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证明也真实的青春

说起青春这个词,仿佛已经暌违多年。多年前有一个女歌手在她十三岁的年纪写下:青春若有张不老的脸,但愿它永远不会改变。那时她必定不能够了解青春如何能够不老,一个人在自己有限的时间和思想中,往往既无法看清楚自己的青春,也无心观赏别人的青春。但青春当真藉由这样的传唱而没有老,当它在无数人的刻意解读中愈来愈接近一种不可触碰的魔咒,还有那些随意的无心的记录能够证明,青春的确是透明且纯粹的。对于时年三十七岁的石田衣良,和大多数的我们来说,青春的符号一早已经轰然倒塌,烈日当空,无限寂静,那是一种荒谬的真实。这种真实感,不曾极力理解青春的人不会懂得,不曾决心认真生活的人不会懂得,三十七岁的石田衣良懂得,而十九岁的真岛诚不会懂得。《池袋西口公园》里,真岛诚和他的朋友们,凭着自己的正义感和友情所做的一切,那是不需证明也真实的青春。
如何能够要求他懂得呢?他是这么一个浪荡平凡的少年,每一个稍具规模的城镇里他们都会成群结队地出现,甚至太过司空见惯而不易令人觉察他们的存在。顽劣,但绝少残忍;狡狯,又缺乏远见。他们游走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边缘,但自觉并无任何不妥。他们凭自己的直觉在生活,因此比其他的人群更加全神贯注。他们大多数都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根深蒂固的怪癖或者习惯或者才华,如果有一天他们抛弃了自己的这一部分,比如阿诚不再习惯听俄罗斯的古典音乐,小俊不再随时随地地拿出纸笔来画素描,或者和范终于走出自己的房间,变成一个正常的开朗活泼的少年,而"无线电"也不再被人叫做无线电,那就表明,他们已经决定抛弃这段荒唐不经的青春,回归所谓的主流。那时他们也许就会懂得,那种荒谬的真实,或者,如果你愿意,不真实。这种荒谬在于,当你身处其中,你并不知道你所拥有的就是真正的青春;只有当你决定离开,决定离弃,决定不再回来,才会意识到,那是多么珍贵的东西,而你曾经如此挥霍浪费,并且,再也不可能重来。只有此时你才可能了解为何青春仿若伤口,每个人都曾有那么一个伤口,它在持续的疼痛和麻痒之后最终愈合,但却令你无从分辨,到底是那种鲜明的疼痛更真实,还是不留痕迹的痊愈更正确。
所有的青春故事都在这样的无从分辨中彷徨来去,并最终选择沉寂。当然,也许那只是因为时间之矢没有给青春不沉寂的选择。《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是激烈的,《挪威的森林》是含糊的,而石田衣良的高明却在于,他只满足于做一个讲故事的人,却将故事变成了一个无限放大的空间。他不问为什么,不解释为什么,他的故事里,也不需要为什么。他从池袋西口公园的名字讲起,讲到真岛诚,讲到他的朋友们,降到他们百无聊赖的生活以及偶尔出现的小小波澜,也就是书里的四个故事。但是石田衣良的讲述,却好像分明是诚心诚意地希望,听故事的人能更多了解真岛诚和他的朋友们,故事只不过是他随手拈来的街头趣闻罢了。字里行间浮现的不是故事的轮廓,反而是主人公们东奔西跑的身影。
不是没有另外的讲法。"池袋西口公园"一篇中的小光,倘若再多一些心理活动的刻画,便是时下最受人瞩目的家庭暴力受害美少女;"幽灵旅行车"那段山野寻尸,竟然没有大肆运用灯光音效渲染恐怖氛围,白白浪费了恐怖片的好题材,当事人的悲愤也失色许多;在"绿洲的亲密爱人"里,关于卖淫女千秋与偷渡客卡西夫的相恋,也只有千秋轻描淡写的一句说明:我所交往过的男人中,他恐怕是第一个没想着要从我这里捞钱的人。所有可以用来借题发挥蛊惑人心的噱头都被轻轻放过,石田衣良的全部笔墨都用来描绘少年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作任何略显夸张的补充。他们原本的音容笑貌如何,他便如实地拓下来,让愿意看的人看。有这样一群少年,他们是这样行事的,他们明白一些道理但没有很多,他们会尽力帮助自己认为需要帮助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伤口,那就是他们的青春。无论他们有无想到这一点——我想一定是不自知的——石田衣良替他们想到了。他不是帮他们当作青春的代言,而是正处于青春的个体来写的。所以他们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不需要拯救,也无所谓原谅,甚至也没有必要解释。他创造了这样一群少年,就让他们像真正的少年那样做自己想做的事。以往的青春故事,它们所想要讲述的是青春这个命题,而石田衣良表达的,只是一群少年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就是青春本身。
