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为宝黛爱情意难平,刘心武新解红楼,看尽百味人生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曹雪芹因为乾隆对亏空案的宽免,得以在内务府得了差事,才能慢慢创作出《红楼梦》,而提起《红楼梦》,大家立马可以说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人物,然而区别于其他三大名著,连这本书的原作者曹雪芹都想不到,因为只有这本书而产生出一门新的学问,即红学,而《刘心武妙品红楼梦》的作者刘心武,也是一位红学研究者,这套《刘心武妙品红楼梦》收录了作者近十年红学研究心得。

《刘心武妙品红楼梦》从秦可卿入手,考证了贾元春、妙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原著中主要人物的生活原型、家世及命运结局,但是,只要你说红楼梦就离不开贾宝玉和林黛玉,我初读《红楼梦》的时候,还是中学,那个时候处于青春懵懂期,对美好的初恋感情充满了遐想,所以读红楼就是读宝黛二人的感情,对于书中两个人感情的纠葛以及结局,真的只能用意难平三个字形容。
而长大后,再读《红楼梦》开始不只限于宝黛两个人的爱情,而开始读《红楼梦》中的人,人生不同阶段读《红楼梦》,就能读出不同的味道,所谓“学生时代看的是爱情,青年时代看的是真情,中年时代看的是人情”。

刘心武当年在《百家讲坛》的时候就颇有争议,特别是他续写《红楼梦》更是抨击不断,但是这套书对于喜欢《红楼梦》却只流于浅表,而现在又想试着去了解《红楼梦》,去读懂《红楼梦》,那么这套书是非常适合的,作者口语表述,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哪些好像你在读原著不懂的地方,疑惑的地方,读一遍《刘心武妙品红楼梦》就会豁然开朗。

刘心武在书中对几位主要人物的解读,都是从曹雪芹的原著中深挖细节,然后分析每一位人物,所以作者这部解读红楼梦重点在于“妙品”,把原著里描写的重点以及我们容易忽略的细节,抽丝剥茧,层层深挖,去为我们解答每个人物身上特有的性格特征,以及后世作者续写《红楼梦》是否符合原著精神的,特别是在关于林黛玉之死,我很赞成作者的描述,甚至在看完《妙品红楼梦》后,总觉得其实黛玉最后的结局才是诗意的,因为我真的不能相信林黛玉走进婚姻后,面对油米柴盐以及贾家那些复杂的家庭关系,能保持林黛玉的本心,而越是看完这些解读,就越是佩服曹雪芹的智慧,在《红楼梦》里,写尽了世态炎凉,写尽了人情练达。
从读书的角度来说,书就像是兵刃或者工具,重要的是如何有选择性地获取内里的东西,而《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大小角色成百上千,他们的性格、思想常常被曹雪芹藏在书中的各种小细节,而我们在原著中可能就很容易略过,而这套《刘心武妙品红楼梦》正是从每个细节中去还原每个人物的真实一面,让我们对里面的人物,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所以这套书非常适合像我这样的《红楼梦》爱好读者。
董卿曾动容地说:“红楼梦是读不尽的。”那是因为,《红楼梦》就是一部人生百态之书,421位人物的一生。
当我只剩下最后一小章还未读,却在匆忙赶路的途中遗失了书,当我以分为单位注意时,折回去却未能找到,希望这本《刘心武妙品红楼梦》也能给拾书之人,在这寒冷的冬季带去一两分阅读的乐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