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清单:前苏格拉底时期
(1)泰勒斯
1、泰勒斯被称为“哲学之父”,是古希腊政治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他生于公元前624年的希腊殖民地米利都——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所以他是米利都学派(伊奥尼亚学派、爱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死于公元前554年和548年之间。
2、尽管关于“希腊七贤”(“七哲”)名单的说法不一,但是泰勒斯总是榜上有名,因为它是第一个在思考世界时跳出了神话和宗教的人,第一次从哲学的角度去解释世界的本原,就凭这一点,就足以让他青史留名。
3、泰勒斯没有著作留下来,《航海占星术》是假托在其名下的,所以对于泰勒斯我们知之甚少。关于泰勒斯的思想和经历,都是出自其他哲学家的记载,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4、作为天文学家,据说他曾利用日影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并成功预言了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日食。他还有两个关于天文学的有趣的故事:从气象预测中在橄榄油生意上大赚一笔和顾着仰望星空而掉入坑中。
5、据说泰勒斯曾到过埃及,并在此传播了几何学。传说泰勒斯原理(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等几何原理都是泰勒斯发现的,但这也很有可能只是假托其名下罢了。
6、关于泰勒斯的思想,可以总结为三句话:(1)所有事物都充满神性(神学);(2)地球是一个漂浮在水上的扁平体(天文学);(3)水是万物的本原(哲学)。
7、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万物产生于水,又归于水,这很可能是因为他观察到生命离不开水的事实。同时,在他看来,水还可以变成火(水在高温下蒸发)、变成土(水被土吸收)。因此他的格言是:“水是最好的”。当然,泰勒斯并没有回答水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也许这在他看来根本就不成问题。
8、这个观点虽然幼稚,但是它却把世界好像是什么(经验世界)和世界实际是什么(本质世界)这两个问题做了区分,也就是说泰勒斯在追问真实的世界,即“实在”,这实在是天才的一步。
9、其实这个观点也不幼稚,万物是由氢构成的,而水的三分之二是氢,这至少说明了泰勒斯的观点并非天马行空。并且,这些观点虽然简单,却意味着与常识的决裂,这启发了后来的哲学家们。
10、万物的原本是水,水可以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中转化,因此泰勒斯把自然视为有生命的、运动的、活动的和变化的。
(2)阿那克西曼德
1、阿那克西曼德是米利都学派的第二位代表人,生于公元前611年,死于公元前547年或前546年,他是泰勒斯的学生。
2、据说阿那克西曼是第一个绘制地图和天体图的人,还将日晷引入希腊。尽管他的著作《论自然》只剩下残篇,但这却是已知的第一本希腊哲学著作,同时也是第一本希腊散文著作。
3、 与泰勒斯不同,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已知的水,而是一种区别于我们能够经验的东西——“原始基质”(也可以叫“元质”),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哲学史上的第二大步。这意味他比泰勒斯更进一步,他把水看做是一种衍生物,而不是万物的本原。这也很好解释,水是湿的,火是热的,泰勒斯的观点很难解释火的本原是水。他也不认为原始基质是其他的任一种原素,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一种元素就会征服另一种原素,那么这个时候其余的原素就不能存在了(例如水可以灭火),原始基质在这场宇宙斗争中必须是中立的。
4、阿那克西曼德认为,这种原始基质是“无限定”(apeiron,也可以被翻译为“阿派朗”、“无穷”、“无限”、“无定”、“无规定”、“无定性”)。“无限定”是一个永恒不朽、无穷无尽的实体,万物由它产生,又归于它,同时万物可以互相转化。
5、关于“无限定”,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理解:(1)“无限定”是一个混合体,事物通过分离从中产生;(2)“无限定”是无穷的、不确定的,正因为这样,它才能产生万物而不至于被耗尽;(3)“无限定”是处在可观察的原素之间的某种东西。
