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前几天托友人买到打折的《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从上海邮寄过来刚好赶上离开武汉回家,作为火车上的读物再也合适不过了。顺便提一句,所谓友人,实际是个未曾谋面的豆友,在他那里买过几次书,过程很愉快,便相熟了。第一次收到他寄来的书,惊叹于包装的细心,仿佛装的不是二手书,而是寄给国外大学研究生院的申请材料——每本书都用单独的塑料袋封好,整齐的放在邮包里,包装空余的地方拿废报纸塞住,防止书在面乱跑,邮包拿宽塑料胶布缠得密密实实。大家可以看看他转让的二手书(http://www.douban.com/people/1363549/offers),买上几本便知我所言非虚。
即便不是人老色衰,村上春树也是没有多少看相的,看看封底上的那句话“让你看到村上春树在苏格兰玩游戏的身姿”,再翻到书的33页,就知道这个广告实在是个冷之又冷的笑话。我不懂酒,无从想象威士忌入口是怎样的感觉,只记得家里面有个柜子是父亲用来放酒的,开柜后便有一股子醇香,在我相当有限的喝酒经历里,白酒并没有留给我什么好印象。看过村上的《如》,居然产生了“啊,是啊,真想一个人跑去远处什么地方,喝一口那里的美味威士忌”那样的心情,只怕村上要偷着乐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看书的愉悦与村上痛饮威士忌的愉悦,有相当的雷同感,只是程度要弱了太多——把对威士忌风味、口感,以及苏爱二兰风化的印象转换成文字,简直比修巴比塔更难。无法亲自体验威士忌之美妙,只好跟着村上的小旗晃悠晃悠。苏格兰的威士忌以islay岛为佳,这个小岛在苏西海岸,具备酿造上好威士忌的大麦、好水以及泥炭,连海风也是天赐的,“雨季时,木桶(发酵槽)一个劲儿吸入海风, 到了旱季,威士忌又从里面一下接一下把海风退还出去。islay特有的自然芳香就在这种反复当中形成了……”说islay的威士忌个性鲜明,不同厂家的酒有不同的性格,我毫不怀疑——大凡手工制品,如果制造或相传的年代足够久远,一定会把手艺人的个性吸纳进去。想起老家酿的黄酒,不同的人家有不同味道,甚至使用同样的酒曲,酿出来的黄酒也有差异,这种差异源于水土,也源于酿酒的大缸,或者发酵的时机。各家的酿造工艺不同,却又各自保持着稳定性,personality这个东西就这么来了。村上在islay岛,一路与酒厂老板黏黏糊糊,骗吃骗喝,着实令人羡慕,尤其是以纯麦芽威士忌和带着海潮清香的牡蛎为祭物的仪式,居然连着举行了六回。作为发源地,爱尔兰的威士忌自然不差,与苏威相比却只能称为二流角色,村上没了去酒厂的兴致,一头扎进镇上的酒馆,“领略酒馆自成一统的日常风情”,的确,在酒馆里揣摸酒客的心理,就像在迪厅看或兵或匪或嗲男或悍女,在里面群魔乱舞的乐趣一样,风情万种。
读村上的文字,最好对西洋音乐有所了解,最好爵士古典兼备,这家伙喜欢三不滋儿的引用若干人名、曲名,小说里面如此,游记里简直变本加厉,恨不得左手拿他的书,右手点着GOOGLE. 当然,这也让若干文艺青年觉得他(她)们在音乐上的投入产生了极大的正外部性。不仅如此,村上娘子阳子夫人也亲自上阵,为《如》提供一些“散发威士忌味儿”的照片,拉佛洛伊格酒厂那张算是特别出彩的,黑白的线条与色块,使得酒厂居然有了一种日本味道;丁格尔镇的酒馆那张也不赖,在暗黑的基调下,推门而出的那名顾客雌雄莫辨,既像《偷天换日》里的斯蒂夫,又有格拉芙的意思。
