一本科普书折磨得死去活来!”
是的,这就是莱恩。在本书的绪论中他还记得你是个非专业读者,装模作样说:我会尽量少用行话,多打比方。术语很简单的,多看看就懂了。接下来开始讲历史,就不太对劲了。怎么看,怎么像一章生动活泼的文献综述。进入戏肉章节,名词们开始蜂拥而至。逻辑之复杂纠结,各方观点之此起彼伏,你会开始怀疑,这到底是论文还是科普?
这是一个精神动物,一个偏执狂。一个蝼蛄掘地求长生的探索者,掘一阵就要抬头看看天上的星辰;一位怀着赤子之心的熊状大汉,相信读者对生物化学反应原理和他有同样炽烈的好奇心。
相信很多读者是跟着比尔·盖茨的年度推荐找到了这本书。然而盖茨在此的意义不是他有钱或者视野高妙。意义在于,盖茨有世上罕见的条件和心境,可以客观真诚地道出:如果困在荒岛上过一年,只能带五本书,那么什么书才能和他的大脑party至高潮。大脑这个东西很贱,就需要受折磨,才会分泌让你欣快的物质。大脑喜欢两种毒品:新的信息;严整的逻辑与秩序。莱恩的作品从不缺乏这两者。在《复杂生命的起源》中,两者都呼啸而来。
这本书雄心勃勃。它讨论两个生物学中皇冠明珠般的课题:拥有线粒体的真核细胞(即“复杂生命”)是怎样起源的,以及生命本身是怎样起源的。莱恩给出的回答当然是一家之言。然而他的视角之独特,观点之颠覆,逻辑之严整,证据之充分,对读者的期望之高,在我几十年的科普阅读中都是独一份。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差不多被他说服了。
于是我惶然提起译笔,再一次接受他的折磨。
——严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