6、但这并不是说“无限定”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恰恰相反,在阿那克西曼德看来,“无限定”是一种具体的无限实体。
7、阿那克西曼德比泰勒斯进步的地方还在于,他试图描述了世界生成的过程。在他看来,从“无限定”这个实体中分出来的首先是热,接着是冷,热像一个巨大的火球包围着冷,使冷变成湿气,再变成空气;空气膨胀从火球中冲出形成一个个圆圈,从这些圆圈里面出来的,就是天体,空气围绕着这些天体。太阳是最遥远的天体(关于阿那克西曼德对太阳大小的看法有三种不同记载:太阳像大地一样大,或太阳大于大地的27倍或28倍),其次是月亮,再次是其他恒星和行星。
8、关于地球,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地球是处在宇宙的中心,是一个圆柱体,其通过其他的天体处于平衡状态。同时,他还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上和下。这些不切实际的观点,预示着现代天文学的某些特征。
9、阿那克西曼德还有关于生物演化这样超前的、令人吃惊的观点。他认为,最早的生命从湿气中产生,其实也就是从水里产生。慢慢地,这些生命中的一步扥离开水来到陆地这样较为干燥的地方,并适应了新环境。他还破天荒地说到,人和其他动物最初都是鱼,这不得不令人惊讶。
10、阿那克西曼德还提出了关于“正义”的言论。他认为,万物从“无限定”中产生,最后归于它,然后又产生新事物。这是一种早期的世界交替学说和历史循环学说,同时,这种永恒的、循环的过程中暗含了“正义”的观念。因为万物从“无限定”产生,其实是一种窃取,就像我们借东西一样,借了是要还的。所以,正义必须要求万物最后要回到“无限定”中,这才是正义的。
(3)阿那克西米尼
1、阿那克西米尼是米利都三杰中的最后一位,生于公元前588年,死于公元前524年,据说他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他曾用伊奥尼亚的方言写了一本散文著作,但同样未能流传下来。
2、和他老师阿那克西曼德一样,阿那克西米尼也是一个一元论者——认为世界的基质是“一”。但他认为,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定”太过神秘也太不确定,又觉得世界的本质不会是泰勒斯认为的是水——这样有形的事物那样简单。所以他提出一个介于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之间的观点:世界的本原是“气”。
3、在阿那克西米尼看来,“气”可以指空气,也可以指蒸汽或是水汽。之所以选择“气”作为世界的本质,这可能是一种中和的结果,因为气不像火那样干而热,也不像水那样湿和冷,它介于两者之间,“气”是干而冷的。
4、关于“气”是世界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气是生命的原则,它是给予万物生命的,包括人。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没有了呼吸,有机体就会死亡。(2)人的灵魂也是一种气,它把人结合为一个整体。(3)气包围着世界,世界也有呼吸,这种宇宙之气是有活力的,可以在空间上无限扩展。
5、阿那克西米尼更大的贡献在于,他认为不同的实体之间的一切区别都是量的区别,完全取决于“气”的凝聚程度。换句话说,是“气”的稀释和凝聚产生了万物并造成了万物的转化。举个例子,万物都从“气”中产生,当“气”稀薄的时候,他就是火;当“气”凝聚的时候,就是风、云;再凝聚就变成了水;最后是土、石头。(注:凝聚——占据一定体积的质料在量上的增加;稀释则相反。)
6、这种观点非常科学:基本元素在量上的变化能够导致质的变化。同时这也是从“量”这个新的角度来看世界的本质,对后来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有着深刻的影响。
7、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观点。“气”的凝聚和稀释使得世界是运动的,所有的变化收拾从运动中产生,运动是永恒的。
8、阿那克西米尼认为大地就像一个圆桌,“气”包围万物。他的自然观还有:闪电和雷的形成是因为云变成了风;当太阳照到云上的时候就形成了彩虹;当下过雨,地面需要蒸发水分的时候则形成了地震。尽管都是错的,但却在朝着科学的方向迈进。
9、继阿那克西米尼后,米利都学派的其他人物还有:希波、伊德乌斯和第欧根尼。
10、公元前494年,波斯人镇压伊奥尼亚的叛乱,在这场战争中,米利都被波斯人毁灭,米利都学派从此走到了尽头,但它对哲学的影响并未停止。
(4)毕达哥拉斯