“酒这东西——无论什么酒——还是在产地喝最够味儿”,当我在电脑前正襟危坐敲这些字的时候,想起村上的总结,恩,看他这本《如》时我正在火车上,窗外不是那些有着鲜亮色彩的童话房子,也没有“多么鲜亮、多么舒展、多么深邃”的爱尔兰之绿,有的是冰雪初融的农田,以及零零星星的黑瓦红墙,我却因为很快就可以到家,有些微醉了。
即便不是人老色衰,村上春树也是没有多少看相的,看看封底上的那句话“让你看到村上春树在苏格兰玩游戏的身姿”,再翻到书的33页,就知道这个广告实在是个冷之又冷的笑话。我不懂酒,无从想象威士忌入口是怎样的感觉,只记得家里面有个柜子是父亲用来放酒的,开柜后便有一股子醇香,在我相当有限的喝酒经历里,白酒并没有留给我什么好印象。看过村上的《如》,居然产生了“啊,是啊,真想一个人跑去远处什么地方,喝一口那里的美味威士忌”那样的心情,只怕村上要偷着乐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看书的愉悦与村上痛饮威士忌的愉悦,有相当的雷同感,只是程度要弱了太多——把对威士忌风味、口感,以及苏爱二兰风化的印象转换成文字,简直比修巴比塔更难。无法亲自体验威士忌之美妙,只好跟着村上的小旗晃悠晃悠。苏格兰的威士忌以islay岛为佳,这个小岛在苏西海岸,具备酿造上好威士忌的大麦、好水以及泥炭,连海风也是天赐的,“雨季时,木桶(发酵槽)一个劲儿吸入海风, 到了旱季,威士忌又从里面一下接一下把海风退还出去。islay特有的自然芳香就在这种反复当中形成了……”说islay的威士忌个性鲜明,不同厂家的酒有不同的性格,我毫不怀疑——大凡手工制品,如果制造或相传的年代足够久远,一定会把手艺人的个性吸纳进去。想起老家酿的黄酒,不同的人家有不同味道,甚至使用同样的酒曲,酿出来的黄酒也有差异,这种差异源于水土,也源于酿酒的大缸,或者发酵的时机。各家的酿造工艺不同,却又各自保持着稳定性,personality这个东西就这么来了。村上在islay岛,一路与酒厂老板黏黏糊糊,骗吃骗喝,着实令人羡慕,尤其是以纯麦芽威士忌和带着海潮清香的牡蛎为祭物的仪式,居然连着举行了六回。作为发源地,爱尔兰的威士忌自然不差,与苏威相比却只能称为二流角色,村上没了去酒厂的兴致,一头扎进镇上的酒馆,“领略酒馆自成一统的日常风情”,的确,在酒馆里揣摸酒客的心理,就像在迪厅看或兵或匪或嗲男或悍女,在里面群魔乱舞的乐趣一样,风情万种。
读村上的文字,最好对西洋音乐有所了解,最好爵士古典兼备,这家伙喜欢三不滋儿的引用若干人名、曲名,小说里面如此,游记里简直变本加厉,恨不得左手拿他的书,右手点着GOOGLE. 当然,这也让若干文艺青年觉得他(她)们在音乐上的投入产生了极大的正外部性。不仅如此,村上娘子阳子夫人也亲自上阵,为《如》提供一些“散发威士忌味儿”的照片,拉佛洛伊格酒厂那张算是特别出彩的,黑白的线条与色块,使得酒厂居然有了一种日本味道;丁格尔镇的酒馆那张也不赖,在暗黑的基调下,推门而出的那名顾客雌雄莫辨,既像《偷天换日》里的斯蒂夫,又有格拉芙的意思。
“酒这东西——无论什么酒——还是在产地喝最够味儿”,当我在电脑前正襟危坐敲这些字的时候,想起村上的总结,恩,看他这本《如》时我正在火车上,窗外不是那些有着鲜亮色彩的童话房子,也没有“多么鲜亮、多么舒展、多么深邃”的爱尔兰之绿,有的是冰雪初融的农田,以及零零星星的黑瓦红墙,我却因为很快就可以到家,有些微醉了。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