罗素曾说,语言不仅仅用来表达思想,而且可以创造思想。文字的魔力不仅仅在于表达,更在于这种表达过程中形成的小而有力的漩涡,能够将周围的一切都吸入,不留痕迹。每当我们想要表达一种难于言说的情感,或者争论过太多次的命题,总要受到这些漩涡的阻拦。因为用于表达的文字,和你的表达一起,在叙述的瞬间变成了叙述对象的一部分。它们不再是完全客观的了。而关于青春,你越思索如何对它加以形容和定义,就越无法表达。它是不可描述的。石田衣良则用彻底的回避绘出了它的样子,它就藏身在那些少年们的言行举止里,藏身在它们的生活里,沉默的、轻柔的、微微发着光。
如何能够要求他懂得呢?他是这么一个浪荡平凡的少年,每一个稍具规模的城镇里他们都会成群结队地出现,甚至太过司空见惯而不易令人觉察他们的存在。顽劣,但绝少残忍;狡狯,又缺乏远见。他们游走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边缘,但自觉并无任何不妥。他们凭自己的直觉在生活,因此比其他的人群更加全神贯注。他们大多数都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根深蒂固的怪癖或者习惯或者才华,如果有一天他们抛弃了自己的这一部分,比如阿诚不再习惯听俄罗斯的古典音乐,小俊不再随时随地地拿出纸笔来画素描,或者和范终于走出自己的房间,变成一个正常的开朗活泼的少年,而"无线电"也不再被人叫做无线电,那就表明,他们已经决定抛弃这段荒唐不经的青春,回归所谓的主流。那时他们也许就会懂得,那种荒谬的真实,或者,如果你愿意,不真实。这种荒谬在于,当你身处其中,你并不知道你所拥有的就是真正的青春;只有当你决定离开,决定离弃,决定不再回来,才会意识到,那是多么珍贵的东西,而你曾经如此挥霍浪费,并且,再也不可能重来。只有此时你才可能了解为何青春仿若伤口,每个人都曾有那么一个伤口,它在持续的疼痛和麻痒之后最终愈合,但却令你无从分辨,到底是那种鲜明的疼痛更真实,还是不留痕迹的痊愈更正确。
所有的青春故事都在这样的无从分辨中彷徨来去,并最终选择沉寂。当然,也许那只是因为时间之矢没有给青春不沉寂的选择。《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是激烈的,《挪威的森林》是含糊的,而石田衣良的高明却在于,他只满足于做一个讲故事的人,却将故事变成了一个无限放大的空间。他不问为什么,不解释为什么,他的故事里,也不需要为什么。他从池袋西口公园的名字讲起,讲到真岛诚,讲到他的朋友们,降到他们百无聊赖的生活以及偶尔出现的小小波澜,也就是书里的四个故事。但是石田衣良的讲述,却好像分明是诚心诚意地希望,听故事的人能更多了解真岛诚和他的朋友们,故事只不过是他随手拈来的街头趣闻罢了。字里行间浮现的不是故事的轮廓,反而是主人公们东奔西跑的身影。
不是没有另外的讲法。"池袋西口公园"一篇中的小光,倘若再多一些心理活动的刻画,便是时下最受人瞩目的家庭暴力受害美少女;"幽灵旅行车"那段山野寻尸,竟然没有大肆运用灯光音效渲染恐怖氛围,白白浪费了恐怖片的好题材,当事人的悲愤也失色许多;在"绿洲的亲密爱人"里,关于卖淫女千秋与偷渡客卡西夫的相恋,也只有千秋轻描淡写的一句说明:我所交往过的男人中,他恐怕是第一个没想着要从我这里捞钱的人。所有可以用来借题发挥蛊惑人心的噱头都被轻轻放过,石田衣良的全部笔墨都用来描绘少年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作任何略显夸张的补充。他们原本的音容笑貌如何,他便如实地拓下来,让愿意看的人看。有这样一群少年,他们是这样行事的,他们明白一些道理但没有很多,他们会尽力帮助自己认为需要帮助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伤口,那就是他们的青春。无论他们有无想到这一点——我想一定是不自知的——石田衣良替他们想到了。他不是帮他们当作青春的代言,而是正处于青春的个体来写的。所以他们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不需要拯救,也无所谓原谅,甚至也没有必要解释。他创造了这样一群少年,就让他们像真正的少年那样做自己想做的事。以往的青春故事,它们所想要讲述的是青春这个命题,而石田衣良表达的,只是一群少年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就是青春本身。
罗素曾说,语言不仅仅用来表达思想,而且可以创造思想。文字的魔力不仅仅在于表达,更在于这种表达过程中形成的小而有力的漩涡,能够将周围的一切都吸入,不留痕迹。每当我们想要表达一种难于言说的情感,或者争论过太多次的命题,总要受到这些漩涡的阻拦。因为用于表达的文字,和你的表达一起,在叙述的瞬间变成了叙述对象的一部分。它们不再是完全客观的了。而关于青春,你越思索如何对它加以形容和定义,就越无法表达。它是不可描述的。石田衣良则用彻底的回避绘出了它的样子,它就藏身在那些少年们的言行举止里,藏身在它们的生活里,沉默的、轻柔的、微微发着光。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