1、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的数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毕达哥拉斯学派(同时也是一个宗教)的创始人,出生在公元前580年—前570年的萨默斯,后因反对僭主政治、忠于贵族政党而被迫在公元前529年移民到南意大利的希腊殖民地克罗顿,据说他还到过埃及学习。可惜的是,毕达哥拉斯没有著作传世。
2、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具有宗教、伦理和政治目的的社会团体,其理想是净化生活、发展政治美德,强调道德训练、抑制情感和集体主义,从而实现自我检查,改进自我品格,使自己的灵魂达到和谐的状态。这个团体像大家庭一样生活在一起,财产公有,共同学习艺术、手工艺、音乐、医学和数学。
3、这个学派还有一些神秘的宗教仪式和古怪的规定,例如不能吃豆子、不要捡东西、不要掰面包、不要碰白公鸡、房里不能有燕子等等。毕达哥拉斯作为教主在其死后也被神化,被赋予了各种神力。毕达哥拉斯学派后因受到克罗顿政治权威的迫害而逐渐走到尽头。值得一说的是,该学派允许贵族妇女参加,这是其他学派所没有的。
4、毕达哥拉斯不关心实体问题,而更关心事物的形式和关系,尤其是数量关系。他试图通过“数”来解释世界的规律,也就是说,他认为“数”是万物的原则和本原,是这个世界秩序和法则的基础,事物只是对数的模仿,因此数构成了事物的形式、原因和关系结构,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数来表示(例如,点是一,线是二,面是三,体是四……),所以说数是永恒的。同时,数还是实体(而且是最真实的实体)。由此可见,毕达哥拉斯是一位唯心论者。
5、毕达哥拉斯可能是数论的创始人,数学的严格证明也是从他开始的。传说毕达哥拉斯定理(a²=b²+c²)就是他发现和证明的,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从此,哲学和数学开始有了“深刻而又不幸”的影响(罗素语)。
6、毕达哥拉斯把数和实物区分开来,预示着后来质料和形式的区分,直接影响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体系。
7、毕达哥拉斯提出“无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无限的,因此,无限优于有限,个体事物的出现是通过对无限空间施加空间形式而对无限进行限定。此外,毕达哥拉斯还提出“对立”的思想,认为自然是对立的结合,存在着有限与无限、奇数和偶数等十个对立面。
8、关于天文学,毕达哥拉斯认为,球形宇宙的中心是火,围绕中心火分别是土星、木星、火星、水星、金星、太阳、月亮和地球,由于十是完美数字,因此宇宙存在十个天体,除了上面的九个外,还存在一个反地球,这个反地球遮挡住了中心火;太阳反射中心火的光。行星由依附于行星的透明球体来推动,并围绕其旋转。天体的运动表现为八音度,因此宇宙是一个巨大的和谐。这也构成了毕达哥拉斯的美学观点:美是和谐。
9、毕达哥拉斯的伦理学根植于数字神秘主义,他认为爱情、友爱、正义、美德、健康等也都是以数为基础,例如爱情和友爱是数字“八”,因为“八”是和谐的,所以爱情和友爱也是和谐的。毕达哥拉斯相信灵魂不朽和复活,并将其视为抽象思考的部分。他把人生比喻成一场运动会,从而把人分成经营者、参与者和旁观者三种,商人追求利益、运动员追求荣誉、观众追求智慧。
10、毕达哥拉斯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数论和几何学,直接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他将数学与神学相结合,奠定了从古希腊、中世纪到康德的宗教哲学的特征;他的天文学,影响了后来的开普勒;他的灵魂观,对后来的基督教和神学家们也影响重大。
(5)赫拉克利特
1、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5年-前475年),出生于以弗所的一个贵族家庭,所以一直保持着坚定的贵族气质并蔑视民主政治。他严肃、悲观、批判、独立,在他看来,赫西俄德、毕达哥拉斯、色诺芬尼、荷马等人都不值一提。他的著作只留下一部残篇——《论自然》,充满智慧但风格晦涩,因此被称为“晦涩者”。
2、赫拉克利特把“变化”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核心,认为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中。正因为变化,才有了宇宙和生命,没有任何事物是真正永恒的。正因如此,赫拉克利特选择了永不停息、永远运动的“火”作为万物的本原,使其为不断转变为其他事物的存在者,所有事物都与火相互转化。而事物之所以看上去是永恒的,这只是我们被假象迷惑了,没有观察到事物的本质。
