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插图?华文全球史策划人您放过原著吧

我跟写书评(《如何精心毁掉一本历史著作》)的羽落弦豆友大约是同一批“受害者”。在一次讲座中,某位前辈提起《黑死病》一书的文字内容有一定史料价值,于是我便像她/他一样,买来它做参考。
该书配图问题之大,上面的书评已经有所提及了。在这里要特别说一句:读者不需要是艺术史或者医疗史领域的专家,就能发现这些图片有问题,请出版方去了解一下谷歌图片的使用方法好吗?
嫌弃归嫌弃,我迟迟没有给这本书籍打低分。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想伤害译者——想到那位老师辛辛苦苦地翻译、添加译注,实在觉得打出来的1星对他不公平。但面对不尽心、把读者当傻子和韭菜的出版商,不打一星又如何表达读者的态度?
今天之所以来打下这个一星,还要感谢出版方不辞辛劳地”自我挽尊“行为。前些日子,某公众号转载了《如何精心毁掉一本历史著作》这篇书评,在下方留言中,赫然出现了图书策划人的留言:

且不论所谓“功能性插图”这个词在出版界到底存不存在,既然系列策划人要说插图,我们就来看看华文全球史系列是怎样做出“追求完美”的“功能性插图“的吧。
一年多以前,我买了华文的《澳大利亚史》一书,美滋滋地拆开包装,掀开那个跟“汗青堂”系列要多类似有多类似的封面之后,我被里面的插图震惊了!
一本讲述澳洲发现、发展史的书,621页正文里有各种来源未标明的油画、版画、照片等人物肖像共计290张,无论涉及的人物是否跟行文主线有关系(比如名字只是简单被提及了一下的各位君主),出版方都要给他留出位置,放一张大大的肖像,其中大部分还是下面这种画风(让人很难不怀疑是在故意凑页数)。
请问这些肖像图对于读者理解澳洲史有什么帮助吗?



在《澳大利亚史》的图书页面,可以明确看到读者们在批评该书地图少、地形图少、地图缺乏时间标注,人物肖像过多,有明显的蹭页数嫌疑。
在《 塞尔维亚史》的图书页面,读者在短评里说“ 地图少得可怜,用来注水的人物画像、毫无卵用还倒添乱的注释,以及错漏百出的翻译。 ”
在《法国大革命与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图书页面,读者质问:“ 地图居然一张都没有,历史类读物,尤其是涉及战争的,地图都没有怎么看? ”
在 《德皇威廉二世回忆录 》的图书页面,读者吐槽:“这套书有两个特点: ①全都是有100年前的公版书。 ②巨多无关插图,数量之多达到了严重影响阅读体验的程度。 ”
……
无需再列举下去了,很明显:
《黑死病》的插图问题绝非孤立,而是华文全球史整个系列的通病。
这个系列的套路很明显:选一本已经故去的史学界老前辈的作品,包装上很有汗青堂风格的封面,塞上一大堆不尊重画家版权、不一定准确又对文字没什么辅助说明价值的图片以增加页数,最后冠以“全球史”的名字,假装它是本好书。
如果说译者和编辑还能因为有苦劳得到读者的理解和尊重,那面对图书策划人和外包图片业务的那个什么”盛世华章“工作室,我只有一句忠告:"错了就要认,挨打请立正"。

您有没有想过,您之所以成为全国首次尝试所谓“功能性插图”的先行者,可能是因为别的出版方配图的时候,会相对讲行业道德呢?
您快别为自己的“功能性插图”自豪了,放过无辜的原作老前辈吧,谢谢您!
给译者一点起码的尊重,别再让您莫名其妙的“功能性插图”拉低人家作品的评分了,谢谢您!