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1966,看范老笔下的中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范荣康老先生退休前是《人民日报》的副总编辑,还曾经担任过评论部主任。在这期间,他亲笔撰写过《人民日报》的许多重要社论。
所谓“社论”,是代表编辑部就某一重大问题发表的权威性评论。而《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其权威性如何,不必赘言。
可能是这种权威性,与范老在退休之后说过“这下可以不写命题作文了,可以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了”之间的冲突,让大家对这本书多了一些期待,所以在没有看到这些期待的内容的时候,又不免感到遗憾,或者觉得言之无物。
本书作者其实在后记中也坦言,“(对这本书)自己也相当的不满足,可能这本书的读者也会有这种感觉。原谅我没看到一切,没想到一切,没能力写出一切。”
可是我以为,历史也不只是揭伤疤,也不需要每本书都进行批判。作者翻旧报、查资料、写书稿,带着我们一起沉浸在了当代中国的历史里面。尽管只是一个个的历史片段,但是依然可以看到过往的情景,体验当时的种种选择的原因,甚至读到当时文章中惯用的语气词都与现在不同。
第一部分“探索”中,四块内容,其中有三块是讲交通的。
新中国之前,名义上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实际上还是四分五裂的状态。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行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才把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聚拢到了一块。 新中国成立之后,也是花了很大的代价,大力发展交通事业,把整个国家再次凝聚起来。修路不易,所为范老才会写出了“让高山低头,要河水让路”这样的话语。
本书有意思的一个地方,作者不只是把历史停留在社论所讲的那个年代,还会把视野继续往后推进,让我们真正感受“历史的进程”。比如在春运这一节中就看到讲了一下本书成书的2008年,关于春运的一些话“到2020年,春运紧张状况将不复存在……”
2020年春节的情景恐怕经历过的人会终生难忘吧,看一下数据“根据国家铁路集团发布的消息,2020年的春运正式结束,从1月10日到2月18日总计40天,发送旅客2.1亿人次,同比下滑了48.3%”。一语成谶。怕是中国人现在最希望的,反而是历年中,那种拥挤、一票难求的春运赶紧回来吧。
关于大家熟悉的“大跃进”一词,本书还对其来源进行了考证。
周恩来总理在1957年6月的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的到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了一个跃进的发展,……”
而“大跃进”这个组合,则是来自于几天之后,人民日报的一组标题为“大跃进的一年”的图片新闻。
作者还统计了这个三字组合,在《人民日报》年度出现频次的变化:
1957年 97篇; 1958年 4521篇; 1959年 3985篇; 1960年 2961篇; 1961年 587篇; 1962年 246篇。
1957年,是那个疯狂年代的开始,即便是写出“反冒进”主题的社论的范老,也要给自己当年出生的长子,起名叫“梁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