3、关于变化,他有两句名言:“万物皆流”和“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4、所以,可以看出,赫拉克利特是一个一元论者。他说,“一切产生于一,而一产生于一切”;然而“多”的实在性远不如“一”,一就是神。
5、赫拉克利特还提出对立与统一的思想。他认为每一事物都是对立性质的统一体,因为每一事物都会变成其对立面,也就是说,事物在对立变化中实现统一。所以,在这一意义上,“上升和下降使同一条路”,“善和恶是一回事”,“每一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
6、这种对立统一(运动)构成了世界的和谐,也构成了世界,如果没有这种对立,世界将会停滞并毁灭。因此他说“战争是万物之父、万物之王”、“斗争就是正义”。这种思想可看做是黑格尔辩证法的萌芽。
7、万物虽然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但宇宙不是偶然和任意的。按照赫拉克利特的说法,宇宙依据一种“确定的准则”,所有运动、变化和对立都以它为基础,火也是按照这一法则燃烧和熄灭,它存在于事物的理性中,这就是“逻各斯”(logos),是理性的基质。
8、赫拉克利特认为,人的灵魂是宇宙之火的一部分,所以最干燥的、最温暖的灵魂是最好的灵魂。只有理性能够发现真理,而像宇宙之火的人的灵魂是理性的。所以相对的,水就是卑贱的,灵魂变湿会让人快乐,但也同时让人堕落。(最好的例子就是喝酒。)
9、在伦理学方面,赫拉克利特认为,人必须服从普遍理性,合乎伦理规范就是要过一种理性的生活,遵守理性的命令。理性对于我们所有人乃至全宇宙来说,都是一样的。合乎道德就是遵守法则、自律、控制情感;就是让理性原则来约束自己。
10、最后,赫拉克利特还是一个不相信人民、蔑视宗教的人。他认为人民以庸人为师,多数都是坏的,所以他也反对民主制;他认为宗教盲目崇拜偶像,而丧失了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无神论者,在他的残作中,赫拉克利特也反复提到了“上帝”,认为上帝的智慧是人永远不能企及的,他是宇宙正义的体现。可见他应该是一个一神论者。
(6)色诺芬尼
1、与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皆流”相反,埃利亚学派则认为变化和运动是不可思议的,事物的原则必定是永恒的、不运动的、不变化的。这一学派的始祖是色诺芬尼,创始人是巴门尼德,芝诺和麦里梭是捍卫者。
2、色诺芬尼的故乡在意大利南部小镇埃利亚。他很少写作,因此留下的残篇也很少。
3、说色诺芬尼是埃利亚学派的始祖,是因为埃利亚学派的思想起源于他。他认为神是永恒的,但是在他看来永恒的神和变化的世界并存不悖。他把自己的观点通过神学形式表达出来,因此与其说色诺芬尼是哲学家,不如说他是神学家、诗人更准确。
4、关于神学,色诺芬尼首先是一个怀疑论者。他认为关于神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自由地提出神学上的设想,并且这种设想极有可能接近真理。
5、其次,色诺芬尼反对拟人化的神和多神论,强调神的统一性和不变性,他批判人们依据自己的外形来描述神的样子。他说,“如果马和牛有手,马就会像人一样把神画成马的样子,牛就会像人一样把神画成牛的样子”,“埃塞俄比亚人说他们的神是黑皮肤、塌鼻子的,而色雷斯人则认为他们的神是黑头发、蓝眼睛”。在他看来,这种观点是荒谬的,因为神是一,是永恒。
6、色诺芬尼还是一个泛神论者。他认为神赋予世界以生命,是宇宙永恒的原则,是所有事物都存在于其中的“一”。也就是说,他将神还原为有生命的自然,神就是世界,而不是纯粹的精神。
7、同时,色诺芬尼也是一个泛灵论者(物活论者),他将自然万物都视作是有生命的。
8、在色诺芬尼看来,神是全视、全思、全听的,他毫不费力就可以用心灵思考统治万物。他认为,就没有什么事物能与神相比而言,神是无限的;就神是一个完善形式(球)而言,神是有限的。作为一个整体,神是不动的;但神的各部分又都运动、变化着。
9、色诺芬尼作为一个诗人,经常讽刺希腊的习俗和多神论信仰,诗人特性使他的哲学理论更多是一种心灵的倾向和态度,而非明确的阐述或缜密的分析。
10、在自然科学上,色诺芬尼认为万物都是从水和土中形成的;他从山中的贝壳化石中得出,在以前大地和海洋混合在一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地从潮湿中摆脱,未来大地还会沉入海洋,变成泥浆,物种将重新出现;他还将太阳和星星视为燃烧的云。
(7)巴门尼德
1、巴门尼德是埃利亚学派的创始人,他也是埃利亚人,大概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据说苏格拉底年轻时曾见过巴门尼德并从他那里学了不少知识。
2、这一学派认为,像赫拉克利特说的万物都在变化是不可能的,事物的原则必定是永恒的、不运动的、不变化的。用一句话概括巴门尼德的思想的话,那就是: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
3、这一理论有一个基础:存在不可能产生于非存在(即“无”),也就是说,“无中生有”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么存在就只能产生于存在,这等于说它同其自身是同一的。
4、因此,一切事物实际上都已经存在,并将一直存在,任何事物都总是其所是。总而言之,只可能存在着一个永恒的、非起源于他物的、不变的存在者。
5、既然这个存在者一直存在,那么它必定是连续的、不可分的(即“一”)。就算存在间断,这个间断其实也是存在者本身。
6、同时,存在者必定是不动的,因为没有非存在(没有存在者的空间)让存在者在其中运动。巴门尼德还认为存在是理性的球形。
7、既然存在是永恒不变的,那么所有的变化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感官世界就是幻觉,感官知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杂多变化的世界,这个世界是表象的世界。
8、巴门尼德还是一位唯心主义者。他认为,存在和思维是同一的,因为不可能被思维的就不可能存在,不可能存在的就不可能被思维。只要能够被思维,该事物就是存在的。换句话说,这是从语言和思维来推论整个世界的例子。
9、更直白地说,如果一个词可以有所指地加以应用,它必然意味着某种事物而不是意味着无物,因此这个词所意味的事物便是必然在某种意义上存在。例如华盛顿已经消失了,但是我们还可以思维到这个人,因此华盛顿存在于任何时间。
10、巴门尼德的理论漏洞很多,例如罗素就指出,他是从语言到实在这一语言学谬误的牺牲品。但巴门尼德在哲学上意义非凡,因为他制造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论证方式,这种方式一直影响到黑格尔。
(8):芝诺和麦里梭
1、芝诺生活在约公元前490年-前430年,他是埃利亚的政治家,也是巴门尼德的学生,他试图用辩证法的方法来指出反对派的谬误。芝诺认为,如果我们假设杂多和运动,我们就会陷入一种矛盾中,这种矛盾使我们所不能接受的。
2、芝诺反对杂多的证明:如果存在的整体是杂多,那它就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如果这样的话,这一整体既是无限大,又是无限小。说它无限小,是因为这一整体是由无限小的部分组成(它的任何部分可以无限分割),无限小加无限小,还是等于无限小;说它无限大,是因为我们总可以将无限的其他部分加到有限的部分上,无限大加有限还是等于无限大。这是一个矛盾的结论,因此存在的整体不可能是杂多。
3、芝诺反对运动的证明:如果运动是可能的,那么一个物体为了通过一段距离,就必须先到这段距离的一半;为了通过剩下的距离,就必须到达剩下距离的一半;依次类推,以至无穷,那么这个物体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因此运动是不可能的。
4、关于运动,芝诺提出了四个有趣的悖论。
5、第一个悖论:从某个位置运动到一个目的地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起点和终点之前有无数个点,运动者必须走无数个点是不可能的。
6、第二个悖论:尽管阿基里斯的速度很快,他也永远追不上在他前面的乌龟。因为阿基里斯在从他的出发点到乌龟的出发点运动时,乌龟又已经走了一定的距离,并且间距一直存在。
7、第三个悖论:飞矢不动。在向前飞去的飞矢在任何一个瞬间都在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上,也就是说在这个瞬间它是静止的,静止的综合还是静止。以上三个悖论都基于一个假设,那就是时间和空间分别是由分离的瞬间和点构成的。
8、第四个悖论:相对性悖论。感觉的多变性和矛盾性的证明,取决于一个运动中的对象是从一个静止位置还是从以不同速度运动的位置来观察,这就削弱了运动的可能性。
9、萨默斯的麦里梭是一个海军将领。他认为存在是一,而且存在不可能被产生,因为这意味着在存在之前有一个非存在,但是非存在不可能产生存在,因此存在在时间上是无限的、永恒的。
10、麦里梭认为没有非存在或真空,因此需要空间的运动是不可能的。如果既不存在杂多,也不存在运动,那么也就不存在分离与结合,变化也就不再存在。之所以我们感觉到运动,那是感觉在欺骗我们。
(9)恩培多克勒
1、恩培多克勒生于公元前195年南西西里的阿格里根特的一个富裕和公德的家庭,他是古希腊的政治学家、演说家、宗教教师、物理学家、诗人和哲学家,同时也是民主派领袖。公元前435年,已被流放的恩培多克勒死在伯罗奔尼撒,传说他是跳火山口自杀的。恩培多克勒传世的著作有两本,一本是关于宇宙论的《论自然》,一本是关于宗教的《净化》。
2、恩培多克勒还是一个预言家和江湖术士(罗素语),他曾自命为神,相信自己有魔术般的力量。因此关于他的神迹有很多,例如他能控制风,使死人复活,据说他跳火山自杀也是为了证明自己是神,但是他也认为自己是个罪人。
3、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不存在起源也不存在消亡,只存在混合和分离。因此,他把“土、气、火、水”这四种元素看成是世界的本原,每一种元素有其特性,它们是非派生、不变、不灭的。物质由这四种元素汇集而成,也因这些元素的分离而毁灭。
4、是什么使得“土、气、火、水”的汇集和分离?恩培多克勒假定了两种虚构的力量——爱和恨(斗争),也可以解释为吸引和排斥。他认为,爱和斗争可以共存,前者使物体形成,后者使导致物体的毁灭。
5、利用四种元素和两种力量,恩培多克勒是这样解释世界的运动的:在最开始,四种元素混合在一个完美的球体中,此时爱处于上风而恨被排除在外,因此事物都存在(黄金时代);渐渐地,恨进入球体并使四种元素部分分离,这时事物仍然存在,直到恨取得最后的胜利,四种元素完全分离,事物也就不存在了。但是与此同时,爱又进入球体,重建各种事物。整个世界就是处在这样的周期变化中。
6、人也是由四种元素构成的,并且恩培多克勒认为,人正是通过这些元素去认识世界的:通过土我们认识了土,通过水认识了水,通过气认识了气。
7、恩培多克勒还认为,一个物体对另外一个物体产生影响是因为一个物体的流出物进入到和它相适合的另一个物体的细孔中。例如,我们看到了火,是因为火的微粒投射到我们眼中,并与眼睛中的细孔相适应,因此微粒影响了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看到了火。在听觉方面,是气进入我们的耳朵;在味觉和嗅觉方面也是这样。也就是说,感官的感知是物体作用于感官的结果。
8、在物理学上,恩培多克勒认为气或以太形成了天空,火形成了地球,地球通过旋转把水从土中挤压出来形成海洋;他还认为空气是一种独立的实体,因为他发现把一个瓶子倒扣在水里时,水不会进入到瓶子里面。恩培多克勒还研究过离心力、月亮的反射、光线、日食等天文学现象。
9、在生物学上,恩培多克勒认为有机生命从土产生:先是有不同性别的植物,然后是动物的不同部分,如胳膊、眼睛和头等等。这些部分偶然的结合产生各种各样没有定形的怪物,如长着人脸的小牛、长着牛头的小孩,直到经过多次试验后产生了适合生存的形式才结束,这些形式会一代代延续下去。这可以看做是演化论和适者生存的最早理论。
10、在宗教上,恩培多克勒也是一位物活论者,他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有思维能力。同时,受奥菲斯教派的影响,他还宣扬人的堕落和灵魂的轮回,认为免于罪恶的最终会达到与神同在的永恒的幸福中。
(10):阿那克萨戈拉
1、阿那克萨戈拉(前500-前428)生于小亚细亚的克拉左美尼,后在雅典定居,与政治家伯利克里交好。阿那克萨戈拉后被人控告为无神论者而离开雅典到拉姆萨卡居住,直到去世。其留有残篇《论自然》,用清晰而简洁的散文写成。
2、阿那克萨戈拉同埃利亚学派的观点一致,认为绝对的变化不可能,实在在本质上必定持久不变。但他认为存在着相对的变化,即元素的混合和分离,这造成事物的生成与消亡。
3、阿那克萨戈拉反对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说”,原因有二:一是我们的世界如此丰富而复杂,不可能只有四种元素;二是土、气、火和水也不是元素,它们本身就是混合物。因此,他认为具有特定性质的无限数目的微粒才是实体最终的元素,阿那克萨戈拉将其统一命名为“种子”。
4、种子有不同的种类,它们有不同的形式、颜色和味道,换句话说,世界上有多少种事物,就有多少类种子。这些种子的性质和数量都是不变的。
5、万物都是可以分割的,同时,一个哪怕最小的实体都包含着世界上全部种类的种子。例如火,既有火种子,也有水种子、花种子、头发种子……但由于火种子在火中占优势,因此我们才称其为“火”。其他事物也一样。因此,他主张每一件事物中都包含对立的一部分,所以他说雪有些部分是黑的。
6、阿那克萨戈拉认为,宇宙的最初状态是一团无限小的无数的种子构成的混合物,如今的世界,是这团混合物分离与结合的结果。他还从天体运动的现象中得出,是一种旋转运动使这些原本混合的种子分离的。在最开始,“浓稠的、湿润的、寒冷的和黑暗的汇集在土现在所在的地方;稀薄的、温暖的、干燥的和明亮的被分离到太空中较远的地方。”这一过程先导致了地球和各天体的形成,接着导致了地球上各种物体的形成。
7、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旋转运动的呢?阿那克萨戈拉的答案是:心灵(也叫努斯、奴斯,英文:Nous),意思是“世界秩序的精神”。“心灵”是一个自发的积极存在者,是世界上所有运动和生命的来源;它知道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所有事物的原因,它支配并统治者所有事物。这是一种目的论观点,也是哲学史上第一次将目的论与世界秩序结合起来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发布命令的心灵只形成唯一的和最完善的世界。
8、关于心灵是物质还是一种纯粹精神,或者介于两者之间的问题,阿那克萨戈拉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他有时称心灵是所有事物中最稀薄的,从这点看心灵似乎是一种物质。但有时阿那克萨戈拉又将心灵看成是一种独特的本原,从不与其他物质混合,从这点看心灵又似乎是一种精神。这是一种模糊的二元论,也就是说,心灵使得世界进程开始,又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心灵是超验的也是内在的。这种观点也使得阿那克萨戈拉常遭人诟病。
9、在物理学上,阿那克萨戈拉和恩培多克勒一样反对虚空的观点,认为看似一无所有的地方也有空气的存在,滴漏或吹得鼓起来的皮就是证明。此外,他还认为太阳是一块红热的石头,而月亮是土,月亮是因反射而发光的,上面有居民生存。
10、阿那克萨戈拉在哲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既受到恩培多克勒、巴门尼德等人影响,又深深影响着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
(11):留基波、德谟克利特
1、原子论的代表人物是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关于留基波,我们几乎一无所知,甚至有人怀疑他是否存在。承认他存在的人如亚里士多德一般认为他来自米利都,在芝诺那里学习过,最后在阿布德拉创立了原子论学派,是德谟克利特的老师。德谟克利特生于公元前约460年的阿布德拉,死于公元前370年,是古希腊出色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不过,他留下来的著作很少,而且不能确定哪些是留基波写的,哪些是德谟克利特写的。
2、他们的观点与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一样,也认为实在是原初的和不可改变的。所不同的是,他们否定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说”和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而将实在看做是一些不可见、不可入、不可毁灭的实体,这些实体就是“原子”。关于阿那克萨戈拉和德谟克利特观点的差异:
A性质是否有差别:种子说认为有,有多少事物就有多少种子;原子说认为没有,原子只有形状、大小等量的差别。
B是否可分、可见:种子说认为种子可分且可见;原子说则认为原子不可分、不可见。
C与真空的关系:种子说未谈论真空;原子说认为真空是原子运动的条件。
D如何解释运动:种子说认为是心灵导致运动;原子说认为运动是原子的内在属性。
E目的论:种子说认为心灵是一个目的论的本原;原子说认为原子服从机械法则。
3、在形而上学方面,德谟克利特认为实在(原子)是永恒的、不灭的、不变的,只存在相对的运动而不存在绝对的运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在一种真空中进行的,这种真空在巴门尼德看来,是非存在的虚空,它是不存在的。德谟克利特则反驳说这种非存在是存在的,而且它跟存在者一样是真实的。换句话说,像真空这样的物体可以没有形体但却是真实的。
4、原子在物理上而非几何上是不可分、不可见、非派生的,所有的原子在质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仅仅是形状、大小、热度、重量、排列和位置的不同。这些原子被真空(虚空)分开,不同的对象可以通过原子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结合和再结合形成:结合意味着起源,分离意味着毁灭。不同的原子自由通过压迫、冲击或流射物的碰撞等直接接触才能相互作用。原子的结合和分离是原子自身固有的运动,或者说运动是原子的固有属性,受不变的机械法则(自然律)控制。这就是说,万物必然有其原因和必然性(决定论)。
5、关于宇宙论,德谟克利特这样解释:重的原子向下坠落,位于中心,例如土、水和空气;较轻者则上升,引起一种旋转运动,不断向远处延伸,从而形成了天空之火和以太。像这样的系统有很多,地球只是其中一个。每个系统都有一个球形中心,有的没有太阳和月亮,有的拥有更大更多的行星。生命从湿润的土中产生,热原子遍布整个有机体,形成热量。
6、德谟克利特还认为,热原子在人的灵魂中特别丰富,灵魂是由最好的、最圆的、最机智的热原子构成的。两个热原子之间还存在着一个灵魂原子,它产生了身体的运动。只有当我们呼吸着灵魂原子时,生命才能存在;当生命死亡时,灵魂原子就散去。
7、在认识论上,德谟克利特的观点也很有特色。他认为,被感知物体投射出一种与其相似的流射物(影像),这种流射物通过空气最终作用于灵魂,从而使人有了对该事物的感官知觉。如果流射物受到干扰,人就会产生幻觉。这样一来,人就无法真正看清事物的本来面貌,感官知觉给我们的是一种模糊的知识。只有思想是唯一真正的知识,它超越了感官知觉和表象直达原子,因此,理性是灵魂最高级的功能。
8、德谟克利特认为神像人一样也会死,由原子构成并服从于原子运动的客观法则。所不同的是神的生命更长,比人更有力并拥有着更高级的理性。神不会干涉人的事务,因此我们不需要对神感到害怕或是取悦他。
9、关于伦理学方面,德谟克利特认为所有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好生活(幸福),这种好生活既指感官的快乐,也指随理性禀赋的运用所得到的满足。这是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首次结合。人生真正的目的就是幸福,这是一种满足或快乐的内在状态,取决于灵魂的安静、和谐和无畏,它不依赖于物质和身体,而是靠快乐的适度和人生的和谐。
10、所有美德有助于幸福,因此美德都是有价值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正义和仁慈。嫉妒、猜疑、愤怒会产生纠纷,对人有害。我们做正确的事不应出于畏惧惩罚,而应当出于义务感。一个人不仅不应做坏事,还不应该有做坏事的欲求。同时,德谟克利特还强调公民应该服务于国家。
(12):普罗泰戈拉和智者学派
1、普罗泰戈拉是智者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约生于公元前500年的阿布德拉,两次访问过雅典。智者学派中“智者”的含义相当于现在的“老师”、“教授”,主要是指当时一群教授思考方法、辩论技巧和说话艺术的人,这是一种为年轻人从事政治做准备的职业。
2、智者学派的发展与雅典当时的物质经济极大发展和民主制度的繁荣有关。在这样的背景下,滋生了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实用主义和怀疑主义,这也是智者学派的特点。
3、智者学派在认识论上颠覆了以往的一切哲学家的观点。他们认为,人类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不可能解决宇宙论者所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实在的问题)从而把哲学从研究自然推进到研究人本身。这里的“人”还不是一般意义的人,而是指个人。
4、普罗泰戈拉有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这就是典型的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在他看来,断定只是依赖于具体的认知者,在一个人看来是真的东西,对他而言就是真的,不存在客观真理,只存在主观意见。因此,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可以都是真的。当然,普罗泰戈拉也承认,一个观点可能比另一个观点“更好”(更正常或更自然),例如正常眼睛的视觉就比有眼疾的人的视觉更为可信。
5、另一位智者学派的代表人高尔吉亚则采取了截然相反的观点。他认为所有观点都是不真的,这是一种完全消极的哲学:(1)不存在任何事物;(2)即使有物存在,我们也不可能知道它;(3)即使事物存在且我们能够知道它,我们也不可能将这一知识传达给其他人。
6、智者还看重知识的实用性。他们极力主张,绝对的真理是不可能达到的,但是个人获得的相对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为具有实践意义。
7、智者主要为政治服务,因此它们将注意力放在了道德和政治上,这极大地推动了伦理学和国家学说的发展。
8、智者还将怀疑主义用在了伦理学上面。他们认为人是自己行为的准则,良知是一个完全主观的事物,不存在普遍的道德观,这就是相对主义。
9、他们注重逻辑,但同时又教育学生如何通过正当或卑鄙的手段战胜他们的对手,使坏的看上去变成较好的,因此它们会使用各种逻辑谬误或是说诡辩使对手感到困惑。
10、智者学派的价值在于:他们唤醒了思想,向哲学、宗教、习俗、道德和以其为基础的制度提出了挑战,要求用理性来为它们提供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